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病50例

时间:2022-07-24 11:18:43

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病50例

[关键词]高血压病;联合用药

[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4(c)-039-02

高血压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多发于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病。笔者根据高血压的病因病理,在降压的基础上加用降血脂药治疗50例,并与单纯钙拮抗剂治疗的40例作了对比分析,获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根据1999年WHO/ISH四次高血压指南诊断标准[1]诊断:收缩压(SBD)≥140 mmHg,舒缩压(DBP)≥90 mmHg;Ⅰ级:SBP 140-159 mmHg,DBP 90~99 mmHg;Ⅱ级:SBP 160-179 mmHg,DBP 100-109 mmHg;Ⅲ级:SBP≥180 mmHg,DBP≥110 mmHg。临床分期:Ⅰ期高血压,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临床无心、脑、肾并发症表现者;Ⅱ期高血压,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一项者:X线、心电图、超声波检查见左心室肥大,眼底检查见眼底动脉普遍或局部变窄,蛋白尿和(或)血浆肌酐浓度轻度升高(106-177 μmol/L),超声或X线显示有动脉粥样硬化,视神经水肿或有或无;Ⅲ期高血压,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出现脏器损害的临床表现。

1.2 一般资料

共90例,均符合高血压病诊断标准,以Ⅱ期、Ⅱ级高血压病患者为主,排除了因其他疾病或其他因素继发的高血压,既往均有高血压史(长达3个月以上),其中单纯钙拮抗剂治疗者40例(单纯组),钙拮抗剂联合降血脂药治疗者50例(联合组),各组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表1)。

1.3 治疗方法

治疗前,均停服其他降压药。单纯组用钙拮抗剂治疗,遵照用单一种类药物,自较小剂量开始,据血压及反应来增减剂量等原则,口服尼群地平10-30 mg/d。联合组在采用钙拮抗剂治疗(与单纯组相同)的基础上,同时予以辛伐他汀10-40 mg/(次・d)于睡前口服;阿司匹林25 mg/次,饭后服,2次/d,观察期间均停用其他降压药及治疗方法,疗程12周。

1.4 疗效观察

1.4.1 观察指标

1.4.1.1 血压:使用立式水银血压计测量血压,测量前休息15 min,量坐位右臂血压,每次反复3次以上直至血压值相对稳定为准。舒张压一般以声音消失为准(个别人声音持续不消失者,可采用变音值)。每周查血压1次。

1.4.1.2 主要症状:观察头痛、眩晕、心悸、失眠、耳鸣、烦躁、腰酸腿软等症状与体征,每周记录1次,采用记分法评定症状轻重程度,根据“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的症状分级量化标准,轻度记1分,中度记2分,重度记3分,无或消失记0分,病例积分=各症征记分之和。

1.4.1.3 实验室检查:治疗前后均检查血脂,早晨空腹采静脉血检查。采用全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查。。

1.4.2 降压疗效标准根据“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指导原则”[1]中的疗效标准拟定,显效:①下降10 mmHg或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②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至20 mmHg或以上。有效:①舒张压下降不及10 mmHg,但已达到正常范围;②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19 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③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0 mmHg。须具备有其中1项。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1.4.3 症状疗效标准根据症状积分变化,以疗效指数为依据进行评定。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100%。显效:疗效指数≥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疗效指数≥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1.4.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t分析,计量资料两两比较及治疗前后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过程中血压动态变化

治疗后第2、6、8、12周2组间血压变化见表2、表3。2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逐步下降。单纯组于第8周降压至最低值,联合组于第6周降压至低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我国现有高血病人约5000多万,每年新发病例约120万,易并发脑出血、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肾功能不全,最终死于脑血管病的约占60%-80%,因此,控制高血压病是降低脑血管病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高血压病的发生与神经精神因素、遗传、饮食、食盐摄入量增多、肥胖、吸烟相关,高级神经功能失调在发病中占主导地位,体液、内分泌因素、肾脏也参与发病过程。外界与内在的不良刺激使大脑皮质的抑制与兴奋过程发生紊乱,皮质功能失调,从而失去或不能正常地对皮质下中枢进行调控,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和周围阻力增高,而使血压升高,其间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参与这一过程。全身小动脉痉挛和下丘脑神经分泌功能失调,从而导致肾缺血,肾缺血则肾素分泌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发生改变,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分泌增加,分别引起血管紧张和钠贮留、血容量增加,导致血压升高。下丘脑神经分泌中枢功能失调,还通过下丘脑-肾上腺系统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肾脏对钠的再吸收增加,导致钠贮留,血容量增加,引起心排血量增加和小动脉壁的含水量增高及周围阻力增高,血压升高,血压持续升高,进而引起全身小动脉硬化,管腔狭窄,血流发生改变,使许多脏器供血发生改变,尤其肾、脑、心供血不足,进而进一步导致大脑皮质功能失调、肾缺血,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始动因是血流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尤其心脑肾的血流供求不平衡,在血压升高的发生与维持上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高血压严重后果也主要表现在这三个重要器官血流供求的不平衡上,血压升高又是体内为克服此种不平衡的代偿反应的努力还不尽完善和尚未成功,于是才有导致血压升高的血管反应等持续存在,故可以认为血压升高并不纯粹是消极的病因病理破坏,不应当只是治疗压制的对象,应当看成是治疗的服务对象和依靠对象,治疗应当从帮助改善血流供求关系,扶持机体的自稳调节能力,改善血压升高所要去实现的调节反应;如果单纯强调直接降压,不谋求改善血流供求平衡,反而由于血压下降,激起体内升压机制的反跳,加重自稳调节负担,削弱自稳调节能力,进一步加剧血流供求不平衡,必将难以达到有效控制高血压的目的。临床上,常常可以发现许多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降压药,尽管血压控制下来了,但症状依然存在,甚至加重,最后仍然死于脑血管病。因此,笔者主张治疗高血压必须以改善血流供求关系,恢复供求平衡为原则。

钙拮抗剂作为第一线降压药物,其降压作用快,降压幅度大,而且疗效确切,故为临床常用,但由于高血压病存在血脂增高,因此加用降血脂药有利于控制血压,改善症状,辛伐他汀是公认的降血脂药,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功能,阻止血栓形成,对动脉硬化具有治疗作用,联合使用,能更好地改善动脉病变,改善患者血流量状态,有利于控制血压,改善症状。

[参考资料]

[1].中医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1-32.

(收稿日期:2007-03-06)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应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COPD呼吸衰竭50例临... 下一篇:冷光美白氟斑牙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