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除后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羊膜、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07-24 11:13:02

手术切除后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羊膜、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分析

关键词 翼状胬肉 丝裂霉素C 羊膜 角膜缘

翼状胬肉是我国常见的一种眼表疾病,其患病率较高,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患此病的总人数约为2000万~5000万[1],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种疾病。随着羊膜及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在眼科的应用,给手术治疗翼状胬肉拓宽了新的途径。2008年1月~2011年1月采用手术切除后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羊膜、角膜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在治疗中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能有效抑制术后成纤维细胞的增生缩小瘢痕,降低巩膜的暴露和睑球粘连,有效阻止异常结膜原性组织增生,达到翼状胬肉治愈防止复发的目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静止期初发性翼状胬肉患者76例(89只眼),均无局部活动性炎性反应,其中男30例(38只眼),女46例(51只眼),年龄23~60岁,病程3~15年。随机将其分为A、B组,A组38例(48只眼)行手术切除后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羊膜、角膜干细胞移植术,B组38例(41只眼)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手术方式:①手术切除后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羊膜、角膜干细胞移植术:局麻下行显微手术,开睑器开睑,做常规手术表面麻醉,用2%利多卡应在翼状胬肉体部结膜下与颈部浸润麻醉,使的覆盖在体部的球结膜与其下方组织形成潜在分离。在胬肉体部距离角膜缘约3mm做一纵行的球结膜切口,然后用小剪刀把胬肉体部表面的球结膜从切口向内眦方向分离,直至半月皱襞处,并在该处剪断胬肉,夹起胬肉的端段,将胬肉体部与巩膜及附近的Tenon囊分离开,并把体部翻转置于角膜表面上。用一块约4mm×6mm浸有0.02%丝裂霉素C的棉片置与胬肉结膜瓣下的巩膜上,用镊子夹住结膜瓣覆盖棉片4~5分钟,然后去掉棉片,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然后把胬肉头部从角膜表面剥离下来。做羊膜植片大小视暴露的巩膜面的大小而定,用10/0缝线缝与结膜断端。于12点钟方位近角膜缘处结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0.2ml,按摩结膜使之平整,取角、结膜缘交界处上皮组织,其宽度2~3mm,长度视翼状胬肉对角结膜缘损害的范围而定,一般5~8mm,呈近似长方形,用10/0缝线将植片缝合固定于病变区的角巩膜缘处,缝合深度以角膜或巩膜厚度的1/3为宜,两端和中央固定各一针,共6针。取材处无需处理。②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局麻下行显微手术,开睑器开睑,做常规手术表面麻醉,用2%利多卡应在翼状胬肉体部结膜下与颈部浸润麻醉,使的覆盖在体部的球结膜与其下方组织形成潜在分离。在胬肉体部距离角膜缘约3mm做一纵行的球结膜切口,胬肉头部从角膜表面剥离下来,然后用小剪刀把胬肉体部表面的球结膜从切口向内眦方向分离,直至半月皱襞处,并在该处剪断胬肉,将胬肉体部与巩膜及附近的Tenon囊分离开,暴露出透明的角膜和巩膜组织,用巩膜面烧灼止血。于12点钟方位取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片并移植(方法同前)。③术后处理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2万U及地塞米松2mg,术后第1天拆除眼罩,以后不再包眼,滴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眼液6次/日,术后2周根据植片的生长情况拆除缝线,继续滴上述眼液4~6周。术后复查:术后1及2周,1、3、6、12及24个月复诊。常规检查视力并行裂隙灯检查。治疗标准:角膜创面平滑,上皮愈合良好,无明显新生血管及无翼状胬肉样组织增生,否则视为复发。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采用t检验和两样本率比较的u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取材处伤口:术眼上方取材处伤口于术后3~4天被新生上皮覆盖,1周后局部充血,水肿完全消退,无瘢痕及并发症。

角、巩膜创面上皮:角膜创面上皮自植片的角膜缘向角膜中央移行。术后1周内,植片及新生上皮水肿,患者可出现轻度畏光,流泪及不适。术后1~2周角膜创面完全修复,上皮覆盖全部创面,水肿消退,上皮愈合稳定,角膜表面逐渐恢复光滑。术后2周拆线,刺激症状消失。巩膜创面于2~3周后逐渐被结膜上皮覆盖。

随访结果,胬肉的复况:A组1例(2只眼)患者失访。B组2例(3只眼)患者失访。A组有2例(3只眼)术后12~30个月出现复发;B组有10例(14只眼)术后3~30个月出现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显著(u=4.916,P

讨 论

翼状胬肉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我院的研究成果表明,手术方式的选择对于降低翼状胬肉的复发至关重要。

上一篇:毛细支气管炎合并低钠血症86例分析 下一篇:布地奈德和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