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汉字走进校园和幼小的心灵

时间:2022-07-25 04:17:53

让汉字走进校园和幼小的心灵

摘 要: 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教师要让学生认识、了解和深刻理解汉字的起源和含义,窥见一条文化长河的波光潋滟,使识字课堂变得更有趣味,并通过对每一个汉字的识别以激发孩子头脑中的无穷想象,让学生把一个个汉字连缀起来形成一片放飞和遨游的蓝天。

关键词: 《细说汉字》 汉字 小学低段识字教学

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要求学生识字3500个,会写日常用字3000个。汉字可以组成词、句及一篇篇文章,汉字是各种鲜活的生命和礼仪智信的起源,源远流长的汉字将伴随学生一生,使用一生,快乐一生。为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汉字,走进奇妙的汉字世界,我利用《细说汉字》来开展教学。

《细说汉字》序二写道:“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字又是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在中国以外,还有一些古代文明也创造了文字,但大多久已失坠湮灭,只是到近代才重新被发现和释读。汉字的传统没有中断,并且影响广泛,为日本等邻国所采用,有的学者曾有‘汉字文化圈’的提法。汉字称得上源远流长,异常丰富。”台湾诗人余光中曾坦言,贯穿其内心的是对中华文化的那份情结,“中华文化是一个很大的圆,圆心无所不在,圆周无迹可寻。其半径就是汉语,半径有多长,圆就有多大。我希望尽己所能,让中文的半径再延长一点”。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深感引领下一代走进奇特的中国汉字是何等的重要,倍感责任重大。

《细说汉字》序一写道:“左民安同志近以所著《汉字例话》(本书原名《汉字例话》正编、续编,现将两本合为一本,更名为《细说汉字》)示见,予雒诵反复,不能释手。民安研究古汉语,尤于文字训诂见其功力,且能博综典籍,究其奥义。全书首列甲文、铭识、古篆、楷书、简化字、阐述形体之发展演变、形义关系;次及经典诗文,以明其用;对世人易误之形、音、义,亦均指明其因与纠正之法。条例清晰,深入浅出,其裨后学之功大矣。”汉字是象形文字,因此很多字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产(如狩猎、耕作等)、生活(如祭祀、吃穿住行等)。对这些字的本来意义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从字的构型来理解汉字的本义和用法,甚至达到“望文生义”的程度。此外书中还对汉字的引申、假借等义作了清楚的说明。为更好地说明字的用法和意义,书中还引用了文献,解释了字在其中的意义,这也是对知识的一个扩展。可见《细说汉字》书是分析我国汉字形体、阐述汉字源流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学术著作,它更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单个汉字的理解和延伸。

结合自身教学的经验和阅读《细说汉字》一书,我感悟到,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方法有很大不足,识字教学对汉字的结构、演变等关注度不够,仅对生字含义生硬理解,以至于小学生不能用字词句来表达自己所思所想。为什么呢?因为目前一些老师对汉字结构、发展演变、形义关系等讲得不透不深,导致学生不能准确、灵活地运用汉字,识字时无感觉即无语感。语感可以通过阅读大量优秀作品和理解其中的字词句而得到到培养。但这样仅仅就够了吗?我认为是不够的,因为阅读现代作品所获得的只是现代汉语词汇的用法,然而对构成词汇更小的单元――汉字的认识、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刻,阻碍了语感的进一步提高,使得准确运用已有词汇的能力遭遇提高的瓶颈,使得创造新的词汇基本上成为不可能。所以我觉得这是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欠缺和不足。要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必须循着“字感”“语感”“文感”的路径顺序渐近,并将汉字的构造、历史、演变等知识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从字的构型来理解字的本义、用法、含义、延伸及历史演变。

读《细说汉字》一书让我回味无穷。在小学低段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汉字,使课堂趣味横生和掌握更多的汉字,是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的目的。为此我结合汉字结构、分类、演变等,用心设计一堂有趣的识字教学课,以激发学生对汉字学习的热情,让汉字真正走进校园,让灿烂的中国文化发扬光大和传承。

下面是我用心设计的一堂生动有趣的识字教学课,与大家共享。

一、导入

师:点击课件,展示卡通人物面部表情图(哭和笑),让学生欣赏体味并学做哭和笑面部表情。

图一:笑脸表情图 图二:哭脸表情图

师:在黑板上写“哭”和“笑”两个字,请学生从字形上观察它像什么。

生甲:“哭”字像两只眼睛在流眼泪;“笑”字像人在笑时眯着眼睛,嘴角向上翘的样子。

生乙:“哭”字像狗睁大两只眼睛看着天空在流泪;“笑”字像人站在地上睁大眼睛和嘴巴望着蓝色天空中漂浮着的蓝天白云。

生丙:“笑”字像人站在地上看到天空中飞行两只蓝色的鸟。

……

师归纳引入:同学们,从你们回答看,小小的汉字并不是一些僵硬的符号,而是一个个有生命力的小精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字王国,去感受它们的神奇与乐趣!

二、讲解汉字历史和分类

师: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充满了神奇,充满了趣味。

许多文字学者认为汉字分为四类:象形字,会意字,指示字,形声字。

师:在黑板上写“人”、“从”、“本”、“河”四个字。

“人”字,使人一看就能把字形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知道它所代表的事物,是象形字。

“从”字,是两个人形组合在一起,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后面,表示跟从,是会意字。

“本”字是在象形的“木”字之下加一个指示性的小横,表示树根,是指示字。

“河”字,左边是“(水)”字,作形旁,表示与水有关;右边是“可”,作声旁,表示读音,是形声字。

师:又在黑板上写“休”、“国”、“闹”、“问”四个字。

“休”字,是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

“国”字,表示门口有一块玉,非常珍贵,“国”不是珍宝吗?

“闹”字,门口有成市场,迄不热闹吗?

“问”字,是内形外声,表示门内有一个嘴巴,这不是人张嘴大叫吗?

师总结:从上面分析看,汉字的结构特别有意思,不同的汉字有不同的结构,这个字外部轻灵、内部紧凑,那个字若行若飞;这个字如龙蛇盘绕,那个字似雄鹰翱翔。远看这些字,犹如鸿鹄群游,迂回绵延;近看这些字,好像布阵排兵,井然有序。啊!汉字真是妙趣横生!通过汉字学习,我们更加了解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和它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倍增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情。

三、汉字的趣味剖析

师:先讲有趣味的汉字现象,在黑板上写“众”、“鑫”“晶”“品”、“矗”“森”几个字并剖析。

众:三人为众,多的意思。

鑫:三金为鑫,意寓“财富兴旺”。

晶:三日为晶,意寓“晶莹透明”,即“光亮”。

品:三口为品,品德、品赏、品鉴、品味。

矗:三直为矗(chù),直立,高耸,意寓“高大、伟岸”。

森:三木为森,形容树木多。

师点评:汉字寓意丰富,结构有趣,希望大家从结构、寓意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汉字。

师:让我们再认识和读下面几个字,以便更有趣的理解汉字含义和结构的变化。

师点击课件,指着课件中三个字:“川”“州”“洲”

小朋友,第一个字如何念?,请读一读这个字。

生(大声读):“川”。

师:孩子们,我国最早的“川”是这样写的,看老师写,“川”其实就是……

生(异口同声):山川河流。

师:对,“川”经常用在地名上,你能说出带“川”的地名吗?

生回答:四川、北川、汶川、青川………

师:对。“汶川”大地震你们印象深吗?

生:很深。我们还捐款过呢。

师:对。又指着课件中第二个字,并问:这是什么字?能回答吗?

生答:川。

师指着板书:错了,“川”已经写给大家看过了,并说这个字是在“川”字中间上加3个点,看清楚了吗?

生:噢。是“州”字。

师:对了,这就是“州”,再猜猜看“州”是什么意思。

生(饶有趣味)猜:好似水中波浪,有小树,鱼虾在游动。

师点击课件展示图片:猜对了吗?“州”是水中的……

生:陆地。

师:对,“州”也用在地名上,你能说哪些带“州”的地名有哪些?

学生纷纷回答:杭州、湖州、温州、衢州、苏州、广州……

师:对。又指着课件中第三个字:在“州”字前加3个竖点即3点水,这又是何字?

生:“洲”。

师:对,同样念“洲”,再猜猜看“洲”又是何意?

生(饶有趣味)猜:与“州”相同。

师点击课件展示图片:猜对了吗?“洲”本作“州”,后人加水以别州县之字。本义:水中的陆地……

生:噢。

师:地球上的陆地占地球表面的29%。“洲”在地球的命名上可分哪几个洲?你能说吗?

生纷纷回答:北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南极洲、南美洲、亚洲。

师:孩子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样有趣。有人说,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字上加字,并能激发你们的美感,你们能把这几个字写漂亮些吗?请你仔细观察好吗。

生:好。

学生观察不同笔画的位置并回答,竖撇写得直一些,三竖在一起有长短的变化。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是的,三竖在一起有高低,有长短,中国的汉字就是如此讲究美的变化。

接着师在黑板上,学生在纸上,一起端端正正地书写着“川、州、洲”三个字。

四、点评

本节识字教学课,孩子们兴味盎然,学生对汉字的记忆,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几笔,而是由此了解了汉字的历史、衍生及演变;不仅理解了它们的含意,也深深地在幼小的心灵中打上了烙印,并窥见一条汉字文化长河的波光潋滟,学生对识字课也更感兴趣了。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识字教学课的成功,也让我有了―一丝感想:汉字穿越了厚重的历史,执着地书写了几千年,以自信非凡的姿态存活在中国的每个角落。每一个汉字都静静地散发着文化的气息和生命的灵动,我们有责任在教学中让看似凝固不动的汉字鲜活起来,让孩子们透过这一个个方方正正的字认识祖国,了解祖国,热爱祖国。

同时感悟到,语文课堂应是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让学生充满情趣。这不仅是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且是语文识字教学的必然。语文应因儿童的梦想心理而存在,通过对每一个汉字的识别以激发孩子头脑中的无穷想象,让学生把一个个汉字连缀起来形成一片放飞和遨游的蓝天。只要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做有心人,让汉字走进校园,使我国几千年的汉字植根于幼小的心灵之中,我国的“汉字”就会发扬光大和传承,得到每一个孩子的喜爱。

参考文献:

[1]左民安.细说汉字[M].山东:九州出版社,2006.

[2]巢宗祺等.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上一篇:师范钢琴课教学之我见 下一篇:《醒世姻缘传》存在句的语用类型及句法功能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