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税收印花及印花税票(上)

时间:2022-07-25 04:56:25

清代税收印花及印花税票(上)

中国清代印制的税收印花及印花税票,虽然种类不多,但各具特色,且扑朔迷离。为此有必要通过科学考究,还历史本来面目。现谈谈笔者的研究结果,与同仁商榷。

一、大清国政府印制的印花及印花税票

(一)清代印花三票

清朝后期,内忧外患,财政穷乏。清廷为使国家机器能继续运转,并筹措外国列强赔款,对仿效西洋税制的第一个税种印花税进行拟议,先后经过清代官员奕脸踝唷⒊妈蹈醋唷⑽橥⒎荚僮唷⒘跽呕嶙(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赫德建议、陆树藩代奏以及第一、二次试办等过程,虽奏请及试办未成,但在其间却印制了准备推行的印花票或印花税票,这些票虽然争议很大,给历史留下许多悬念,但却给收藏者留下许多关注点。

1.英国版大清印花税票(图1)。英国版大清印花税票(简称“红印花原票”,下同),由清朝政府于1896年9月委托英国华德路公司用雕刻版印制,规格18.5×22.5毫米,齿孔度14~16度,无水印厚实白纸纸张,背面刷胶,面值及颜色为洋银3美分红色,每全张纵横各10枚计100枚,总计65万枚。后因邮政需要,大部分加盖“大清邮政”而作为邮票使用(据专家考证,未加盖红印花票53枚)。图案内容:上端为英文“CHINA”,即英文“中国”简称(当删‘称“大清国”);中间圆圈内印有“3cents”(3美分);下端为英文“REVENUE”,即“印花税”;底图为网状花纹卷花,形似“海星图”。该票设计典雅,雕刻精细,色彩鲜丽,深受人们喜爱。对于该票是税票、邮票还是收费票,争议很大,有的认为该票是印花税票,著名集邮家周今觉即是达一观点的代表。后来有人提出异议或质疑,认为该票不是税票,是“准备贴在进口税单上以防止不法进出口商人骗取大量复出口退税”或是“为了贴在洋货进口凭证上作防伪用”的防伪标志,或是“作海关收费用凭证”即“拟用于报关单上贴用的收费凭证”,或是“清代上海江海关试行派司(‘进口货物报关签证单’的简称)制度而使用的印花或印纸”,等等。笔者认为,红印花原票应该是收税备用的印花税票,理由有五:一是红印花原票的发行背景是开辟财源,增加税收。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势力逐渐入侵,清三朝在财政收支上出现了困难,自同治年间起,就有各级官员,包括在海关服务的外籍高级职员,多次呈请推行印花税法,开辟财源。后经批准,由海关总税务司赫德(Robert Hart,1835~1911年,英国人)和英国联系印制,这就是闻名中外的红印花票。二是红印花原票的票名内容为“大清印花税”(与美国版大清印花税票票名内容相同),属印花税票特征内容。三是红印花原票若是邮票,则在改用时不用加盖“大清邮政”字样。事实上,红印花原票是经邮政改用后才成为邮票的。四是红印花原票若是海关收费票,则应有表示收费项目内容的文字,但该票没有表示收费项目内容的文字,因此不应是海关收费票。五是红印花原票若是查验用票证,则应无面值。事实上,税务(包括海关)查验用票证(或印花)为无面值票证,红印花原票为有面值票证,因此不应是查验用票证。关于红印花原票未实行的原因有三:一是英文翻译出现差错,即印花税票翻译为“Revenue”(“Revenue”,现译为“收入”或“收支”“国家收入”“税务署”“税务官员”“国内税收”“财政税”等),缺少一个票字。目前,词典对中文“印花税”的英译为“Stamp duty/stamp tax”,如香港的印花(税)英译为“Stamp duty”等),对印花税票的英文翻译为“Revenue stamp”(当然,也有其他翻译的,但不是“Revenue”)。二是商人反对难以实施。三是票面内容全部为英文内容,无中文字样,大清商人使用很不方便。所以,印花税未开征,印花税票也未发行使用。红印花原票现已成为稀世珍宝,被列为“华邮四宝”之首。

2.日本版大清国印花票(图2)。日本版大清国印花票由中国清朝政府于1903年1~3月委托日本制造局印制,规格25.5×21毫米,无水印白纸纸张。该票的中间有一个三层的椭圆,外层椭圆上部条幅上为“大清国印花票”字样,下部条幅上印有6个异体篆字“大清国印花票”,椭圆两端中部右印“制”字、左印“钱”字;第二层为“双龙戏珠纹”图,珠上有一个“甲”字;第三层即票的中心印有面值如“贰文”字样;票的四角各有一朵带有叶饰的六瓣网状花纹卷花;票的正上方外层椭圆上部有一朵倒立开放的花卉。该票全套共6枚,印制数量不详。面值和颜色分别为贰文红色、拾文蓝色、伍拾文橙黄色、壹百文绿色、伍百文赭色、壹千文茶色6种。该票未履行的原因是:一是清廷官员反对,该票印制后,清廷内一些官员唯恐因开征印花税引起民间动乱,纷纷上奏光绪皇帝反对开征印花税;二是该票缺少一个“税”字;三是与《印花税则》规定内容不符。所以,印花税未开征,印花票也未发行使用。清代末期,该票由于未曾发行使用,所以一直入库保存。清政府崩溃之后,民国政府在接收其财产时,日本版大清国印花票有少量流入民间。民国初期,有加盖有关标记后流通使用的。

3.美国版大清印花税票(图3)。美国版大清印花税票由中国清朝政府于1908年委托美国印刷公司印制,规格23×25毫米,无水印白纸纸张。全套3枚,面值和颜色分别为贰拾文赭色、壹百文绿色、壹千文红色3种。印制数量依次为5000万枚、3200万枚、1800万枚,共计1亿枚,合钱21220000千文。3枚票的图案内容略有不同。相似的内容是,上端中间扇面(形状略有不同)上的中文内容均为“大清印花税”字样,两边圆圈(形状略有不同)中内容均为面值,下端中间扇面(形状略有不同)上的英文内容均为“CHINESE REVENUE”字样,下端中间的横条上为英文面值,两端为阿拉伯数字面值。票的中间均为中文面值。不同的是3枚票中问的图案内容分别为龙凤呈祥图、双龙抱柱图、亭殿图。该票未履行的原因:一是英文翻译出现差错,差错同红印花原票一样,即印花税票翻译为“Revenue”;二是缺少一个票字;三是因各省督抚反对征收印花税而未能实施;四是清王朝临近,时局混乱,新印制的美国版印花税票来不及发行使用(目前发现有贴在光绪六年未用御纸上作为封皮纸用的)。1911年清王朝后,颁发至各省的印花税票有少量流入民间。民国初年,云南等省的军阀割据集团在自办印花税时,曾在清政府遗留下来的美国版印花税票上加盖有关标记后流通使用。

目前发现有美国版大清印花税票和日本版大清国印花票在发行时间前后贴用的实物资料,如:图4为光绪二十九年契尾实贴美国版大清印花税票壹千文(摘自《中国印花税与印花税票》),图5为宣统二年印契实贴美国版大清印花票贰拾文,图6为宣统二年印契实贴日本版大清国印花票壹百文,图7为民国7年贴用日本版大清国印花票壹百文。同时,清度支部有“向例税契, 另贴印花”的记录;《安徽省工商税收大事记》有“1909年(宣统元年)10月30日,安徽省开征印花税……”等史料记载。是否证明这两种票已实施呢?笔者认为值得商榷。据史料记载,自明代继续推行官版契纸后,一份完整的契约为官版契纸+契尾(尾契,又称“契尾”,契尾叫做“税尾”或“税票”),但未粘贴。契约发展到清代已臻完备,清代的地契粘附有政府发的“尾契”,清初正式红契(赤契)由草契(白契)和尾契组合而成。宣统二年(1910年)藩司改印官契,将契尾与官契相联。自印发契尾以后,一张有法律效用的契约必须包括官契、草契、契尾三联,缺一不可。如果只有官契和草契而没有契尾,则按偷漏契税惩罚。同时在契约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要经过印契、验契、查契、换契等过程,且每一过程都留有印记和时间等记录,这为辨别契约真伪提供了依据。从上述4张契纸看,它们存在契约资料不完整、印花税票不是当时发行贴用、跨朝代贴在草契(或红契)上、部分印章不清晰等问题。具体讲,图4契约资料不完整,印章模糊,且契纸所提供的信息较少,使用时间提前5年,跨朝使用,与发行时间相左;图5契约是经法院裁定过,印花税票的右边盖有“换契”红印章,左边的椭圆形蓝色审查讫章中有“民国十三年四月廿三日”字样,且下面的红色条章中有“民国十九年”的字样,同时民国成立后进行过大规模的换契、验契活动,因此,可以确定契约上的印花税票应是民国时期换契时贴用的票;图6契约的上端盖有“白契补税”红印章,说明此票不是宣统二年贴用票;图7可以直接说明是民国贴用的改国名改面值日本版大清国印花票,无可争议。对于图4、图5、图6的实贴票情况,笔者从史料及各时期的契约资料实物、印章、时间、税率等内容方面考查分析,认为出现实贴票情况的原因有四:一是民国政府认可前一政府时期的契约,并补征契税,有把清代未用印花税票作为契税印花贴用的可能,图6盖有“白契补税”红印章,应属这种情况。目前发现一件民国16年(1927年)民国直隶政府印制的井字式角(壹角)地契印花票(图8),被贴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原契上,而井字税票不可能说成是乾隆十九年印制发行的。二是把清代未用印花税票改作为民国印花税票补征印花税贴用,图7日本版印花票上盖有“中华民国贰分印花”字样,应属这种情况。目前发现一件北洋政府于1912年11月印制的长城图印花票(图9),被贴在同治四年(1865年)九月的原契上,而长城图印花票不可能说成是同治四年九月印制发行的。三是有把大清印花税票作为验费印花贴用的可能,图5应属这种情况。目前发现一件民国14年(1925年)山东推行登记印花伍角票(图10),被贴在光绪三十二(1906年)年官契上,说明其山东推行登记印花票不可能是光绪三十二年印制的。四是臆造形成,实单和税票都是真的,通过伪造加盖,但不是同一时期,且所贴税票与当时应纳税率不相称,图4有这种可能。至于安徽省开征印花税的记录,则应理解为完纳地契印花税的记录;而清度支部之所说的“向例税契,另贴印花”,则应当理解为纳税人为领取契纸或加盖红印而支付的费用。据史料记载,民国3年的《契税条例》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其第2条规定:“缴纳契税以贴用特别印花税方法行之。前项特别印花税由财政部颁发。”因此,贴用的印花税票应理解为完纳契税、验契收费的凭证,而不是《印花税法》意义上的印花,亦即此印花非彼印花。(未完待续)

责编 水 清

上一篇:扑朔迷离的修内司官窑 下一篇:南宋郊坛下官窑遗址出土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