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宜稳不宜压

时间:2022-07-25 01:21:21

[摘要]物价是衡量市场经济运行的核心指标,它能反映出市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物价波动是经济运行中常见的现象,会影响市场环境的稳定性,导致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对经济和居民的生活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稳定物价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本文主要分析了物价波动的成因并给出控制物价波动的适当的建议。

[关键词]物价波动 稳定物价 货币政策

一 前言

为防止经济增长又过快转变为过热,物价由结构性上涨变为全面的通货膨胀,总理在200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于是央行先后5次宣布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从5月开始CPI渐渐开始回落,通胀得以缓解。由于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我国出口、金融领域逐步受到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扩大内需为工作重点,以防止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通货膨胀率从8.7%控制到了5%以内,GDP比上年增长9.0%。价格涨幅前高后低,下半年逐步回稳,经济保持了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势头。2009年我国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GDP比去年增长8.7%,CPI比去年下降0.7%,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2010年我国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2010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1.1%,CPI同比上涨2.6%,国民经济总体态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总的来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 物价波动的成因

影响物价波动的因素众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

(一)货币供求

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就是商品价格,根据传统的货币理论,货币数量的变动会引起物价的变动,当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过多时,物价上涨,反之,则下降。当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基本一致时,货币的币值保持相对稳定,从而保持商品价格的相对稳定。

(二)社会需求

当社会的总供求平衡时,价格会保持相对稳定,但当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时,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价格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生产力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如果需求继续增加,而总供给不变,将导致价格的上涨;若增加总供给,则将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进而导致价格的上升。

(三)结构性因素

当总供求失去平衡时,结构性因素的变动也会导致价格的上涨。例如,自然灾害使农作物欠收,产品原材料价格上涨,进而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此外,由于各部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生产率低的部门需要和生产率高的部门保持一致的工资和价格,因此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

(四)汇率因素

人民币的升值会使得人民币的购买力提高,物价水平相对下降,同时人民币的升值还能抑制出口扩大进口,增加国内的总供给,物价下跌。然而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会给本国的供应商带来冲击,降低国内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阻碍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人民币的升值,中国的外汇储备由2005年的6099亿美元上涨到2008年末的1964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上涨影响了基础货币的投放从而使得物价上涨。

(五)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如经济周期和国际价格等也会导致物价的波动。经济周期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循环波动的现象,在周期上升阶段,经济活动扩张,物价上涨,经济萧条的时候,各类经济活动收缩,物价下跌。一个国家商品的总需求是由本国的总供给和进口共同组成,进口商品的价格会影响本国商品的价格从而影响国内物价水平。

三 物价波动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幅度的物价波动是合理而正常的,并能起到调节市场供求,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然而不正常的、剧烈的物价波动不但不会促进市场供求平衡,反而会破坏市场供求平衡和扭曲资源配置,阻碍经济发展,损害群众的利益,浪费社会财富和自然资源,提高失业率和犯罪率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商品价格取决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当总供求平衡时,物价水平才能保持稳定,供过于求将导致价格下降,若持续下降将引起通货紧缩从而导致经济的萎缩;供不应求将导致价格的上升,若持续下降将引发通货膨胀,并引发投机行为,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为抑制持续上涨的物价水平而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将抑制投资从而影响经济的增长。

(二)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物价的上涨推动CPI的上涨,会对居民的储蓄、消费等造成影响。物价上涨将增加居民的生活压力,居民对物价上涨的忧虑增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9月CPI继续刷新2008年10月以来的新高至3.6%,创下了23个月来新高,居民储蓄总体呈下降趋势。据新浪网上2010年全国不同地区124000多名网民的投票显示,84.4%的网民认为上半年物价的持续上涨对他们的生活已经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三)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物价保持持续的上涨水平会使得企业的利润减少,同时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下,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对下游企业造成很大影响。同时,由于物价的上涨,会出现上游企业囤货、哄抬物价的现象,对下游企业造成冲击,若物价下降,企业在低利润的驱使下可能减产或停产以节约成本。

四 解决物价波动的对策

(一)稳定物价和抑制物价的影响

在全球通胀、国内流动性充裕的大环境下,压制物价上涨既不符合现实情况,也不符合经济规律,正确的选择是将物价上涨压力逐步释放,同时在政策上给予受损失较为严重的群体必要帮助。抑制价格容易使得一些企业经营利润降低甚至亏损而停产从而进一步引起物价的上涨以及给居民带来负面影响。例如,2010年上半年以来物价持续上涨,虽然国内大豆丰收,但由于国家托市收购,加上出库费、运输费等费用,企业购买大豆的成本比进口还高,此外由于发改委要求稳定物价、保证供应,企业不但不能擅自提价还必须努力生产,即使亏损也要保持价格和供货量,12月2日汇福粮油集团已经停产。因此,政府应该从其他方面控制物价而不是压制物价的上涨。

(二)稳定物价具体措施

1 货币及利率方面

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应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过去的经验证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有利于物价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的。政府要控制货币供应量,防止因货币供应失控而可能引发的后期通胀压力。1993~1994年间和2003年,我国都发生过由于信贷投放过度导致货币供应量增速达到20%以上致使后期的通胀压力的情况。此

外,作为经济变量,利率变动与经济周期顺循环,即经济景气时,利率趋于上升,反之则下降。利率变动应与社会总需求的变动方向一致。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应适当减少货币的供应量,同时可以上调利率,减少货币的流通量。

2 价格方面

在价格方面,政府应健全价格监管法规,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价格垄断执法,完善价格信息制度,建立市场价格调控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以保持价格的平稳。在物价上涨的时候,实施价格天花板策略,同时对企业因稳定价格而产生的损失进行补贴,严格打击哄抬物价的行为,以避免物价的进一步上涨。尊重市场原则,采用“堵”与“疏”结合的方法,坚决堵住投机囤积等行为引起的非正常市场涨价,对于适应市场供求涨价的商品合理疏导,使价格在市场心理不稳定的情势下不致过度震荡,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3 财政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居民的储蓄率偏高主要是因为我国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还不够完善致使居民不敢花钱,国内总需求难以被拉动。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我国对医疗、教育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仅有1.8%和2.5%,低于国际平均水平6%和4.6%。最后,政府还应调整产业结构,尽量减少对世界市场和资源的依赖,以避免在全球资源价格上升和世界经济增速下降的情况下受到成本冲击和需求下降的影响。建立和完善金融体系,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低端制造业和国内过剩产能向境外转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研发能力。

4 汇率方面

目前人民币升值受到各方的压力,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经济衰退,美国更是积极要求人民币升值。政府要尽量预防汇率的大幅波动,以我国的利益为前提,不盲目地增持外汇,控制外汇储备量,保证外汇投资的安全和适当的收益。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实施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渐增强,到2008年底,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20%以上。

5 其他针对特殊群体的特殊政策

针对特殊群体,政府应采取特殊政策,如对低收入群体给予适当的补贴,包括城乡低收入群体、在校家庭贫困学生等,使他们的生活不因为物价上涨而降低。因自然灾害而导致的农作物减产,对农民给予补贴以减少他们的损失,提高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的救济标准以降低物价波动对他们的冲击。

上一篇:浅析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对策 下一篇: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成因\影响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