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茂:陶瓷粉彩真国手

时间:2022-07-24 03:53:58

张松茂:陶瓷粉彩真国手

说到当代陶瓷工艺品交易的天价,不能绕开《三顾茅庐》。该作品气势宏大,笔触细腻,是陶瓷粉彩的集大成作品。至今创作过三次,每次均创下当时单件陶瓷艺术品最高价,至今保持1300万元的当代陶瓷艺术品最高成交记录。

创造这一奇迹的艺术家是亚太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

不安于现状的天才

张松茂取出一把陶瓷茶壶,茶壶名为《陶渊明爱菊》。张松茂小心翼翼地在手里旋转壶身,“这是我12岁时画的,父亲点缀了花纹,字是请人写的,那时候还没有学书法。”这把批量生产的壶,流传于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国,没人知道,壶身上的粉彩出自一位12岁少年之手。

背着“神童”、“天才”的盛名,张松茂从6岁开始的陶瓷生涯注定非凡。由于祖父和“珠山八友”中的徐仲南、刘雨岑等人交厚,父亲张德生又师从刘雨岑,张松茂幼年时得以在八友之间耳濡目染。1951年,17岁的张松茂以一幅《木兰从军》成名,刘雨岑灵动、张德生敦厚,两种互补的艺术气质在张松茂身上得到了高度统一,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张力。

这种艺术的张力,最早表现在极具开创意义的陶瓷新彩作品《政权归于苏维埃》上。这是一幅毕恭毕敬、惟妙性肖的移植作品,全部的艺术效果都表现在介质的差异带来的新意上。油画斑驳凝重,像狰狞的山石,触觉上的粗粝可以造成视觉上锋芒抢眼的冲击。而张松茂移植到瓷板釉面上的画作,则如清澈湖水中的倒影,表面如丝绸一般光洁,而锋芒内敛,含蓄中尤觉剜心刻骨。

在陶瓷上复制著名油画,之前并无人尝试,张松茂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需要对新彩色彩的准确把握,更需要开创的勇气。张松茂的尝试为后来者树起了一座标杆,甚至支撑了一个地域的宏大产业。

张松茂说:“我的主要方向是工笔重彩,但这个工笔不是死板的工笔,而是活的。”他认真观察牡丹,发现每一朵牡丹的颜色都不是单一的。为完美呈现牡丹色彩的美,张松茂根据对陶瓷颜色的理解,创造了粉彩点染技法,大胆在桃红中加入黄色、紫色甚至绿色,用洋红、玛瑙红、宝石红等色彩层层渲染,反复烧制,最终创作出造型美观、立体感强、色彩鲜艳的“张氏牡丹”。瓷板画作品《紫归牡怀图》,牡丹、紫荆等繁花色调过渡自然,花瓣间的层次与质感浑然有序,柔和、粉润、雅致的陶瓷粉彩,尽显“牡丹国手”精湛技艺,该作品被江西省政府作为纪念香港回归的国宝级礼品赠送给香港特区政府。

改革开放后,张松茂主持制作首都机场《森林之歌》壁画,大量采用自己研制的新型陶瓷颜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后,一发不可收,接连创作了许多大型陶瓷壁画,包括^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以及南昌、九江、景德镇等多处公共空间。画家林墉说:“画到慰藉千家万户心,不悖于画旨,也无损于画道,更不辱其画品。”此说形容张松茂艺术,最为贴切。大型陶瓷壁画这种艺术形式至今仍长盛不衰。

写生50载成全才

张松茂从孩提时代起就表现出特有的天赋,一拿起画笔仿佛自己上辈子就是画瓷的红店佬;一生常得贵人相助,从“珠山八友”的钟爱到“瓷器书记”赵渊的倾情提携,从主席亲切接见到亦师亦友的王锡良大师的鼓励,际遇良多;从中幸运地远离政治到遍历祖国名山大川,从国内到国外,法自然,证心得,转益多师,更是受益匪浅。这些都是张松茂让人羡慕的“际遇”,然而,真正成就张松茂的,其实是勤奋。

在张松茂的工作室,保留着40年来写生的材料,他说这是他最珍贵的财富。有人说,对树木形态的了解,在景德镇的艺术名家中,没人能超过张松茂,这得益于他坚持了一生的写生习惯。

“三顾茅庐”是景德镇陶瓷的常见题材,历来描绘者甚众。张松茂的《三顾茅庐》,长150厘米,茫茫大雪覆盖了大地苍松,弥漫的雪烟深处露出半间茅庐。人们往往被画面的宏大雪景震撼,却忽略了被大雪覆盖的每棵树木的形态都非常清晰,细看之下种类多达十几种,甚至每种都可以叫出名字来。用高超的技法还原这种来源于生活的美,细腻到极致,这是陶瓷绘画中绝无仅有的。

事实上,不管梅兰竹菊还是婀娜少女,不管大哲先贤还是嶙峋山石,不管灵花异草还是瀑布冈峦,不管风轻雪快还是空谷鸟鸣,张松茂都驾轻就熟,笔到处,情思流变,心率起伏脉动,恨不得把心捧在手里摩挲;泼墨时,欲念油然而起,恰似大快朵颐,痛快不可名状。“集众家之长,成一家之法”,张松茂也被媒体称为陶瓷艺术界的全能画师。

退休后,张松茂在黄山脚下爬高爬低,植树种草,亲手打造“雅月轩”,和同是国大师的妻子一边过着宁静清远的生活,一边继续陶瓷艺术创作。子女分别在各自的陶瓷领域不断创新,孙辈则远渡重洋学习艺术,在中西观念冲撞中理解着祖辈的艺术语言。这样一个“陶瓷之家”,无法不让人充满期待。

上一篇:在时光里陧慢“剔” 下一篇:中国污泥处理处置市场的困惑与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