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分析及合理应用

时间:2022-07-24 05:51:53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分析及合理应用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5-0680-02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中药有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各种中药及其制剂在临床广泛使用,尤其近十年来,随着中药静脉制剂品种的不断开发,给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它具有作用迅速、给药方便,适合于多种疾病,尤其是对急救、神志昏迷和不能口服的病人尤为适宜。但随着其广泛的应用,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也逐年增多。最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关于暂停使用和审批鱼腥草等7个注射液的通知,以及不久前关于葛根素有引起急性溶血致死的报告,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中药注射液安全性问题的疑虑,笔者根据近年来相关的文献报道,对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ADR)特点及因素进行了分析,综述如下,以便为临床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预防不良反应发生。

当前,我国临床上常用的中药注射剂覆盖临床各个方面,主要用于抗菌、抗病毒、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系统、免疫功能的调节等等。其中清开灵、双黄连、葛根素、参麦、鱼腥草、莲必治、穿琥宁等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居高不下, 仅次于抗感染西药。梁进权等[1]搜索了1975~2001年近20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医学、药学期刊,其中涉及的中药注射液51种,ADR为2 066例。吕庆丽等[2]收集《中国药学文摘》(1990~1999年)及《药物不良反应文献题录》(1980~1989)报道的不良反应2 732例,其中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为1 156例,占总例数的42.3%。王倩等[3]报道1990~1999有关中药不良反应报告1 291例,其中中药注射剂718例,占55.6%。王玉荣等[4]收集本院167例中药不良反应,其中中药注射液引发的不良反应占59.88%(100例)。孟强岚[5]报道127例中药不良反应病例中,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占40.03%。在上述报道中,中药注射剂ADR不仅发生例数多,比例高,而且累及系统广,常常累及多组织、多器官、多系统。其临床表现很复杂,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1)皮肤及附件的损害:表现为皮疹、潮红、荨麻疹、瘙痒等;(2)过敏反应:引发高热、寒战,头晕、心慌,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甚至导致死亡;(3)肝肾功能损害:患者转氨酶升高、厌食、急性肾衰、少尿、水肿、黄疸;(4)循环系统损害: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心悸、胸闷、憋气、早搏等;(5)呼吸系统损害:出现呼吸抑制、呼吸衰竭、呼吸困难、干咳、急性肺水肿;(6)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头痛、头晕、燥热、行为感觉异常、抽搐,出现意识障碍、晕厥等;(7)消化系统损害:出现恶心、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食欲不振;(8)血液系统损害:引起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其中引起的变态反应已成为临床突出的问题,居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之首,据报道其发生比例高达69.9%,必须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1 综合分析其发生因素,可分为以下几点

1.1 个体因素[6]:不同的个体,在性别、年龄、生理病理状态,尤其是在遗传、新陈代谢、体内代谢酶及免疫系统、酶系统以及个人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对药物ADR的敏感性是不同的,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水平受到年龄、性别及病理生理状态的影响,因此同一剂量,同一药物大多数患者能耐受,少数则会出现不良反应,过敏体质的ADR的发生远高于常人。另外,年老、体弱、婴幼儿、肝肾疾病患者,因其药物耐受性较差,极易发生不良反应。

1.2 药物因素:中药注射液成分复杂,多含酶、甙、多肽、多糖、鞣质、角质蛋白等大分子物质,注射给药后,这些大分子物质作为抗原,与人类血清蛋白的结合物有高度致敏活性,导致变态反应[7]。又因市售输液器对15 μm以下以下微粒无明显去除效果,而人体细小毛细血管直径仅4~7 μm,所以大量不溶性微粒沉积在人体毛细血管中,可以引起毛细血管堵塞、缺血、缺氧,导致静脉炎、水肿、肉芽肿等[8];加之中药注射液提取工艺繁杂,制备过程中混杂的微量不纯成分,存放过程中质量发生变化,使用过程中与常用输液配伍致不溶性微粒增加等因素可致ADR[9]。王贵田[10]报道本院数十例中药注射剂发生输液反应患者的剩余药液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澄明度检测肉眼可见异物及不溶性微粒检测都大大超过药典规定限量标准,说明中药注射剂引起输液反应可能不是细菌内毒素引起,而是不溶性微粒所致热原样反应。另外中药注射剂普遍含有绿原酸,这是一种半抗原物质,经一定反应与蛋白质结合后有致敏性,可产生高致敏反应[11]。其次中药注射剂缺乏严格质量控制标准,药材质量不稳定,还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导致其质量不稳定,存在纯度和工艺问题[8]。

1.3 药物杂质:中药注射剂含多种成分,加上一些未知成分及配制时需添加的一些辅助剂,经过药物本身的一些氧化还原,分解聚合等反应也会形成杂质,这些杂质均成为过敏原物质而致机体过敏。

1.4 药物合并使用:因其成分复杂,与其他药品配伍易引起药品PH改变,色泽加深,发生少量沉淀等变化从而引起不良反应,据资料显示,413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道中,单独用药223例,占54%,合并用药190例,占46%[7],包括中药注射剂合用或中西药注射剂合用。

1.5 滴注速度:滴注速度过快会使细菌内毒素检查合格的药品在单位时间内注入人体内的内毒素量可能超过阈值,对体质虚弱或敏感患者可能引发输液反应[12]。

2 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2.1 严格掌握临床适应证,权衡利弊后再给予用药。不滥用输液,灵活掌握消除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选择安全合理的给药方法。

2.2 有家族史或既往过敏史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仔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ADR史、对老年人、小儿等特殊人群应慎重用药,用药过程要密切观察ADR的发生,加强临床观察。

2.3 依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输液配伍,控制液体的速度和浓度。

2.4 用药前仔细观察,药液若出现浑浊、结晶、沉淀等情况应禁止使用。

2.5 药物剂量要适宜,切勿大剂量、长疗程使用。

2.6 因配伍实验资料欠缺,要想同时使用几种药物输液,应避免中药与其他中药或与西药注射液配伍,建议用间隔分别用药的方法来减少ADR的发生。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薯莨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食管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