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美学

时间:2022-07-24 06:55:50

浅析中西方美学

摘要本文从国内外相关研究着手,对中西方对美的不同理解和追求做了分析研究,以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 中西方 美 美学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定义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学说。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地被定义为“美”或者“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那么什么是美学?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美国美学家桑塔耶纳说:“美是在的客观化中形成的,美是客观化了的”。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因此,“美”不等于“美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 既可以采取哲学思辩的方法,也可以借鉴当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经验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语言学和文化学的方法等),美学只是包括“哲学思辩”,不应该“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再者,“美”本身是人的一种感觉,不同的人对美有不同的感受,通常连思辩都用不着。所以,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独立的学科。

西方在美学的发展史上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若以文艺复兴为界则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柏拉图(理式)到亚里士多德(形式),再到普罗提诺,最后到阿奎那(完整,形式,光辉),在这期间主要是初期的理论探讨;第二部分:从文艺复兴(形式)到英国经验主义(感官快适),到夏夫兹伯里(内在感官),休谟(心里构造)以及伯克(物的感性),到狄德罗(关系),再到康德(合目的之形式),最后发展到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两部分之间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断层。目前,西方对美学的追求有五大趋向:一,两个根本:唯心与唯物;二,走向主客观统一;三,从一般逻辑到辩证关系;四,从一般客体到个人主体;五,三大定点的确立。

中国虽然有数千年的辉煌文明史,但真正研究美学还是开始于民国。主要时期和代表人物如下:民国时期朱光潜,共和国前期本质大讨论(美学四派,包括客观派蔡仪,主观派高尔泰,主客统一派朱光潜,社会派李泽厚)一直到改革时期走出本质。这之后,中国的美学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事物属性(客观),心理感受(主观),生产实践活动以及主客观统一艺术。可以说,中国的美学研究在开始阶段受西方(还有苏联)的影响非常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对本土美学研究的影响已经越来越重要,中国的美学研究已经自成一体。

西方对美的界限可以说十分清晰,这主要通过对主体心理做几何式的截然划分,包括人性中的先天因素:知,意,情和真,善,美的划分;也包括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自然社会知识:逻辑学,伦理学和美学互相联系与渗透。例如,各门艺术(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舞蹈、戏剧、诗歌)在文艺复兴被看成与技术和科学相区别的具有共同特点的美的艺术(fine art),艺术的目的就是追求美。

与此同时,中国古人对主体心理的划分,不像西人的几何式,知、情、意分得清清楚楚,而是把心理看作一个整体进行整体功能把握。不是因为双方缺乏交流,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思考模式的差异,反映到具体事务上就是文明的发张轨迹不同。正所谓“言不尽意,言不尽物”。 中国人对事物最微妙处的把握,是超语言的心的体悟,因此,对美的把握和体验,不在语言公理、定义的把握和表达上下功夫,不表现为对美的本质的追求。中国人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而对细节“不修边幅”,这一点我们从西洋油画和水墨画的比较中就可以明显看出。美的本质在于“自然”,但它具体化地体现为现实中的人(主体)与对象(客体)互动中的相遇。

在西方科学中,微观世界中的原子结构与宏观世界中的星系结构具有同一性。中国哲学则理解为:通天下一气,山、河、草、木、禽、兽、鱼、虫、人、日、月、星,皆同气生。

西方文化重视抽象形式的实的一方面,即重视点、线、面本身。由于点、线、面表现数的直接性,就具体地体现为对点、线、面本身的重视,从而体现为对“可见同一”的重视 。

中国文化重视抽象形式的虚的一面,即重视使点、线、面得以形成的宇宙之气,在具体的关系上,是气形成物,由物的整体形成部分,中国更注重面、线、点后面的“内在同一”。点是实体的开始。几何学规定由点成线,叙述总是从某一点开始,中国书法讲究一点为一字之准。花蕾初现,是一个点,是春的第一个音响,点展开为花,成了春的乐章。点是事物的开端,雨的开始是雨点,发展为雨丝,展开为重重叠叠的雨帘。俗话说,任何事物都有起点,这个“点”既是事物从无到有的历史起点,也是事物呈现给主体或被主体所观察的最先所见到之点。例如,中国古代音乐虽然基本的声音不过五,宫、商、角、徵、羽,但五音的变化,却可生出千千万万的乐曲;水墨画的基本颜色不过五,黄、白、青、红、黑,但五色的变化,却可以产生万紫千红的色彩,中华美食的基本味道不过五,甘、辛、酸、苦、咸,但五味的变化,却可创造形形的美味佳肴。

中西方对美的不同理解和追求,不仅仅影响到美学本身的研究,也深深地将印记烙在了各自不同的文明史上。西方人更善于科学技术,机械制造等代表着现代文明的“物质”,但同时也不要忘了,世界三大宗教中有两个由东方文明孕育。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交流将越来越频繁,伴随而来的是缓慢的融合吸收和激烈的碰撞斗争。无论结果怎样,美就是物质与文明的结合。

上一篇: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下一篇:浅谈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