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在人物描写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9-12 08:27:46

中小学生在人物描写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记叙文是中小学生训练的重点,人物形象是记叙文的灵魂。可是我们学生笔下的人物大多呆板、干瘪、瘦弱,难以打动读者。怎样才能使人物形象鲜活饱满起来呢?我认为关键是人物描写不到位。现就将学生在这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归纳如下,以便和同行们交流。

问题一:为了描写而描写,“形”“神”脱节

这里的“形”,主要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而“神”,是指思想品质、内心感受。学生不懂得写“形”的目的是为了表现“神”,因而就出现了外貌描写脸谱化,不分主次,从头写到脚,千人一貌;动作描写程序化,突不出个性特征;语言描写白描化,反映不出内心世界等等。

对策:抓住特点,以“形”写“神”。

我们应告诉学生,“形”是为“神”服务的,所以,“形”不必多,更不必全,但一定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方面来写。如鲁迅在小说《药》中只用了一句“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就写出了康大叔粗暴蛮横特点。

问题二:以抽象概述代替具体描写

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我拎着马桶向倒桶站走去,心想别人一定在嘲笑我,恨不得一下子完成这个天底下最耻辱的任务。

这个片段描写显然干巴巴的,不能细腻地展现与人物的年龄及情景相吻合的那种羞涩难堪的内心感受,导致人物形象不够丰满。那该怎么做呢?

对策:设身处地,具体而微。

就是详细地描述人物在整个过程中的所做所感所想,以达到真实可感的效果。如上面这段话若作如下加工,就生动多了:

我拎着马桶向倒桶站走去,连头都不敢抬一下。似乎弄堂里有数不清的眼睛在盯着我,盯着我手上拎着的马桶;似乎有许多熟悉的小朋友在背后指指点点,好像说“嘻,倒马桶,真臭啊!”这时,我把头埋得更低了。虽然走得很快,倒桶站也不远,,但不知怎的总是走不到,好像走的是一条漫长的路。……

问题三:缺乏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的生命。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能点染出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收到含不尽语意语言外的效果。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

屋顶上的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小弗郎士对德国人侵占自己国家领土、强迫自己学习德语的仇恨和不满,并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然而我们的学生却不善于进行细节描写,怎么办呢?对策: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驻足于情节发展的关键之处,抓住某一细微而又具体的情节,细化动作,延长过程,也可以加上巧妙的修辞,定会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

她毫不示弱地举起乒乓球拍,习惯地耸耸肩,扭扭脖子,职业性地蹲好马步,微微抬起头,露出她那双令人望而生畏的眼睛,冷笑了一声,说:“发球吧!”那个黄色的小球迅速朝她射来,她毫不犹豫地一侧身子,抡起胳膊,“啪”的一下打了回去。谁知,对手也不甘示弱,又一个直射球。她警觉地皱了皱眉头,左脚往后一跨,右手对准球用力一推,眼睛一刻也不离开球。不料对手直接一个“杀球”,使她防不胜防,输掉一球!

问题四:不善于综合运用多种描法

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过来。(他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那个卖牡蛎的(怎么那么)像于勒?”

如果去掉括号里面的神态动作描写及修饰语,就变成了下面的语段:

我父亲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向我们走过来。他对我母亲说:“真奇怪,那个卖牡蛎的像于勒?”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修改后的语段索然无味,丝毫表现不出菲利普那种惊慌失措的内心世界。而这正是我们学生最常见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学生在在进行人物描写时,把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割裂开来,或者只突出了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的描写,不能通盘考虑,在描写时又缺乏恰当的修饰限制,使人物形象变得呆板瘦弱。

对策:综合考虑,合理修饰。

人物在说话的时候,一定会带上相应的表情和语气;在做动作的时候,也一定会带上相应的神态和节奏。这些这些语言、神态、动作不可能独立的出现和存在,是相辅相成的,共同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在描写的时候,只有综合考虑,并适当修饰,才能真实感人,生动传神。

(作者单位:商洛市商州区杨峪河镇九年制学校)

上一篇:农村小学生音乐感知力培养初探 下一篇:浅析小学后进生的教育与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