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首、立功认定的若干问题

时间:2022-07-24 05:37:38

关于自首、立功认定的若干问题

我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第六十八条对自首、立功作了规定,高法法释[1998]8号《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解释》对自首、立功的规定更加明确、具体,条件也更加放宽,这对打击犯罪,分化犯罪势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司法实践中,对如何理解《刑法》及《解释》的原意,正确适用自首、立功条款出现了许多争议。为此,笔者结合司法实践中有争议的案例,对认定自首、立功的问题进行粗浅探讨。

一、转移赃物的被告人自动投案,能否既认定自首又认定立功?

案例:被告人方某系个体司机。方某自动到公安机关投案,如实交待了在2001年12月至2002年4月间先后十二次为陆某等人转移盗窃的锌块、猪脚、健力宝、彩电等铁路运输物资。方某供述的这些犯罪事实,公安机关尚未掌握。公安机关根据方某的供述,一举侦破了陆某等人交叉结伙盗窃铁路运输物资价值人民币20余万元。方某的行为能否既认定自首情节,同时又认定揭发他人犯罪经查证属实,具有立功情节。

对于本案在讨论中有二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方某的行为具有自首和立功情节。理由是:其一,方某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其二,方某在如实供述自己犯罪事实的同时,揭发了陆某等人的犯罪事实,经公安查证属实;因方某与陆某等人不属共同犯罪,方某转移赃物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而陆某、吴某等人是盗窃犯罪,符合《解释》第五条的规定,应认定方某具有立功情节。

第二种意见认为,方某的行为只能认定自首,不能认定立功。理由是:《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根据这一规定的精神,一般自首应具备二个条件,即一是自动投案,二是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按照自首的条件,方某到公安机关自首,必须要讲清自己转移赃物的来源,这样理所当然地要讲清赃物是陆某等人盗窃的。假设方某为了掩盖事实真相,不如实供述转移赃物的来源,那么方某就不符合自首的条件。因此,方某的行为应属于《刑法》所规定的“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而不属于“揭发他人犯罪行为”,因而不能认定方某具有立功情节。但本案中,由于方某的自首,使公安机关侦破了一起特大盗窃案件,在量刑时应作为酌情从宽的情节。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除前述理由外,在分析时,要注意做到全面客观,不能孤立看待问题。第一,从转移赃物的行为与盗窃行为关系来看,转移赃物是以盗窃赃物为前提,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也就是在客观上要存在盗窃的赃物,在主观上要明知是盗窃的赃物而予以转移,只有这样才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否则不构成此罪。结合本案,如果方某转移的不是赃物,或者不明知是赃物,那么方某就不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也就不存在“自动投案”自首的问题。反之,既然方某明知是陆某等人盗窃的赃物而予以转移,方某到公安机关自首后,就必须做到“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讲清自己转移赃物的来源,只有这样才能符合自首的条件。第二,分析案情的时候,不能将转移赃物的行为和盗窃行为截然分开,孤立地看待,以免误入歧途。第一种意见正是将方某转移赃物的行为和陆某等人的盗窃行为截然分开、孤立分析,得出了方某“揭发陆某等人的犯罪线索,经查证属实”的立功结论。这是不符合《刑法》和《解释》立法愿意的。

二、协助公安机关抓捕同案犯未果,能否认定立功?

案例:被告人张某因犯盗窃罪被刑事拘留后,供述了同案人赵某,并主动带公安人员到较偏僻、且交通不方便的赵某家去抓捕赵。当晚,由于赵某不在家而未果。过了数日,公安人员根据张某提供的情况再次去赵家将赵某抓获归案。被告人张某的行为能否认定立功呢?有二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张某的行为不能认定立功。理由是:张某虽然带公安人员到同案人赵某家,但由于没有抓获赵某。数日后公安人员再次去赵家抓获赵,张某并没有协助,也就是说公安机关抓获赵某与张某无关。

第二种意见认为张某具有立功情节。理由是:其一,张某客观上有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同案的行为。即张某带公安人员到偏僻、且交通不方便的农村,并将同案犯赵某的住所告知公安人员;其二,虽然当时赵某没有被抓获,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即赵某不在家。不能因为赵某没有被公安人员抓获而否认张某协助公安机关行为的存在;其三,数日后公安人员再次去偏僻的赵家将赵某抓获归案,是公安人员根据张某告知赵某家的准确住址的结果,这说明张某主观上协助公安机关抓获同案犯赵某是真诚、主动的。因此,认定张某具有立功情节符合《解释》的立法本意。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首先,“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中的“抓捕”不能理解为“抓获”,尤其不能认为没有抓获犯罪嫌疑人就一律不能认定立功。笔者认为,对一些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为司法机关抓获同案人(或其他犯罪嫌疑人)提供了准确信息,或者为司法机关抓获同案人(或其他犯罪嫌疑人)创造了充分条件的,就可以认定立功。本案中,假设张某拒不提供赵某的准确住址,那么公安人员到偏僻、且交通不便的山村去抓捕赵某如同大海捞针,这样既不利于侦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又增加了诉讼成本。本案正是由于张某主动带公安人员到赵某家,并告知赵某的准确住址,公安人员据此及时将赵某抓获归案。本案认定张某具有立功情节,既有利于打击犯罪分子、分化犯罪势力,又有利于减少诉讼成本,是符合立法原意的。

三、被告人自动到公安机关投案时避重就轻,并未交待主要犯罪事实。在公安机关对其采取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后,主动交待了犯罪事实,能否认定自首?

案例:周某在2005年5月至2006年9月间先后多次伙同他人在湘桂铁路高溪市火车站停留的货物列车上盗窃铁路运输物资,计价值人民币四万元。作案后,周某潜逃,公安机关于2006年12月上网追逃。经其亲友的规劝,周于2007年8月31日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但在交待问题时避重就轻,只交待了一些盗窃数额较小的事实,但对一些主要犯罪事实在投案时并未交待。公安机关在周某自动投案的当天对周采取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数月后,公安机关对周某进行第一次讯问时,其主动交待了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周某的行为能否认定自首?

在讨论中有二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不能认定周某自首。理由是:根据《刑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自首应具备二个条件,一是自动投案,二是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本案中,周某在自动投案时并未如实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而是在公安机关对其采取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以后,才如实交待自己的犯罪事实,不符合自首的规定。另一种意见认为应认定周某自首。其理由: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第(二)款规定“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指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认定自首,应当以犯罪后,归案前这一时间段内被告人自首的行为为依据,依照客观、合理的原则来认定,而不是以归案之后的其他行为为依据。本案中,虽然周某在投案时交待自己的犯罪事实避重就轻,但公安对其第一次审问时,主动交待了自己的犯罪事实,应属于《解释》中的规定的“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的情形,应认定周某自首。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湘潭大学法学院;湖南;湘潭;411100)

上一篇:建筑工程合同的管理及其法律纠纷预防 下一篇:浅探自首认定中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