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教育教材

时间:2022-07-25 04:43:18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教育教材

一、教师教育教材建设的现状

当前,教师教育教材仍然是学生/教师获取教育教学知识、养成教育教学能力、形成教育教学观念的基本媒介。教师教育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职前教师培养的质量和在职教师教育的效果,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

然而必须看到,当前教师教育教材建设的现状并不乐观。在此仅以“教学论”为例。教学论作为传统师范教育课程结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传递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学理论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学论教材成果丰硕。但教学论教材建设的一些旧疾新弊在新课程背景下也日益突出,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理念过于强调知识的汇集,忽视使用者的实际需求

不少的教学论教材动辄四五百页,试图把所有与教学有关的信息一股脑都呈现给教材的使用者。这种方法看似天罗地网、面面俱到,实则蜻蜓点水,风过无痕。一方面,信息铺得过宽过大,不利于一些核心问题的深入探讨;另一方面教材的使用者都是带着自身的受教和教学经验翻开教材第一页的,当他们的需求、经验被抹杀,一本教材的知识即便再多再全,也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

2.教材结构过于强调学科逻辑,忽视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境和复杂性

诚然,教学理论有着自己的发展逻辑,但其最终归宿仍应在课堂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解决。目前的教学论教材中,大多知识是从知识自身发展和研究推演而来的,“原则、目的、本质”仍然占据着大量篇幅。对于如何将它们运用于实际教学,研究仍显不足,教材的“去情境化”现象很严重。教学论是深具实践关怀的学科,当教学论教材脱离了对情境性和复杂性的关照,其针对性和指向性必然不足。按实践的逻辑来组织知识,围绕问题解决来展开教材,这才是教学论教材建设的发展之道。

3.教材内容过于集中于理论阐述,忽视基本规范和程序的养成

这是教学论教材建设长久以来一直讨论,但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教材呈现的内容过于集中在理论的阐述,忽视教学论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转化和运用,教材与实际课堂教学的鸿沟,造成了学生缺乏对教学基本规范和程序的了解。学生在学习教学论之后,常常发现不是学以致用,而是“用不上、没法用”,这是“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的重要原因。

4.教材呈现方式过于单一,忽视成人学习的特点

无论是师范生还是在职教师,他们学习的方式和特点都与中小学生不同,个体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强,只要为他们提供相应自学的条件,他们大部分能够胜任基本的学习任务。近年来,课程论教材虽然开始注意到这一问题,出现了章前提示、关键词等方式,但在呈现的体例和形式方面作出的相应调整仍显不够,呈现的方式仍是采用铺天盖地的文字,图表、照片仅仅是点缀的花边。这种呈现方式给使用者造成极大的压抑感,无法整合使用者的经验,不能起到辅助、引导、支持自主学习的作用。

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教学论学科本身历史的原因,又反映出新时期对教学理论提出的新要求,也表明编著者的教材编写理论基础欠缺。教材编写是一门学问,但是教材的编写、呈现方式是否符合使用者的需要在以前并不被重视,对使用者经验的关照也无从谈起。教学论教材的困境集中反映了当前教师教育教材的难题。

二、《有效教学》的编写特点

那么,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教育教材?《有效教学》(崔允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若干思考。该书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用者中心的编写理念

“相信好教师是自己悟出来的而不是教或评出来的,关键是要给教师正确的悟的机会”。编者的诉求不在宏大的理论建构,该书的出发点只是想为教师提供一个“悟”的机会和参照。

这种观念渗透于该书的各个角落。它独具匠心地在书的起始处设置了“致学习者”和“致教师教育者”。“致学习者”中交代了“我们为什么要写这本书”“这本书想与你分享什么”“你该怎样使用这本书”。编者将自己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研究思考娓娓道来,既与学习者分享了经验,拉近了距离,又为他们提供了一张认知地图,让学习者明白自己的角色和前进的方向,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致教师教育者”则从“您应该怎样用好这本书”“您应该怎样规划这门课程”“我们还打算为您做些什么”几方面入手,为教师教育者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教师教育者的角色从传统的讲授者变成了导游、主持人、研究者,他们在课程规划方面也有了可资参考的建议。

2.“实践――技术――反思”取向

《有效教学》与大部分教学论教材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它更重视课程实践层面的操作。它立足“教、学行为两分”的思路,将教学规定为“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这就将教的行为置于教学理论的中心。在教材内容上,“教学准备”“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教学评价”这些章节中,编者的发力点在于为教师的发展提供触手可及的抓手。通过它,师范生可以熟知课堂教学基本的流程,对课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新任教师完全可以参照该书有针对性的规范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而成熟教师也可以借由这面“镜子”,来发掘理论支持,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

当然,实践取向并不意味着沉溺于技术层面,它同样为使用者提供了“对教学的理解”“教学理论的来龙去脉”“教学的基本问题”,这有助于廓清教学的总体理论思路。而通过“教学研究”的指导,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自身即研究者的角色,在教学生活中养成反思的意识、能力和习惯,立足实践、超越技术,从而臻于形神兼备。

3.结构清晰,层次感强

秉着“让学习者像专家一样思考”的指导思想,该书围绕“什么是教学”“怎样教得有效”“怎样教得更好、更有意思”三个核心主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帮助学习者形成“大观念”。所谓的“大观念”,是希望教材的使用者能从历史、系统、复杂的视角来思考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并采用合理的路径和方法主动地去解决这些问题。如何促使学习者形成教育领域的大观念,而不是去记去背书中提供的那些条条框框的东西呢?

“什么是教学”首先从各种教学活动的现象入手,分析教学活动的条件,再从语义上分析教学的定义,然后总结了至今以来关于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路径和成果,特别是该领域的最新进展。

“怎样教得有效”把教学活动相对地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块内容来探讨。教学准备着重讨论了基于课程标准/目标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部分是基于分析的需要,将教师在课堂中所发生的所有行为分解成教学(主要教学行为和辅助教学行为)与管理两类来探讨;教学评价着重讨论了当前评价领域的最新发展,即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以及基于合作、技术与研究的课堂教学评价。

“怎样教得更好、更有意思”探讨了教师、教学与研究的关系,让使用者正确理解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即研究的真正涵义,以及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路径――自我反思、同伴互导与专家引领。

三、《有效教学》带来的启示

让我们回到原始的那个问题: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教育教材?《有效教学》给了我们如下的启示。

重视使用者的需求。教师教育教材不应再成为专家的独白,使用者的需求是考评一本教材成功与否的重点。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将教材的知识建构在使用者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才能使教材的支持作用充分发挥。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教育教材不应再过于眷恋理论的自圆其说,目光应投射于课堂教学的操作问题。在理论指导下升华教育教学实践,才是教师教育教材的目的所在。基本的教学规范和方法应该纳入教师教育教材的内容范畴。

便于自学。教师教育教材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成人学习的特点,摆脱知识灌输的模式,通过设置内容提要、案例分析、思考题等环节和多样参与活动为自学提供支架,从而养成教师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呈现方式多元化。教师教育教材的编写应研究教材编写的基本原理,思考什么样的编写方式最适合使用者的阅读习惯、最能发挥教材的引导功能。告别纯文字的堆叠,合理地使用图、表有助于唤醒使用者的已有经验,提高阅读学习的效能。

本文引文均出自崔允主编《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上一篇:汉字与古代家庭文化 下一篇:文化厚底蕴 和谐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