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

时间:2022-07-25 05:35:58

浅谈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中国也有句古话:“知其心,然后能求其失也。”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及时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关注学生,提升教师素养,注重与家长交流

新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改革的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学生,因此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快乐地学习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一、关注学生

(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1、尝试与学生做朋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施加教育的基础和有力手段,教师只有在同学生建立了和谐的关系后才能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2、给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摆脱居高临下的姿态,给学生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学习氛围,不要带着爱之深、责之切的心理去进行说教、指正,要善于倾听,尝试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给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

3、讲究民主平等的教育作风。鼓励学生敢于说“不”、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提出尖锐的问题,对学生提出问题多一点理解和宽容,从爱出发,了解学生真实的感情需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二)关注心灵,增进情感,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1、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树立自信。一个班级里总会有优生、中等生、后进生,因此要加强对后进生的管理和教育,多去关心他们,平等对待,树立他们的信心。

2、帮助学生自我解剖,正确地看待自己。作为老师,应该一视同仁地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帮助他们自我解剖,正确地看待自己。

(三)用欣赏、表扬培养学生自主自律精神

1、善于发现中等生、后进生的闪光点。教育专家魏书生这样看待中等生、后进生:他们每天上学,即使把中文听成日文,却还能坚持在椅子上一坐一天,这是何等的毅力?他们考试屡考屡败,这是何等顽强的抗挫能力?他们如此艰难却很少有人理解、同情,还受到批评指责。即使这样,学生吃过饭后,背上书包,还能一步步朝着这个自己从来没有成功,还不断有人讽刺挖苦的教室走来。见了老师,还憨厚笑笑,这是何等开阔的胸怀,他们有了这些经历,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失败和挫折面前,没有过不去的坎。何不多给中等生、后进生一些关怀、希望、鼓励甚至表扬呢?

2、让学生在老师的欣赏中愉快地接受教育。任何人做事都希望得到赞赏,所以老师不要吝惜对任何一个学生的赞扬和肯定,多使用表扬的武器,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发自内心的表扬和赞赏,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

二、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一)更新教育理念。新课程要求我们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初中课程的目标与定位。

(二)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综合性的素质与能力,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新的知识、发展新的教学策略,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与文化意识,通过教学促进学生良好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三)关注学生情感,尊重个体差异。学生只有对老师、对该学科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四)实施任务型教学。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五)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各个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

(六)运用新的评价体系。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手段。教师要善于在评价中不断指导学生,校正学生的学习方向和方法,以求学习更加全面,完全地达到教学目标。

三、与家长的交流

如今的教育,学校已不能完全再独当一面,需全方位地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其中,家庭教育更存在着它的不可替代性和对于学校教育最直接、最方便的辅,决定了教师在平时的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更全面充分地与家庭教育相融合。

(一)统一思想。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让他们知道教育子女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在对孩子尊重信任的同时还要做到以身作则。家长提高了自身修养,才会改善家庭教育环境,调整好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才能统一结合起来。

(二)常抓不懈。教育的长期性决定了教师应经常交流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情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以及各方面的表现,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三)形式多样。学校要采用多种联系形式,积极创设联系的良机。教师可以采用最普遍的方式――家访,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学生在家里的表现,与家长充分交换意见。也可举行一些家长会、报告会、座谈会,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教学的工作情况及工作计划,向家长提出教育的具体要求,听取家长的意见,同个别学生家长交流其子女的一些教育问题。

(四)全面交流,切勿一味批评。教师应注意与家长全面交流学生在校、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把学生的优缺点、学习生活与思想品德客观、真实地告诉对方。

(五)及时反馈,做好再次教育。教育有着连续性,学生身心发展也存在阶段性和不稳定性。就学生某一方面的教育问题,学校和家庭取得了联系,采取了行动,但还要注意这并不是教育的终止,而是要做好再次联系的准备。

总之,作为教师必须善于抓住每个有利时机,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倾听学生心灵的声音,捕捉其瞬间的心理变化,善于运用心理战术。以心育人,努力探索心育途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教师时刻在关心着他们,在爱着他们。这样才能增进师生情感的交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教育成功的奥妙。

上一篇:浅谈口语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方法与策略 下一篇:优化课堂人文环境注重儿童心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