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现代小提琴作品的风格以及演奏特征

时间:2022-09-25 08:55:05

试论中国现代小提琴作品的风格以及演奏特征

20世纪以来的音乐历史发展以流派众多、倾向不一和追求语言的标新立异为特征,并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新兴作曲技术作用下产生出来的,绝大多数的作曲家探索着音乐表现的新途径、新方法,各种风格的作品层出不穷。在二十世纪,这些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语言、新的技法等等对于我国作曲家有着广泛的影响,不仅产生出来很多的现代音乐作品,并且也创作了很多的现代小提琴作品,尤其在七十年代之后更是创作出很多风格迥异的小提琴新音乐作品。这些小提琴作品在创作的题材、体裁、以及演奏表现方面等,与以往的小提琴作品有着很大的差异。而本文将对现代小提琴作品的创作风格、二度创作以及演奏技法等进行探析,以期为如何演奏现代小提琴作品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风格迥异的创作特征

中国现代小提琴音乐创作风格主要体现出如下几个显著特征:其一,“是创作题材的多样性和与深刻性。可以说,长期以来,中国小提琴音乐的题材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民歌曲调的改编、民间故事与传说的表达、风格民情画卷的展示等几个方面,缺少是作曲家对社会、人生、历史进行哲理性思考的题材。” ①其二,“形神兼备”音乐创作特征。许多现代小提琴作曲不仅在作品的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并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其三,创作技法上运用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现代作曲技法,例如十二音、音级集合等方式,并且在表现方式上力图多元化的发展格局结合。

不仅如此,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创作思想打破禁,创作思维更为开放,创作模式更为丰富。在创作的过程中,表现出可贵的探索与创新精神。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不少作曲家在创作新作品时,将中国民族文化与西方作曲技巧融为一体,不仅保留了中国的民族性音乐特征,由此也显示了更为鲜明的创作风格。

其中,作为中国现代新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的瞿小松,他创作的《山之女》的创作背景是作曲家看到《九歌》中的《山鬼》,由感而发并创作而成。在音乐中不仅将“山鬼”这个精灵与作者的感受有机结合,而且在音乐创作上,手法赋予了其丰富的变化,运用了大量的平行和弦、四度叠置和弦等作曲技巧,使之在和声方面具有独特并鲜明的创作特征。然而,此作品并不生涩难懂,其音乐深沉感人、音乐形象鲜明生动,具有较好的可听性。

曾获得国家文化部“金钟奖”大奖的青年作曲家赵曦,于2003年创作的《火天堂》。其创作的主题内容来源于2003年11月24日的莫斯科友谊大学的火灾事件。作曲家以音级集合②理论为创作的作曲技法,将火灾发生的时间与音级结合起来,使得音级集合这个“核心细胞”不仅贯穿了全曲的内容,并也由于其在内容上的“核心”地位,从而在结构上也形成了独特、鲜明的创作特征。不仅如此,作曲家还运用了锡伯族民歌《摇篮曲》以及《末日经》③两个音乐素材,不仅刻画了对死亡的恐怖,而且作者藉《摇篮曲》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希望逝者的灵魂升入天堂,升入作者所希冀的“火之天堂”。

再如,武汉音乐学院黄汛舫教授的《剑》,藉“剑”传情,以“剑”达意,将剑形剑意与小提琴弓法相结合。在《剑》的创作中,作者刻画了两个音乐形象,即由小提琴声部演奏的,以作曲家本人的生日作为“生名动机”④构成的音级集合为主要音乐材料的“个体形象”;以及由钢琴声部营造的与小提琴声部相矛盾的“群体形象”。两个不同的音乐形象在音乐表述的过程中产生对峙与对抗。既有激烈的“明争”,也有稍缓和的“暗斗”。最终,在这场充满明争暗斗的对峙与对抗中,小提琴所代表的“个体”通过自己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战胜了钢琴所代表的“群体”。在音乐的表述过程中,作曲家将作者本人在“”时期,对于音乐的执着、以及当时环境的阻力,刻画得可谓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以上三首优秀的小提琴作品,不仅在创作的作曲技法上采用了现代的作曲技术,而且在内容以及表现手法上较以往的小提琴作品更为广泛,思想寓意更为深刻,题材更为多样,表现更为丰富。虽然众多的优秀小提琴作品不能在此一一列举,但其作品在小提琴作品中闪耀着鲜明的创作特征。然而,正是伴随着创作的风格多样化也产生出诸多问题,例如,在创作过程中一味地追求创新?如何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进行借鉴或运用?如何吸收现代作曲技法并有机地为我所用?在创作的同时,如何表达情感?如何更加使作品具有可听性?等等。笔者以为,也许以上三首作品能给我们一些参考。

二、异彩分成的演奏技法

众所周知,演奏作为二度创作,是赋予音乐作品以新的生命力的创作过程,它不限于对原作品的传达和再现,通过富于创作性的表演,不仅使听众了解音乐作品,而且更加让音乐作品焕发出迷人的光彩。不仅如此,音乐表演对象与基础――乐谱的空缺性和不确定性为表演艺术家留下了二度创作的空间,尽管不乏坚持音乐表演要严格遵循乐谱这一符号体系的意见,多数学者和流派承认表演艺术家的二度创造。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说:“表演是要创造的,演出就是一种创造。”⑤

许多中国现代小提琴作品在创作上运用了现代作曲理论技巧,无疑对中国小提琴作品的风格的多元化提供了作品基础。然而,如何分析并理解作品,如何体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并且如何运用演奏技巧,体现作品的风格、音乐特性、声音特点,甚至一些创造性的演奏方式,以使演奏成为诠释作品的基础保证。下面将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音准

传统大小调的音准概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小提琴作品中的“特异”音响,序列、十二音体系、音级集合等现代作曲技法所带来的音高概念冲击了传统的“耳朵”,大量的不协和音甚至无调性写法,带来了“不确定”的音高,要求不仅对于演奏的音准手型、把位、指法进行调整,而且还要将这些变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例如,郭文景的《土韵》中采用的是“一种非常严格的自由十二音序列。但是这种非严格的自由并不是作曲家无目的的或无原则的自由,恰恰相反,他是根据不同的需要而采用了十二音序列的各种自由组合。这种设计是由于中国的民族风格即民族调式等特征所决定的。因此,他的十二音序列语言是具有强烈的民族音乐色彩的。”⑥这种音准的效果需要演奏者不仅熟知我国的民族调式,而且还要将其音准特点与现代作曲技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作曲家创作的音乐风格。

2.节奏

许多中国现代小提琴作品中的节奏不再“四平八稳”,即使是五或七拍子这样的“不对称”节拍也不能长时间的保持。更多复杂的韵律、以及“特异”性的强拍重音,都打破了作品中节奏的平衡感,随之而来的是,动荡的节奏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音响效果。

赵曦创作《火天堂》的乐曲中部,运用了描绘死亡的《末日经》主题,其中,运用的5/4、16/8、14/8、9/8……等节奏型,夸张并多变的节奏型象征着在火灾中,那些遇难者的无奈、挣扎以及对生命的渴望。

夏良的《幻想曲》的主部主题运用了云南阿细族的民间音乐《阿细跳月》。它运用了“阿细”这个民间音乐为素材进行创作,非常有特点的5/4节拍,音乐热烈、奔放。

3.音色

中国现代小提琴作品在小提琴的音色上不再局限在“优美”的声音效果,粗犷、爆炸甚至撕裂的声音表达着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传统的演奏方式、运弓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声音的需要,频繁地用琴弓敲击琴弦,用手敲击琴身等特殊的演奏方式,已经成为 “新鲜”的演奏技巧。不仅如此,作品自身的新风格,也需要演奏者敢于突破传统的常规演奏技法,去大胆地“设计”和“寻求”新的演奏方式,以适应和满足各种现代音乐作品艺术特征的需求。

郭文景《土韵》第一乐章中的运用独奏小提琴模仿的戏曲中的锣鼓点的音色,连续的、快速的滑指“创造”出诙谐的音响效果,不仅是惟妙惟肖,而且将戏曲中的神韵也表达出来。

夏良的《幻想曲》运用了双泛音的演奏方式对主部主题进行变奏,模仿出口笛以及吹树叶的声音效果,音乐效果明确,演奏技巧复杂。

赵曦创作的《火天堂》,运用了采用靠近琴马(ponticello)的演奏方式,音色生涩。不仅如此,大量并快速的强度变化不仅在一个乐句中迅速多变,而且在一个音上也进行着较大幅度的变化。在揉音的运用上,不仅使用了non vibr .molto vibr. 和“j”等标记,而且在演奏《摇篮曲》旋律时还借鉴了二胡的揉音方式,不仅表达了悲伤之情,还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

当然,充分研究乐谱是演奏的理论基础,按照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进行演奏设计,以达到较为完整并正确地诠释作品。更为重要的是,在演奏的过程中,将演奏者个人的审美趣味、作品认识等融入音乐表现之中,最终实现二度创作。

中国现代小提琴作品的创作,为小提琴的演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开拓了演奏技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的声音、状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可以说,中国小提琴作品的演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三、结语

近些年来,不断有优秀的中国现代小提琴作品问世。在2008年举办的全国“帕拉天奴”杯(小提琴作品)作曲比赛,为当今小提琴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不仅许多的小提琴作品参赛,而且通过比赛,选出了优秀的小提琴作品。获奖的这些小提琴作品在创作风格上,都较以往的作品有着较大的突破。

可以说,中国小提琴作品不断推出新作品,其风格迥异、创作特点更加鲜明,而随之产生的具有创新性的演奏方式,声音的多层次的变化,甚至于颠覆了传统的演奏方式,这些都令演奏者“目不暇接”。而在演奏“新作品”的过程之中,如何了解、如何体现“新作品”中的创作元素、创作手法、创作意图;并又如何体现作品中的具有多元化的声音特色,这些是每个有志于中国小提琴现代新音乐作品的演奏者所追求的目标。

不仅如此,在小提琴的演奏上,充分挖掘乐器中更多的“新”声音、“新”技法,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现代新音乐的创作,将其“新”的概念、“新”的手法、“新”的声音以借演奏的传播,对中国现代小提琴作品的演奏起到提示、借鉴的作用,从而为中国现代小提琴新音乐作品的创作开阔了更为广大的空间。

注释:

①钱仁平:《中国小提琴音乐》p215.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②音级集合是20世纪音乐理论中的新概念,它是由美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巴比特(M.Babbitt ,1916~)提出,后经美国音乐理论家阿伦•福特(AllenForte,)加以系统化,最终成为20世纪以来一种新兴、有效的音乐创作和音乐分析的方法,被中外音乐理论家和作曲家广泛运用。

③《末日经》主题是西方传统的格里戈利圣咏追思弥撒中的一段圣咏旋律。这个主题与“死亡”有着直接的联系,它刻化出了对死亡的预感、描绘、恐惧等形象。浪漫主义时期和20世纪的许多作曲家都大量的使用了这一主题进行创作。

④音乐中的“生年动机”是依某人的出生日期获得相应数字,用个性化的方式将这些数字转换成相应的音名,继而用这些音名构成具有标志性的音乐核心材料,并使之贯穿全曲。历史中,许多音乐家有类似的做法,如用姓氏字母对应出“巴赫动机”、“肖斯塔克维奇动机”以及用名字读音对应出的“朱践耳动机”等等。

⑤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朝树站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53页。

⑥刘云燕:评郭文景的《小提琴协奏曲――土韵》《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张蓓荔,杨宝智.《弦乐艺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

[2][美]阿伦•福特著,胡晓编译.《音级集合理论概述》 《音乐探索》 1987年第三期.

[3]彭志敏 .《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基金项目: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2009年度项目,编号HB09BYS023

上一篇:浅析赵元任合唱作品的和声特征 下一篇:高师民族音乐教育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