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提问有效性

时间:2022-07-25 12:27:27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提问有效性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促进学生语言的学习。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 第三单元为例,来探讨高中英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

关键词:英语教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3-012-3

1背景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策略,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西方国家,有很多关于课堂提问的研究。 Long (1981)曾做过研究,老师每天提问300到400个问题。Kim 和Kellough(1987)也提到过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技巧之一。Richard 认为课堂提问对语言学学习者来说非常关键。老师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学习者通过提问的方式理解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并且尝试使用所学语言。现在,国内相应的研究也随之开始。有关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程晓堂(2009)指出当前国内课堂提问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的:语言学、语言教学和话语分析。尽管已有大量的研究,但在实际的课堂中,课堂提问仍存在很多问题。

目前高中课堂班额大,一般50-60人。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加大了教师提问的难度。有的老师担心提问多了,学生难以接受。提问过易或过难,学生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其实,提问是一门技巧,精心准备课堂提问对教学有效性非常关键。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笔者结合平时的课堂实录进行了探索。

2 教学案例分析

用人教版必修1Unit 3 Travel journey 的Reading 部分的教学设计来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

2.1 课堂导入提问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是知识的生长,是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单单是知识的传递和接受。在建构性的学习和教学中,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将更为充分。教师耐心地聆听他们的发言,并洞察他们的想法的由来,看到其合理性的局限,而后再提供相应的引导。引导学生看到与其观点相矛盾的观点和事实,或者组织持不同见解的学生进行讨论。建构性的学习和教学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探索,但并不轻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对于学生的思考和知识的建构是极为重要的。同时,在建构性的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将会进行更充分的沟通和合作。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游戏、辩论等形式,教师可以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互动。而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学习者要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对自己和别人进行反思和评判。

对于本单元的课堂引入,授课教师用一首Traveling lights导入课堂,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欣赏自然美景,然后提出3个问题:

(1)Do you like traveling?

(2)Where have you been?

(3)Can you tell your partner something about it?

教师在课堂引入中的提问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使学生自己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引起他们的兴趣。这节课的导入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热烈。

2.2 阅读前的提问

阅读前的提问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训练他们的预测力,让他们带着疑惑去浏览整篇文章。

T: From the title and sub-title, can you predict what the passage is talking about?

S2: Yes, It’s about the dream and plan of a journey down the Mekong.

T:Good. Now let’s look at some pictures. Can you guess what the names of these rivers are? (展示了一些著名河流的图片)

Ss: Yangtze River, Yellow River, Nile, Mekong River, and Amazon.

T: Can you list the countries that the Mekong flows through?

学生通过地图,很容易的说出湄公河流经的国家。教师对文章题目的处理非常的好,既考查了学生的预测能力,也向学生渗透了题目对一篇文章的理解非常重要。该问题难易程度适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使用地图也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地理知识,学生能够迅速找出答案,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2.3 阅读中的提问

英语阅读的第一步是进行略读,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获得信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03)六级目标中指出,通过阅读,学生能从资料中获取主要信息和观点。阅读技能涉及到略读、扫读、找读、理解大意、猜测词义等。本节课该教师设计的题目如下:

(1)What’s Wang Kun and Wang Wei’s dream?

(2)Who made the trip to the Mekong?

(3)What is the source of the Mekong and which sea does it enter?

(4)What scenery can you see when you travel along the Mekong?

在回答这些问题前,教师先把学生分成了4人一组。学生讨论非常激烈,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文章中都能找到,自然而然他们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再回答完这些问题后,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信息,教师安排学生完成图表信息。

T: All of you have done a good job and got the correct answers of the questions. Next, there’s a chart for you,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s and complete the blan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o take a long bike trip

Wang Wei’s

ide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ir preparation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hy a difficult journe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Mekong River It begins in ____________, moves _____ and passes through _______. Half of it is in _____.

It enters _______________.

Then it travels slowly through_________________.

At last it enters _____________.

T: Ok, now, you have known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Here, I want you to read paragraph3 and use the key words on the screen to descript the Mekong River.

S4:……

2.4 阅读后的提问

阅读后的提问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阅读后设计的教学活动有根据所读内容角色扮演、讨论、续尾、写摘要等。该教师也是课结束的时候,适合的提出了发散学生思维的问题。

T:How do you think of Wang Wei’s travel plan?

S5: I think the plan is organized.

S6: I don’t agree with this idea. The plan is not fully prepared.

学生不同的见解让这个讨论越来越热烈,老师见机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T: Suppose you have the chance to travel to the Mekong River, what will you do?

I show you some key words on the screen, and you can use them.

Destination (Places):Where…

Length of stay: How long…

Transport: How…

Budget (Money):How much…

Things to take: What…

阅读后的练习,教师充当促进者。通过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学生形成了一定的理解。此时,教师给予学生自由表达较成熟见解的空间,使阅读活动引向深入,对思想、情感、语言、风格等加以评价,使课堂与社会生活交汇融合,从而有助于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3 总 结

本节课设置的提问比较有效,这些问题的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标准》指出,“在英语课程中,要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的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换句话说,英语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拓展视野的过程。由此以来,有效提问就变得更为重要,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完成课堂上的学习任务,使得他们的语言学习在各种思维训练活动,交际活动中进行。

参考文献

1 Kim, E. C., & Kellough, R. C. (1987). A resource guide for secondary school teaching (3rd ed.). New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2 Long, M & Sato, C. (1983). Classroom foreign talk discourse: Forms and function of teachers’ questions, in Seliger, H. W. & Long, M. H. Classroom-oriented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ley: Newbury), 268-86.

3 程晓堂.《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上一篇:道路与桥梁工程本科毕业设计现存问题及改进措... 下一篇:数字媒介技术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