广东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升级*

时间:2022-07-25 06:28:40

广东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升级*

一、广东产业集群的种类与形成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产业集群得到极大的发展,深圳市形成了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2003年产值为2953亿元,占全省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的52.2%,在全省各大城市中名列首位,集成电路、磁头、液晶显示器、微型计算机、程控交换机、通讯电缆等12种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佛山是广东形成产业集群较早的地区,顺德区容桂镇,从20世纪80年代生产小家电开始,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电器机械生产基地;石湾的陶瓷,南海西樵的纺织,顺德区龙江、乐从的家具生产及销售,都形成了研、产、销一体的产业集群区域。东莞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外,各镇基本都有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虎门的服装产业集群名扬国内外,这个镇2003年财政收入20多亿元,连续7年名列全国乡镇财政收入之首。中山市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布局:古镇有灯饰企业近2500家,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灯饰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是世界四大灯饰专业市场之一;小榄镇的小五金制品及音响、沙溪镇的休闲服装、大涌镇的红木家具等,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在东西两翼及山区,也形成了产业集群发展的好势头:云浮市云城的石材、潮州枫溪镇的陶瓷、汕头澄海的玩具、潮阳的服装和化妆品、茂名怀乡的竹编等也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形式。

广东省已成型的产业集群,根据形成机制可将其主要归为两类:一种是由外资带动的,如东莞的IT企业集群;一种是本土企业聚集发展起来的,如东莞虎门的纺织产业集群。

1、外源型(外资带动型)产业集群

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广东正处于产业转型时期,国际范围内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加速了广东产业的转型和调整,也带来了由“三来一补”和外资企业聚集而形成的外源型产业集群。东莞石龙、石碣、清溪的电子工业,东莞厚街和南海平洲、里水的鞋业,官窑的玩具都是靠这种形式形成的。以东莞清溪为例,目前清溪镇全镇有外资企业700多家,其中500多家是电子生产厂家,内中的50多家是在全球范围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此外尚有民 间、私营企业50多家,总共年产电脑机箱1600万台,占全球份额的30%,居世界各产区之首。清溪镇外资总投资超过16亿美元。外来员工达20多万人。NEC、三洋、光宝、光平、群光等一批国际知名的电脑企业在清溪镇投资设厂,形成完善的配套能力和生产规模,电源供应器、机箱、显示器、主板、键盘、鼠标、电脑音箱、连接线等10多个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全镇电脑行业年出口值达3.8亿美元,占全镇出口总值的一半,就业人口达5万多人。台资企业东莞致力电脑有限公司年产值超过13亿元。2001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7.9亿元;两税收入2.5亿元。清溪镇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计算机产地,在全国2000年创汇镇中排名第二。

再从整个东莞市的IT产业集群来看,2003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已达2800多家,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5.4%。在东莞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产品中,以电脑产品及配件最为集中,制造电脑整机所需的零部件,95%以上可在东莞配齐。电子信息设备产品在全球市场也占有相当份额:电脑磁头、电脑机箱及半成品占40%;敷铜板、电脑驱动器占30%;高级交流电容器、行输出变压器占25%;电脑扫描仪、微型马达占25%;电脑键盘占16%;电脑主板占15%。东莞市已成为国际性电脑资讯制造业生产基地,诺基亚、科泰电子、韩国三星电机、日本三洋、京瓷光学、新科电子、太阳诱电、美国普思电子、台达电子、东聚电业等一批国际性著名企业都在东莞投资设厂。

外资带动型的产业集群形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集群式迁入。以东莞的清溪镇为例,当台湾致力、鼎立电子公司1993年、1995年先后在东莞清溪投资建厂后,在台湾为之配套的上游企业如东舜、风吾、大利(生产电子元件、小型马达、电源、机箱的生产企业)为了能够维持原有的供需关系,相继在清溪办厂,大利福润、政久、三吉瑞、利源在1998年群体迁入,东莞清溪电子产业的地方生产网络正是在这种群体迁移模式下迅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这些台资企业在东莞清溪形成的企业网络的内部联系较强,但是网络之间以及各网络与大陆企业之间的联系却较少。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同东莞清溪的地方联系主要表现在与降低成本有关的要素诸如土地、劳动力等方面。

2、内源型(本土发展型)产业集群

以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工业为例,广东已形成了深圳的中高档时装,虎门的女装、中山的休闲装、佛山的童装、普宁的布料、潮洲的婚纱等产品、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成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并立的纺织服装优势聚集的产业带。如虎门服装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姿态各异、充满活力,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虎门镇确立了“服装兴镇”战略以来,服装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九大产业集群。这就是:企业集聚(现有上规模的制衣厂1000多家);市场集聚(市场总面积30万平方米);店铺集聚(专营服装的店铺已超过8000间);业者集聚(70多万人中服装从业人员达20多万人);客户集聚(每天8―10万客商形成了巨大的人流);运输集聚(有配套完善的托运公司30多家,随时为南来北往的客商从海、陆、空把货物发运到全国及转运到世界各地);配套集聚(以服装生产为核心,全镇已形成织布、定型、拉链、漂染、刺绣等配套工厂近百家);产品集聚(以生产女装为主、男装为辅;休闲装为主、正装为辅;老少皆宜、时尚潮流);劳务集聚(有虎门劳务大市场等十几家劳动服务机构)。优越的地理位置、快速的市场反应加上规模的产业集群使虎门成为我国一个主要的服装生产基地和市场。虎门服装已成为国内业界公认的时装源头之一。2001年,全镇服装工业产值80亿元,利润4.5亿元,产量1亿件(套);由于做工精细、用料考究,款式新颖、价格适宜,虎门服装销售遍及全国各地,远销海外。

二、广东产业集群目前存在的问题

1、外源型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在外资带动形成的产业集群中,外资企业虽已在投资区聚集,并初步形成网络,但并未真正嵌入或根植当地。这可以从几个方面反映出来。

(1)外源型产业集群缺乏内生的核心技术。对于接受国际产业转移而形成的外源型产业集群,如东莞石龙的精密制造,清溪、石碣等镇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从产业类别来看,这类产品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也以出口为主。但东莞这类产业集群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商手中,这些产业集群承担的只是“一个区域性生产者角色,在外国跨国公司的严格控制下提供服务”,而不是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自主生产者角色。正是这个原因,以至于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东莞电子信息企业有1800多家,年产值超过500亿元,电脑整机所需零部件95%可在东莞配齐,然而境外企业在东莞设立的R&D机构却几乎没有,核心技术产品需要境外来提供。

(2)存在“复制群居链”现象。一些有着产业联系的上下游生产企业“一窝蜂”的相继前来投资办厂,以维持原来的生产联系。这样,“群居链”一复制过来,与当地的交流便少了,因为他们可以不依赖当地的供应商网络。而这种“群居链”又可以到处流动。在东莞清溪的台商企业集群中,台商企业只选择自己圈子里的企业提供相关配套,从而形成上下游交易合作关系。因此,当一个大型企业选择外迁,往往带走许多相关小企业。

(3)外资企业与本地企业之间的关系还仅仅是基于产品链的简单劳动分工。再以东莞为例。台商在东莞清溪的企业主要从事制造、组装等劳动密集型工序,在上海的企业则从事技术产品、零件的开发等资本技术密集型工序。两相比较,前者不仅经济附加值较低,而且缺乏根植性。台商在东莞清溪主要是利用了当地政策灵活、出口便利和低成本劳动力等条件。然而就政策而言,东莞清溪(包括广东的许多地方)这方面的“灵活性”恰恰是政府施政不规范的结果,随着依法行政、规范行政的推进,这种“灵活性”很可能要大打折扣。就出口而言,随着沿海各地竞相发展港口运输,东莞清溪的地理区位优势不足以保证留住外资企业。就劳动力而言,由于东莞清溪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于周边城市,因而难以吸引外地人在这里安家,甚至常常出现企业为员工提供高投入的培训后,员工立刻跳槽到更发达地区的情况;本地青年人素质较低,无法为当地企业提供高素质人才。这就决定了东莞清溪只能吸引外资企业从事低成本工序;当外商能够找到更具有成本优势的地方,搬迁就成为必然选择。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虽有外资企业协会在促进外资企业与当地企业和其他部门的联系,但外资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主要还是局限在外商自己的圈子内,这样,如果当地政府和企业不能积极、有意识地加强与外资企业的联系,融入外商圈子内,要使外资企业本地化是比较困难的。再加上某些外商投资地区还存在着政府办事效率低(海关最为严重)、土地成本攀升、人才大量外流、研发活动薄弱以及交通通讯、社会治安、环境污染、居住条件等方面的问题,致使外商不能深深扎根于当地。

2、内源型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在本土企业聚集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产业集群竞争力主要集中在依靠低素质劳动力、低工资的“低成本竞争优势”上,而通过提供客户独特而优异的价值,经由产品的质量、专业功能或今后服务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型竞争优势”则明显缺乏。因此,尽管具有全国规模最大的电了信息产业集群和初步建立了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但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科研力量不足、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原因,广东未能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高端道路集群的首选地。

(2)在许多产品上,广东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国内外重要的生产基地,但技术水平较低。在接受调查的67家民营企业中(该项调查由暨南大学“广东民营经济上水平研究”课题组完成),没有一家技术水平在国际领先,对于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很多企业是通过模仿引进的。抽样调查表明,自主研发的企业比例不到40%,有些企业甚至没有核心技术。大多停留在低水平的往返式生产上,缺乏创新发展的主动权,受制于人,抗风险能力较差。特别是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创新、设计人才,设备落后,由于不掌握模具、芯片一类关键零件和技术,产品仍走不出仿制、组装、沿袭过去的圈子,澄海澄城信宁工艺玩具厂,为解决出口美国产品的设计问题,不得不花费近40万美元从美国聘请设计师。澄城玩具业、中山古镇灯饰业都反映,不解决技术创新问题,根本走不出仿制、组装的怪圈。而在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专业镇建立技术创新中心,一个企业是无能为力的。

(3)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已初步形成,但产业链的前后联系不明显,纵向分工程度不高。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技术经济模式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有从初级到成熟的发展阶段性。广东的特色产业形成了一定的经济规模,然而产业链的建立仍不完善。在深圳,家具、钟表、服装、机械、鞋业、工艺六个传统产业都具有相当的经济规模,但只是产业扎堆,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体,企业陷入“小而全”的困境,而配套企业吃不饱。

(4)虽成立了一些社区自治组织,如行会、协会、商会等,但调查中发现,这些社区组织功能局限,而且凝聚力不强,尚未形成有机的统一体。“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市场调查和企业战略咨询”。对于一个社区组织而言,其功能应该是多方面的,如提供行业技术标准、职业规范的自律性管理、价格协调、人员培训、与政府沟通和对外谈判代表等等,而在这些方面,已有的社区组织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 促进广东产业集群升级的对策

1、促进外源型产业集群升级的对策

寻求区内各经济主体交流和互动的“胶合剂”,促进区内外资企业与非外资企业的整合以增强地区性粘结,构建区域内学习型合作网络以提高集体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营造区域创新环境,这是实现外商投资从集聚到集群升级和跨跃的出路和方向。具体说,地方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转变招商引资观念,强化集群意识。在招商前、招商中、招商后要始终以建设有区域特色的外商投资企业集群为目标,招商前的规划布局要突出空间集聚的特征,切忌“撒胡椒面似的”或是“星星点灯似的”设厂投资,招商后要注意营造“亲商、尊商、重商、富商、安商”的氛围,着力打造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2)提升本地生产要素的水平。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外源型产业集群的根植性问题的实质是人才的根植性。只有当高素质的人才以当地为家,以产业集群区域为发展半径时,外源型产业集群才能实现真正的根植。所以,为了增强外源型产业集群的根植性,当地不但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人才,而且要珍爱他们,使高素质人才能够与外资相关企业的产业链相对接。

(3)明确服务型政府定位,改善地方政府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服务职能,加强政府对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的投资,尤其是要加大对大学和科研机构等专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产业集群的主体不仅包括生产最终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生产配件的企业,生产相关机械以及提业内服务的企业,还包括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能够产生支持作用的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咨询中心、培训中心等。这些存在外部性、溢出性的产业由于社会边际收益大于私人边际收益,私人部门难免投资不足,这就要求政府在这些领域有所作为。

(4)培育能促进外商投资企业集群发展的独特区域文化。地方政府一方面应注意整顿市场竞争秩序,优化信用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舆论宣传,积极倡导信任和合作文化并淡化等级观念,大力促进区内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非正式交流。

2、实现内源型产业集群升级的对策

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是产业集群升级的保障。为此要从理顺体制、健全制度入手,营造产业集中的氛围。

(1)促进企业相互合作、互动发展。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企业交流,促进信息、知识等转移扩散。引导中小企业,通过集聚―学习―竞争―创新,实现自我提升。促进生产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建立多种协同―――协同供应、协同研发、协同生产、协同分销以及协同服务等互动关系,推动集群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规范。

(2)建立区域服务体系。加快发展行业协会、个体劳动协会、私营企业协会等民间组织,重视发挥工商联的作用,促进形成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管理新局面。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大力发展服务型的出口商、生产力中心、技术信息中心、质量检测控制中心、开放性行业技术中心等集群发展机构。

(3)建立专业化市场,宣传区域品牌。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建设零部件配套、成品批发等专业化市场和辐射全国的网上商城。培育区域性的市场品牌,逐步建立纺织服装城、家用电器及汽车零部件供应基地和跨国采购中心。重视建设生产要素市场、产权交易市场。

(4)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的作用是为企业提供信息、制定技术标准、保护知识产权、制定竞争规范,以及鼓励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业协会、商会、行会等。

(5)培养和创造高级生产要素。要培养和创造高级生产要素,头等重要的大事是在各个专业化产业区根据职业特点进行培训和发展教育,进一步加强和大学、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联系,投入足够力量去攻克技术难关,努力培育人的创造力。要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创新和创业同产业集群的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

(作者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生)

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9930400)“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与广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03C70143)“经济全球化及珠江三角洲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资助。

上一篇:促进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关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