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赵元任合唱作品的和声特征

时间:2022-07-24 03:36:50

浅析赵元任合唱作品的和声特征

摘要:著名语言学家、作曲家赵元任先生对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最主要的创作在于声乐领域。笔者通过搜集资料发现,国内对其声乐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艺术歌曲以及合唱曲《海韵》两个方面,而对其全部合唱作品的相关研究尚属空白。所以本文选取作曲家创作以及编配的四十一首合唱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从和弦运用、终止式以及民族化探索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和声方面的分析。研究发现,作曲家娴熟的和声技巧、大胆的革新精神以及对中西作曲技法融合的探索使得他的合唱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值得我们每一位音乐研习者去学习和借鉴的。

关键词:赵元任;合唱作品;和声特征

前言

赵元任(1892-1982),江苏武进人,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被称为汉语言学之父,而作为业余作曲家的赵元任,不仅会作曲,而且会作词、指挥、弹钢琴等,他在音乐方面的贡献比起专业作曲家亦是豪不逊色。赵元任早在1913年就开始音乐创作,是中国第一代系统地探索并掌握西方作曲技法的作曲家之一。他的歌曲无论在和弦运用、调式安排,还是伴奏写作、词曲结合等方面都无不体现了他深厚的音乐功底,然而赵元任并不满足于熟练掌握西方的作曲技法,而是大胆创新,积极探索西方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的融合,为和声的民族化发展立下了开天辟地的汗马功劳。

由赵元任的女儿赵如兰编写的《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于一九八七年五月在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全集包括创作歌曲、编配合唱、为民歌配伴奏、器乐小品四大部分共一百三十二首作品。本文对由赵元任创作和编配的四十一首合唱作品进行了和声方面的分析,总结了他在和弦运用、终止式以及民族化探索等方面的特征。

一、和弦运用方面的特征

(一)副和弦的灵活运用

1.仿正格进行

在自然音体系范围内,副音级上构成的和弦不仅可以根据其功能属性独立使用、替代主干和弦、与主干和弦搭配进行同一功能组的延伸,而且可以仿照和声基本语汇的模式,构成仿正格进行或仿变格进行,这种灵活巧妙的和弦运用大大丰富了和声的色彩,增强了音乐发展的动力。赵元任在其合唱作品中,对副和弦的使用大量存在,而其中不乏有副和弦之间以及副和弦与正和弦之间构成的仿正格进行。

例1:

在由赵元任自己作曲的三声部合唱《爱神与诗人》(例1)中,本调为C大调,而这里运用了III6-VI6,根音构成了类似V-I的四度关系,感觉像是转调了,其实只是在根音关系上模仿正格进行的仿正格进行,是暗示调中心临时移位的一种和声手段。类似的和声进行在《海韵》、《早安》等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

2.复式正格进行

II级和弦在和声连接中常常替代IV级和弦,所以按照功能逻辑由IV-V-I构成的和声进行常常变化为II-V-I的进行,而II-V与V-I的根音都是相距纯四度,像是不同主音的两次属-主进行,所以被称之为复式正格进行。

例2:

复式正格进行在赵元任的合唱作品中多有体现,当然,以用在终止部位为主。例2取自赵元任著名合唱《海韵》第三首的结束部分,II56-V7-I的和声进行使低音构成二度、四度,正像是典型的IV-V-I的进行,而只是其中的IV级和弦附加了一个六度音。这种复式正格进行在《海韵》第五首的两个间奏部分结束都有使用。另外,在三部合唱《糊涂老》中有II2-V6-I以及II7-V-I等进行,《清华大学校歌》中有III46-VI6-II的进行,是一种全部由副三和弦构成的复式正格进行。

(二)阻碍进行

属和弦进入下属和弦的和声进行称为阻碍进行,而V-IV的进行并不常用。VI级和弦具有主与下属的双重功能,当VI级和弦用在属和弦之后以代替主和弦时,也称为阻碍进行。这种阻碍进行既可用在结构内部也可用在终止处,用在终止称为阻碍终止。这类阻碍进行在《海韵》、《韵母表歌》、《小先生歌》、《糊涂老》等众多作品中大量出现。

例3:

例3是赵元任的四部合唱作品《春天不是读书天》的开头两小节,和声进行为I-II2-VII2/III-I,其中的VII2/III-I类似于V-VI的阻碍进行,因此也叫做副属和弦的阻碍进行。在三部合唱《Bella,Bella!Iris Nova Lensey’s Calling》的结尾有V7/IV-II7的阻碍进行,三部合唱《雨》中也有V/II-VII6的阻碍进行。

(三)持续音的使用

持续音早在12世纪的宗教圣咏里边就开始使用了,后来随着和声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持续音的形式与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赵元任合唱作品中的持续音运用颇为广泛,以主持续音为主,也有少量的属持续音和其它。

例4:

例4是三声部合唱《分四声》的开头四小节,作品运用了主持续音,和声上是主和弦中穿插着辅助的下属四六和弦。在《海韵》第一首的宣叙调部分同样是采用了主持续音,中间穿插了辅助的下属四六和弦。另外,三部合唱《儿童工歌》和《雨》的开头也都运用了主持续音。可见,作者大量运用主持续音除了因作品内容表达的需要外,用在作品的开头更是为了强调调性的呈示与和声的稳定。

例5:

例5所示的为二部合唱《听说》的一部分谱例,属持续音的使用开始是在高声部,后来转回主调后同样是属持续音,改在低声部呈示。这种手法的运用除了强调属功能外,两个声部你动我静,你静我动,动静结合。第一行的歌词“倒真不错”在两个声部交错出现,正如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的对话;而第二行好像一个人告诉对方自己听到了远处的奏乐声,两个人都静下来悄悄地聆听。

二、终止式特征

赵元任对其合唱作品终止式的安排大多数都遵循下属-属-主的传统完全终止方式,但是也常常使用补充终止,或利用阻碍终止造成扩充。运用不完满终止也是他的合唱作品的重要终止特征。

例6:

三部合唱《儿童工歌》(例6)在IV-K46-V7-I的完全终止之后,引入了V级和弦,构成正格的补充终止。作品《海韵》在IV-V7-I的完全终止之后,引入了IV级和弦,形成变格的补充终止;三部合唱和四部合唱《中华,我中华》同样是在完全终止之后引入b5II7-b3IV,构成变格的补充终止。

例7:

三部合唱《小先生歌》(例7)倒数第三小节的V7本该进行到主和弦,而这里运用了VI级,推迟了乐曲的结束,然后进行到V7-I,构成了完全的扩充终止;三部合唱《糊涂老》最后两小节的V7同样是进行到VI6,而后面直接进行到了I级,构成变格的扩充终止。

不完满终止由于稳定性不足,所以除了乐曲内容的特殊需要外,一般不放在全曲结束,而赵元任在他的合唱作品中多次将不完满终止运用于曲尾。如《云南大学校歌》最后的主和弦出现在次强拍上,没有强烈的终止感;三部合唱《ABCDEFG》的结束由VII6进行到I级,而且主和弦采用三音旋律位置;三部合唱《雨》结束时由II2进行到I级,主和弦在次强拍上,且采用五音旋律位置;《早安》由VII级到I级;《拍拍鞠躬》主和弦采用三音旋律位置等。

三、民族化的探索

我们知道,赵元任对音乐的爱好是业余的,但是他对西方作曲技法的学习是比较早也是比较深入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他并没有像有些作曲家一样一味地追求西乐,而是将自己学习的西方作曲技法运用于中国的民族曲调之中,努力探索中西音乐的融合,而且大胆探索中国派的和声。作为语言学家的赵元任对歌曲题材的选择也是比较广泛的,对民族曲调的理解与把握也相当深刻。因此,赵元任创作的歌曲看似洋气,其实民味十足,而民族特征却又以传统的西方作曲技法为依托。赵元任合唱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化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民族曲调与西洋旋法的巧妙融合

在赵元任的合唱作品中,虽以传统的西方和声为主,但旋律多采用民族风格的,或者在西洋曲调中穿插着民族因素。如《海韵》的女郎独唱部分,除了第四首出现了一个经过性的偏音7以外,其它完全是中国的五声性调式,而合唱部分则是西方的曲调。这种结合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而是随着作品内容的发展,让我们觉得理所当然且恰到好处。《声母表歌》、《分四声》的高声部用的完全是五声音阶。《韵母表歌》、《儿童工歌》、《春天不是读书天》等大部分歌曲都是以民族曲调为主写成的,或将偏音作为和弦外音出现,或将具有明显民族特征的旋律置于外声部。

(二)非三度叠置和弦的运用

赵元任在和声材料的运用方面并不拘泥于西方三度叠置的传统和弦结构形式,而是大胆进行创新,探索能够表现中国民族风味特征的和声。

1.附加音与替代音和弦

为了规避传统大小调功能和声的三度叠置和弦结构,赵元任在和弦运用上故意使用一些附加音或替代音,以适合中国民歌的特点。如《海韵》第28小节女郎独唱部分结束的倒数第二个和弦V,作曲家将三音7(首调)换成了6,这样就避免了偏音的出现,而且构成了中国五声调式中的大二度与纯四度叠置结构,也正符合了女郎五声旋律的演唱风格。本作品第88小节同样是女郎独唱结束的倒数第二个和弦V7,三音7被换成了6;《清华大学校歌》第4小节的II级和弦,将三音4换成了5。

2.四六和弦的大量使用

四六和弦作为三和弦的第二转位,应属于三度叠置和弦的范畴,在西方和声中是常常用到的,除终止四六和弦以外,大多数是作为经过性的或辅的和弦而用于两个相同和弦或原位和弦与其第一转位和弦之间的。在赵元任及同一时期的作曲家如黄自、萧友梅等的作品中,四六和弦大量使用,而他们对四六和弦的青睐不应只是归于其经过性与辅特征。在此将四六和弦划为非三度叠置和弦之列,正是因为四六和弦在当时追求和声民族化的作曲家笔下,呈现出的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四度音程效果。赵元任的合唱作品中,所有音级上的四六和弦都有用到,甚至加以强调运用。其中IV级四六用得最多,我想此举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避免清角音在低音部的出现而影响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旋律吧。

结语

赵元任具有娴熟的和声技法、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热忱的爱国情怀,所以他创作的歌曲不仅为人们所喜爱,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一份瑰宝,更重要的是他为后人探索“民族因素与西方作曲技法的融合”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21世纪的作曲家、研习者,更应该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多元的艺术博览与积累、大胆的创新精神,不断突破传统,吸收与借鉴世界顶尖的技术手法,为继承与发展我们本民族的音乐事业而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如兰.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7.

[2]杨通八.和声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3]乔维进.和声基础教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4]王青.“和声风格民族化”在我国早期专业音乐创作中的萌芽[J].《音乐研究》,1995年12月第四期.

作者简介:

韩晓艳,(1987-),女,河南巩义人,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200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浅谈欠发达地区乡镇村居图书馆建设 下一篇:试论中国现代小提琴作品的风格以及演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