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广播的缺失与发展策略研究

时间:2022-07-24 03:17:59

青少年广播的缺失与发展策略研究

摘 要:青少年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他们的成长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大众媒体环境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作为重要的传统媒体,广播应担当起引导、教育青少年的责任。但目前我国的青少年广播发展并不理想,频率开发与内容生产都存在严重缺失。本文提出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对青少年听众进行定位分析、大力发展青少年网络广播等策略,对青少年广播的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青少年 广播 缺失 策略

一、建设青少年广播的必要性

1.青少年群体的特殊社会地位

根据《辞海》的定义,少年是指人10岁左右到15、16岁的阶段,青年是指18至25岁由青春期过渡到成人的阶段。本文所探讨的青少年主要是指这两个年龄阶段的重合期,即儿童之后至成人初期的人群。这个阶段的人多为学生,正处于从童年向成人过渡的转折期,生理、智力、情感、道德等各方面正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对社会的认知和归属感正逐步形成,是社会未来的主流群体、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扮演着社会转型的重要角色。

美国学者、全球顶级分析家马克·佩恩指出,社会不再是一个大熔炉,而是被分成了一个个有着不同喜好和生活方式的群体。他对“小趋势”的定义是:在美国3亿人口中,只要有1%,即300万人口在价值观或生活习惯,或行为方式,甚至在身体特征上相同或近似,从而构成了一个群体,且具有目前社会不能满足的共同需求,即是一种“小趋势”。马克·佩恩认为,小趋势是决定未来大变革的潜藏力量。当代中国青少年正是这样一群群的“小趋势”。他们出生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转型期,成长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浪潮中,受到来自世界先进文化的冲击,被社会归为“80后”、“90后”、“00后”,他们身上有着不同于以往年代背景下成长的特征:独立自我、彰显个性、追求新思潮,对于审美有着颠覆性的标准,他们的言行、心理、情感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2.广播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角色和责任

信息化时代中的青少年成长于鱼龙混杂的大众媒体环境,青少年长期接触各种媒体,却不懂得自我控制和信息过滤。如狂热地追逐各大选秀节目、幻想一夜成名、以另类行为通过媒体平台博取眼球,诸多现象说明媒体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对社会的认识和价值观的形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若干意见》等中央文件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视。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更是把这一任务提到了战略高度。实现这个目标,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任务,也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广播作为重要的传统媒体,应该继续充分发挥媒体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倡导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阵地,为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积极建设青少年广播,传播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内容,营造健康的媒体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从而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这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国家长治久安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3.青少年广播有利于开拓广播的发展空间

目标受众的细化已经成为广播频率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从大众转向分众,转向细分市场是广播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面对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广播必须大胆创新发展思路,拓展受众增长空间。从面向广大听众转变为聚焦特定听众,针对特定的收听需求,开发优质广播节目,以精准的受众定位,增强广播的竞争力。

《中国统计年鉴2010》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2144.657万人,中学生7867.9万人。另有数据表明,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已超过3.6亿。同时,从2010年CSM媒介研究全国网基础调查数据来看,根据听众职业构成分析,在城域听众中,学生/无业的比例最大,达到35.5%。由此可见,青少年群体的人数规模庞大,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作为未来市场的潜在生力军,青少年群体的商业价值极高。因此,建设青少年广播,是广播深化受众细分,以“窄”拓“宽”,开发年轻受众的重要途径。开办和发展青少年广播,也是广播媒体在信息时代履行媒体责任、服务特定受众、开拓发展空间的选择。

二、青少年广播发展的缺失

尽管青少年广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青少年广播的发展现状并不理想。根据《年轻受众收听市场的开拓——青少年听众收听情况简析》数据,2008年以来,10至24岁青少年群体整体的收听时长一直低于广播受众时长平均水平,受众规模的水平也最低,且呈逐渐下滑趋势,青少年群体对传统广播媒体的关注度也低于平均水平,情况令人担忧。分析目前国内青少年广播的发展现状,主要是因为广播对青少年群体重视不够,因此存在频率空缺、内容匮乏、播出内容与定位不符等问题,从而造成青少年广播的严重缺失。

1.频率缺失:青少年未被纳入分众化视野

目前,我国开办的广播频率主要以新闻、音乐、交通、文艺、经济、生活为主。随着目标听众的细分化,为满足听众不同收听需求,像女性频率、少儿广播、老年之声这些以某类听众群体为收听基础的细分频率诞生。但纵观国内广播的频率开设情况,我们发现,针对青少年群体定位的频率极少。根据《中国广播研究报告(2010~2011)》提供的最新全国广播媒体频率一览表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广播频率961套,明确以青少年群体定位的却仅有两套,分别是广州人民广播电台的青少年广播和陕西广播电视台的青春广播。与青少年定位相关的也仅有三套,分别是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高校广播、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教育广播和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教育广播。其余还有七套定位为少儿广播,或者老少广播。但青少年与少儿、老年人的年龄阶段和接受心理有着相当大的差异,所以目前的频率并不能满足青少年群体的收听需求。

上一篇:融合制胜 第2期 下一篇:广播语言形式的改变与节目形态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