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7个故事助你打造人生品牌

时间:2022-07-24 06:27:24

每天进步一点点:7个故事助你打造人生品牌

吴章鸿,一位下岗工人,一个单亲为了在东欧学习钢琴的 16岁孩子吴纯的自强自立,她在打工之余,周复一周年复一年地给孩子寄精品文章。这些写有“母亲心语”的精神食粮,滋养着孩子慢慢成长。几年过去了,吴纯成了“来自中国的钢琴天才”,被中国使馆誉为“最优秀的中国留学生”。

其实,通过努力奋斗,即使一个人不能拥有一份伟大的事业,至少可以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当众拥抱你的敌人

“当众拥抱你的敌人”,这是件很难做到的事,因为绝大部分人看到“敌人”时都会有灭之而后快的冲动,若环境不允许或没有能力消灭对方,至少也应保持一种冷淡的态度,或者说些让对方不舒服的嘲讽话,可见要拥抱敌人是多么难。

能当众拥抱敌人的人是站在主动的地位,采取主动的人是“制人而不受制于人”。你采取主动,不只是迷惑对方,使对方搞不清你对他的态度,也迷惑了第三者,搞不清楚你和对方到底是敌是友,甚至有误认你们已“化敌为友”的可能。可是,是敌是友,只有你心里才明白,但你的主动,却使对方处于“接招”“应战”的被动态势,如果对方不能也“拥抱”你,那么他将得到一个“格局太小”之类的评语,一经比较,两人的分量立即有轻有重。

所以,当众拥抱你的敌人,除了可以在某种程度之内降低对方对你的敌意之外,也可避免恶化你对对方的敌意。换句话说,为敌为友之间,留下一条灰色的地带,免得敌意鲜明,反而阻挡了自己的去路与退路。地球是圆的,天涯无处不相逢。

此外,你的拥抱动作,也将使对方失去再次对你进行攻击的立场,若他不理会你的拥抱而依旧攻击你,那么他必然会招致他人的谴责。

而最重要的是,当众拥抱敌人这个动作一旦做了出来,久之就会成为习惯,让你能容天下人、天下物,出入无碍,进退自如,这正是成就大事业的本钱。

所以,竞技场上比赛开始前,两人都要握手敬礼或拥抱,比赛后也一样再来一次,这是最常见的当众拥抱你的敌人;另外,政治人物也惯常这么做,明明恨死了的政敌,见了面仍然要握手寒暄……

事实上,要当众拥抱你的敌人并不如你想像中的那么难,只要你能克服心理障碍就可以做到:

一、在肢体上拥抱你的敌人。例如拥抱、握手――尤其是握手,这是较普遍的社交动作,你伸出手来,对方好意思缩手吗?

二、在言语上拥抱你的敌人。例如公开称赞对方,关心对方,表示你的“诚恳”,但切忌过火,否则会造成相反效果。

为什么要强调“当众”呢?如果私下“拥抱”,那不是双方言归于好,就是你向对方投降。“当众”拥抱,表面上不把对方当做“敌人”,但心底里怎么想,谁管得着呢? (中石)

吴章鸿点评

孩子,你长这么大生活中有没有“敌人”呢?妈妈是有的。说实话,以前妈妈很难做到对“敌人”笑脸相迎,更不要说“当众拥抱”了。现在看来妈妈得改改了。希望在这一点上你做得比妈妈聪明。

脸皮厚点又何妨

面对不见硝烟的职场争夺战,如果已无招可使,不妨准备一张不怕碰钉子、不怕撞南墙的“厚脸皮”,对准一个目标,东一枪,西一炮,时不时去“骚扰”一下,没准儿也能歪打正着,俘虏一个好职位。

黎女士曾经做过营销,在报纸上看到一家公司招收销售业务员的广告,赶去应聘。结果,公司老板告诉她,她来晚了,招工名额已满。黎女士十分想得到这份工作,因为这家公司的产品是她曾在另一家公司推销过的,而且拥有部分客户资源,她觉得自己一定能够做出不菲的业绩。迟来一步,她虽然遗憾,却并不气馁,三天两头去公司介绍自己的营销经历和经验,诚挚地表示愿意为公司效力。老板懒得理她,甚至多次轰她出去。黎女士便不再去老板的办公室惹他上火发怒,她换了一种“骚扰”方式,隔三岔五给老板打电话,每天给老板的手机发一条短信;尤其是周末和节日,她总少不了奉上一个慰问电话和一条祝福短信。起初老板烦得要命,听到她的电话不是挂机,就是骂上一声:“让我安静一会儿好不好?”“你就死了这条心吧,我一辈子也不会录用你!”但黎女士总是语气温馨。渐渐地,老板的态度开始缓和,偶尔也和她聊上几句,就这样,黎女士与老板打了两个多月的“游击”。

有一天,老板终于开了恩,他在电话里说:“我们的确不需要销售员了,而且你做销售员也屈才了,你来做我公司销售部经理吧!”哈,本指望求一粒芝麻,结果捡了一个西瓜。老板还说:“不是你的勇气感动了我,而是你的脸皮比城墙还厚,都把我骚扰怕了,让我觉得不把你打发了,我就没好日子过。你这种不把自己推销出去绝不罢休的执著劲儿,正是做营销不可缺少的职业精神。”

许多事情看似希望渺茫,如果去争取,就有可能出现转机。但倘若不去努力,即使是命中注定属于你的机遇也会被上帝改派给别人。 (曾有情)

吴章鸿点评

孩子,妈妈知道你很自尊,但自尊并不等于清高自傲。妈妈希望你也能像文中的那位黎女士一样,脸皮“厚”点再“厚”点,有一种“不把自己推销出去绝不罢休的执著劲儿”,这样,属于你的机遇就不会被别人抢走。

记住有人不喜欢你

这是我在采访一个当红歌星时她讲的故事

2002年的夏天,歌星回老家。一帮读中学时的好朋友搞了个聚会,告诉她晚上8点到某酒店吃饭。这次歌星回来带了近百张她的新专辑。她很认真地在封面上签了自己的名字,她知道,这些昔日同学如果要新专辑,那她是不应该拒绝的。

歌星出了家门,打车去酒店。司机是一个30多岁的中年男人,问清了目的地后,那人就一言不发了。这让歌星不免有些失落,因为即使在北京,出租车司机也会认识她这张脸。到了酒店,车费是22元。歌星没有零钞,就拿出一张100元的,可恰巧司机手里也没有足够的零钞了。歌星今天心情高兴,就表示不用找了,因为她知道司机不容易,何况这里还是她的家乡。可是司机坚决不同意:“这绝对不行。要不我带你走一段,找个超市把钱破开。”歌星一看时间不早了,就拿出两张她签名的专辑:“师傅,这样吧,我用这两张我的专辑抵车费吧。”

接着,她又问了他一句:“您不认识我吧?”但是司机的回答大大出乎她的意料:“认识,你是干唱歌的吧。这次回来是看望爹妈?”说完,他一指歌碟:“不好意思,我不喜欢听歌,平时我净听二人转了。要不,车费就算’了吧。”这个时候,正好有另一位同学也刚到酒店,替歌星付了车费。

你是干唱歌的吧――我不喜欢听歌――这些话让歌星心灵震颤。

见到昔日同学,歌星首先做了两件事:一是为自己迟到了3分钟向大家表示郑重道歉;二是找到聚会的组织者,把自己的200元份子钱交了。

后来歌星的口碑一直不错:没有绯闻,照章纳税,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演出。

歌星说,她时常想起那位出租车司机。记住有人不喜欢你,这时常让我感到自己的渺小。 (陶柏军)

吴章鸿点评

孩子,“记住有人不喜欢你”,这句话你也得牢牢记住,时时处处提醒自己,这样得意时就不会忘形,遭人冷落、打击时也能淡然处之。

处境并非最重要

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其中最主要的是人际关系。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如同地球引力一样不可脱离,所以处境如何,是否如意,对于人的心理状态、身体健康和生存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

许多人经常抱怨和悲叹自己的处境困难、命运不济,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种抱怨和悲叹又能改变什么呢?只能使自己感到自卑和忧愁,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其实,并不是社会欺骗了我们,而是我们不应该以理想主义看待社会现实。即使你改换环境,可能在某一方面有所好转,但从根本上说,任何新的处境也都有自己念不惯的经。所以,我们要明白,最重要的不是自己的处境如何,而是你如何看待,你的心理态度能否积极适应环境,能否在框架的限制中寻求自由。

接受框架的限制就是适应环境。没有适应,就谈不上身心健康,更谈不上生存质量和有所发展。心理学家们曾就什么是心理正常的标准争论不休,争来争去,最后趋向一致:“适者生存”。一个人能适应社会环境,就是心理正常。

我们绝大多数人是心理正常的,但仅仅是正常,只能算是基本健康;而真正健康、经得起挫折考验的心理,应该是积极的心态。积极心态在适应环境方面,不仅接受框架的限制,而且能突破框架的限制,寻求自由和发展,这就是积极适应。

人的生活可以划分为三部分:必须的,想要的,应该的。缺少了“必须”,你无法应用;放弃了“想要”,只是消极适应;做不到“应该”,你容易左右不定。惟有三者统一,才是健康心理。你的处境可能不利,但环境的两重性和人的能动性决定了你可以突破环境的局限。你无法长生不老,却可以延年益寿;你无法让环境变得理想,却可以改变自己。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出淤泥而不染”同样都是真理,关键在于你的心理态度和人生选择。所以说,重要的不是你的处境,而是你的心理态度。 (王菲)

吴章鸿点评

孩子,要想改变环境,首先要适应环境。同样,要想改变一个人,首先要接纳这个人。这是处理人与环境、人与人关系的基本技巧,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生干好一件事

法国马赛当年有一位叫多梅尔的年轻警官,有一天接手了一起奸杀案,被害人是一名叫埃梅的10岁女童。这件事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人们无不怒声谴责那个丧心病狂的凶手,都希望警方尽快把凶手绳之以法。

多梅尔警官接手这个案子以后,尽管费了很大的力气调查,但是仍没能发现任何确凿,的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心中的愤怒渐渐平息,此事也慢慢被人们所淡忘。但多梅尔警官却始终把它装在心里,在平时的工作中,只要有一点与此有关的线索他便会追查不放。

为了不影响日常的其他工作,他为调查这件被其他同事称为没有破案希望的案子花去了大量的休息时间。很长时间过去了,调查仍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有人劝多梅尔不必那么认真,甚至有人说他花上那么多精力都是在白白浪费。但较真儿的多梅尔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调查,反而发誓说:“只要我还活着,就一定要一查到底,把凶手缉拿归案!”

经过漫长的追捕,多梅尔警官终于将罪犯捉拿归案。但是,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用了52年的时间,累计查阅了10多米高的文件和档案,足迹踏遍了四大洲,打了30多万次电话,行程达80多万公里。

多年来由于他把全部心思都放在追捕上,甚至连家事都很少过问,结果两任妻子都离他而去,可他仍矢志不渝。当他拿手铐铐住凶手时,已经是73岁高龄的多梅尔兴奋地说:“小埃梅终于可以瞑目了,我也终于可以退休了。”有记者问他:“您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值得吗?”多梅尔回答:“当然值得,因为一个人一生只要干好一件事,这辈子就没有白过!”

“一生干好一件事”,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在我们的一生里,需要做的事情何止一件?但有多少是我们倾尽所能,用青春甚至用生命为代价去完成的? (王强)

吴章鸿点评

孩子,有的人一生干了好多事,到老却平平庸庸;有的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却成就了不平凡。你是愿意做前者,还是愿意做后者?不用说,妈妈也相信你会给出正确的回答。

第一和第二

一次,和一个女大学生聊天,我询问她上高中时的情形,她说她总是第二名。

“那是不是挺失落的?”

“从来没有。”她笑道,“说出来也许你不相信,我非常喜欢做第二。有时候,我甚至怀疑自己似乎是有意识地在保持第二的位置。”

我惊奇地看着她:“为什么?”

“因为第二没有第一的压力,却有着追赶第一使自己继续进步的动力;没有第一那些不必要的虚名和荣誉,却有着与第一不分上下的实力和精神。而在胸襟和气度上,第二又比第一胜出许多:第一容易骄傲自大,第二知道山外有山;第一的目标往往是保持地位,第二的境界却是更上一层楼;第一一般不能够冷静地面对失败;第二对失败的承受却会比较平和;第一常常会拘泥于自己的局限,而第二却会从对第一的观望中结晶出自己特有的超脱和悠远――总之,第二虽然是处在第二的位置上,占据的却是第一的心情和姿态。”

我不由得微笑。她的话显然是她学业多年提炼出的精华,当然适用于她自己。从以上这些理由来看,她这个第二自然有舒适和高妙之处,这种人是懂得让自己松弛的聪明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也有许多身处第二的始终停留在第二的档次,而不少居于第一的人也确实无愧于第一的称谓――其实这体现到某位具体的人身上,就全靠个体的悟性和智慧了。

我还注意到,她所信奉的这些第二的闪光点,其实都是以第一的深暗背景来生辉的,由此推想,做第一的人就显得更加不易、更加卓绝,从而也更让人敬畏。因为,他必须永远战胜最强大的敌人――自己,才有可能成为恒久的第一。

所以,世界上从来就鲜有公认第一的人。即使有,这个第一必定不认为自己就是第一,也不在乎自己是不是第一。 (乔叶)

吴章鸿点评

孩子,这篇小文章你要好好品味,这样你就会更清楚自己的奋斗目标:到底是做第一还是做第二?你要记住:甘居第二的人可能永远只能停留在第二的档次,只有以第一为追求目标,不断超越自己,才能赢得一流的人生。

怀恨是不值得的

我曾接到一封爱发牢骚的友人写来的信,他说:“我永远记得,我新婚的嫂嫂和哥哥在我的生日那天一同外出旅行,而没有对我说一句祝贺生日的话。”

“我永远记得”――对啦,毛病就出在这里!不管我们的理由如何,怀恨总是不值得的。潜留在我们内心里的侮辱,永难平复的创伤,都能损坏我们生活中许多可爱的事物。我们被锁在自己的苦恼之渊里,甚至无法为别人的幸运而愉快。怨恨就像毒害我们的血液、细胞的毒素一样影响、侵蚀我们的生命。

头痛、消化不良、失眠和严重的疲倦等,是怀恨的人常有的生理症状。一所医学院曾做过一次调查,报告中说:与心情较愉快的人相比,心存怨恨的人更经常进医院。

医务人员所做的试验显示,患心脏病的人常常不是工作辛劳的人,而是抱怨工作辛劳的人;最足以引起高血压的原因,莫过于外表好像很安静,内心却被强烈的怨恨所煎熬。

怨恨甚至会造成意外事件。交通问题专家说:“发怒的时候永远不要开车。”心里总是惦记着丈夫如何不懂体贴的妇女,比起那些心里毫无杂思的妇女,更容易在家里发生意外事件。

另一方面,正如同怀恨之富于破坏性,爱与同情则有激发活力的作用。正如一位健康学博士所说:“宽宏大量乃是一副良药。”

与怨恨情绪作战的第一步,便是先要确定怨恨情绪的来源。如果我们能坦白地检讨,那么,我们会发现十次之中有九次,其来源是很接近于自己这方面的。忽略自己的缺陷和弱点,乃是人之常情。在任何可能的时候,我们总会把自己的短处变成别人的错处,而后加以无以名状的怨恨。例如,在每一个离婚案件中,几乎很明显的,所谓无辜的一方往往并不如其自己所描述的那般无辜。

“这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说,“我们自己的过错好像比别人的过错要轻微得多。我想,这是由于我们完全了解有关犯下错误的一切情形,于是对自己多少会心存原谅,而对别人的错误则不可能如此。”

怨恨的根由发现了之后,必须尽全力去对付之,第二桩要做且最有效的事便是――忘记它。有理智的人并不仅以把宿怨淘干为满足,他们还经常用新的梦想和热诚,填进他们生活中的洼地。据心理学家说,我们不能同时拥有两种强烈的情感,既要爱又要恨,那是不可能的。怨恨大部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要想忘记自己,最好的方法便是帮助别人。

在帮助别人之后,我们会发现在这个世界,善意总是多于恶意的。一所大学的研究结果显示,一种真正以友谊待人的态度,百分之六十五至九十的高比率,是可以真正引起对方友谊的。因此,领导此项研究的博士说:“爱产生爱,恨产生恨,这句老话大致是不会错的。” (达琳)

吴章鸿点评

孩子,永远要记住这个道理:对别人怀恨伤害的只能足你自已。当你对别人产生怨恨的时候,首尢应该检讨自己,看看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犯了哪些错误,垓承担哪些责任。一旦你把自己应负的责任承担起来了,你的怨恨就会减轻许多。

E―mail:nclxp1111@163.com

上一篇:让我们在野地里撒个欢儿 下一篇:法律咨询台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