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阿拉伯语比喻”问题研究

时间:2022-07-24 10:04:36

国内“阿拉伯语比喻”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国内阿拉伯语比喻的相关论文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性。大部分学者都以喻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在共时基础上进行分析,几乎都旨在探究比喻背后的文化内涵,具体反映在阿拉伯民族传统、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民族心理认知上;但其研究视角有的从整个比喻系统出发,有的具体到某个喻体意象,还有的立足于汉阿比喻比较研究。通过分析相关论文的研究成果发现,对于阿拉伯语隐喻的研究还有诸如单一比喻类型研究、比喻历时性研究、阿语与其他语种比喻辞格的对比研究等领域可以深入研究。

关键词:阿拉伯语 比喻 研究现状 相关论文

“比喻是使用历史悠久,使用范围广泛,使用l率最高的一种修辞手法”,表现为由一种事物的特质而联想到另一种事物,并将其进行类比。“阿拉伯民族形象思维十分发达,是个善于打比方的民族。”国内学者关于阿拉伯语中比喻的研究论文颇多,既在相似的框架内阐释阿拉伯语比喻的相关问题,又从不同的视角分析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通过对相关论文的研究,分析国内“阿拉伯语比喻”的研究状态,以期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对深化国内该领域研究有所裨益。

1.相关论文基本情况

本文研究对象为以“阿拉伯语比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论文,所有论文均来自“中国知网”(http://),检索关键词为“阿拉伯语比喻”。根据检索结果,相关论文共9篇,按照主题相关性排位序列号为1、2、3、4、5、6、7、12、15,分别为:1《阿拉伯语比喻与汉语比喻对比研究》(苏天门,2009年5月20日,天津师范大学)、2《阿拉伯语汉语比喻辞格比较研究》(张薇,2007年4月1日表,对外经贸大学)、3《阿拉伯语比喻的文化阐释》(罗林,2007年8月25日,《语文学刊》第8期)、4《阿拉伯语汉语比喻辞格比较探微》(赵楠,2014年11月23日,《读书文摘》)、5《阿拉伯语比喻修辞中“骆驼”意象的使用》(孙云青,2016年1月5日,《才智》)、6《从喻体比较看汉阿语言文化的异同》(Diew Mohamedou,2006年5月1日,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7《试谈阿拉伯语比喻与阿拉伯文化的关系》(吴根福,1995年5月15日,《阿拉伯世界》)、8《浅析阿拉伯语修辞中的比喻》(葛铁鹰,1992年10月1日,《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1期)、9《“悬诗”中的比喻文化特色》(庞博,2015年5月5日,《文学教育》上)。其中期刊学报论文6篇,硕士研究生论文3篇。

总体说来,无论从观点还是分析角度上,后来的论文都对先前的研究成果有所继承。

2.国内“阿拉伯语比喻”研究的共性

2.1主要以喻体为研究对象

在这些论文中,《阿拉伯语汉语比喻辞格比较探微》为单纯分析比较二者在比喻辞格上的差异。《浅析阿拉伯语修辞中的比喻》为单纯研究阿拉伯语比喻的分类和组成部分,并未进行内涵上的延伸讨论。其余7篇论文全部以比喻四要素中的喻体为主要研究对象,或深入分析阿拉伯民族文化、或探讨阿拉伯民族心理、或通过比较研究阿汉比喻差异的原因。

2.2 喻体分类相似

在分析喻体时,相当一部分学者选择将喻体分类,使研究的脉络更加清晰直观。明确将喻体进行分类的有3篇论文,分别为《“悬诗”中的比喻文化特色》、《阿拉伯语汉语比喻辞格比较研究》和《从喻体比较看汉阿语言文化的异同》。它们的分类方法基本一致,将喻体明确归纳为动物、植物、自然现象和颜色四大类。喻体分类相似度较高意味着学者们对阿拉伯语比喻的理解和认知观点基本一致,后来的学者更多地是对之前研究成果的认同和继承,未有过多创新。

2.3 喻体内容相似

9篇论文中,除《阿拉伯语汉语比喻辞格比较探微》之外,其余皆在论文中运用了举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其中喻体为重点分析对象。在8篇论文所提及的喻体中,通过统计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狮子,共6次。

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喻体选择的重复率如此之高,主要由于阿拉伯国家大多处在沙漠之中,资源匮乏,阿拉伯人接触到的事物种类有限,有限的事物自然被高频率地用作比喻对象,象征意义极强,学者们在选择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喻体时,易产生重复。

2.4研究目的类似

大多数学者倾向通过阿拉伯语比喻来深入分析阿拉伯民族的文化内涵。在9篇论文当中,标题里包含“文化”二字的有《试谈阿拉伯比喻与阿拉伯文化的关系》、《阿拉伯比喻的文化阐释》、《“悬诗”中的比喻文化特色》、《从喻体看汉阿语言文化的异同》,论文内容中涵盖文化特征分析的有3篇,分别是《阿拉伯语比喻中“骆驼”意象的使用》、《阿拉伯语比喻与汉语比喻对比研究》和《阿拉伯语汉语比喻辞格对比研究》。不难发现,文化方向的探索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尽管有两篇论文还涉及了民族心理和闪含语系的研究,但最终还是作为辅助分析存在而并不改变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2.5均为共时性研究

纵观全部论文,学者们对阿拉伯比喻的研究均为共时的,未就比喻修辞在阿拉伯不同时期的变化作差异性研究。也就是说,我们对它的认知仅限于经过演化后现在的模样,而它是如何形成或者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变化我们却不得而知。缺乏历时性研究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两点:第一,大部分学者把喻体作为研究阿拉伯语比喻的主要研究内容,喻体的象征意义较为固定,在不同时期变化不大,这是由阿拉伯民族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决定的。第二,喻体在何时开始产生某种象征意义,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或在生活中,或在劳动中,或在某一篇文学作品中,具体出处难以考证。根据索绪尔的观点,共时规律具有一般性,而历时态却是特殊的,强加于语言的。所以调查研究难度较大,相关资料难以搜集查证或许也是学者选择避开历时性研究的原因之一。

3.国内“阿拉伯语比喻”研究的差异

通过深入解构相关论文我们发现学者们研究视角存在差异,在看待阿拉伯语比喻的问题上或宽泛或具体。《浅析阿拉伯语修辞中的比喻》,阐述了阿拉伯语比喻的成分和分类,并举例予以详细解释。对文化内涵作直接分析研究的有两篇,《试谈阿拉伯比喻与阿拉伯文化的关系》通过研究喻体内容分析了阿拉伯民族信仰、生活环境和民族心理,《阿拉伯语比喻的文化阐释》则循序渐进地从比喻的性质、比喻的运用和比喻的文化观照三个方面逐渐深入地研究了阿拉伯语比喻对民族文化的反映。《阿拉伯语汉语比喻辞格比较研究》、《阿拉伯语比喻与汉语比喻对比研究》、《从喻体看汉阿语言文化的异同》和《阿拉伯语汉语比喻辞格比较探微》4篇论文是从汉阿对比的角度对两种语言中的比喻辞格进行比较研究。《“悬诗”中的比喻文化特色》和《阿拉伯语比喻修辞中“骆驼”意向的使用》,均是在相对具体的视角下研究阿拉伯语比喻的具体使用,不同的是前者选择在某一系列文学作品中做分析;后者则选取了单独的一个喻体进行研究。

4.国内“阿拉伯语比喻”研究的主要成果

关于国内对“阿拉伯语比喻”的研究成果,通过以上对相关论文的分析可以集中看到以下几个观点:

(1)阿拉伯民族的文化传统影响了阿拉伯人对比喻辞格的运用;(1、6)

(2)阿拉伯人身处以沙漠为主的自然环境,因而形成了对事物具有沙漠特性的认知,影响了喻体的选择;(1、2、6、7、9)

(3)环境决定了阿拉伯人以前以游牧为主、商业为辅的劳动生产方式,使用比喻辞格时受到了生产方式的影响;(3、6)

(4)伊斯兰教的植根于阿拉伯人的生活中,深深影响着他们的表达方式,同样也对比喻修辞造成了一定影响;(1、2、3、7)

(5)阿拉伯民族的审美观、伦理观等构成了特殊的民族心理,这些也在比喻修辞当中有所体现;(1、2、4、7、9)

早期研究中,学者从文化传统、自然环境、生产劳动、以及美学观点等方面全面分析了比喻修辞反映出的阿拉伯文化内涵,后来的学者在观点上很大程度继承了前人的成果。

5.部分研究领域尚未有人涉及

阿拉伯比喻在文化视野内的研究已经呈现出较完备的态势,但笔者发现有些领域尚处于研究的空白阶段。

第一,比喻本身的分类很多有:明喻、暗喻、详喻、略喻、隐略喻、单相喻、多相喻、内涵喻、外露喻和倒喻等。并未有学者针对其中某一个类型进行过单独研究,现有研究均是对整个比喻修辞笼统的分析。

第二,以往学者对比喻的研究都是共时的,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已有的阿拉伯比喻体系,未就某个意象或惯用表达进行过历时研究,关注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化和发展。研究某个喻体的历时状态可以纵向地剖析不同时期内阿拉伯民族思维模式和心理认知的变化。

第三,大部分学者致力于汉阿比喻o格对比研究,笔者目前尚未发现阿拉伯语与其他语种中比喻辞格的对比研究。以英语举例,它区别于汉藏语系的汉语,属于印欧语系,如果能和闪含语系的阿拉伯语进行比较研究的话,在西方欧美文化的背景下可能会碰撞出不一样的比喻辞格对照观。

语言反映出使用者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等隐含的特征。学者们通过研究阿拉伯语中的比喻修辞,或阐释比喻本身的结构和分类,或透过喻体解读阿拉伯民族独特的文化和性格。国内研究“阿拉伯语比喻”的相关论文从不同角度、层面和视野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析,研究成果虽有多种表现形式,但却隐约透出相似的轮廓。后来的论文更多的是对之前研究思路的继承性延展,在研究方法、研究角度和结论观点上并没有过多的创新。我们应该看到,除了完善和发展前人的研究成果,在阿拉伯语比喻的大框架下仍然有许多其它领域值得去开辟探索。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1983年,商务印书馆。

(2)刘大为,《比喻、近喻与自喻:辞格的认知性研究》,2016年4月,学林出版社。

(3)陈娅美,《喻体特征的认知研究》,2011年,河南师范大学。

(4)张志良,《比喻大观》,2014年9月,辽宁教育出版社。

(5)杨茜,《喻体的选择与文化背景》,2001年2月28日,安徽大学学报。

(6)余章荣,《阿拉伯语修辞》,2002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上一篇:引导学生学习和挑战权威 下一篇:自媒体视域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