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及治疗体会

时间:2022-10-06 01:27:49

胆管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及治疗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胆管手术后发生胆漏的原因及其预防与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3年5月~2006年5月间胆管手术后发生胆漏的7例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胆漏的原因为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3例,胆囊管残端漏1例,胆总管切开取石下端探查胆总管前壁误损伤修补术后胆漏1例,拔T管后胆漏2例。保守治疗6例,手术治疗1例。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胆漏多发生于胆囊切除术,胆管手术及拔T管后,主要原因与肝床毛细胆管和细小副肝管损伤,局部炎症和操作不当有关。胆漏发生后应根据腹膜炎的轻重,有无胆管梗阻以及腹腔引流是否通畅等选择保守治疗或再手术治疗。

【关键词】胆管手术后并发症;胆漏;胆管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5-0665-02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识码:A

临床上,胆管手术后发生胆漏并非少见,胆漏致胆汁性腹膜炎的病死率达26.8%[1]。我院自1993年5月~2006年5月施行胆管手术后共发生胆漏7例。现就术后胆漏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措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7例中,男2例,女5例,年龄40~58岁,平均50岁。因胆囊结石伴急性或慢性胆囊炎行开腹胆囊切除术4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3例。7例发生胆漏的原因分别为:胆床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3例,胆囊管残端漏1例。胆总管前壁下段损伤(假道)长0.5 cm修补后12天夹T管致胆漏1例。术后第22、25天经T管造影证实胆总管无异常后拔管胆漏各1例。

1.2 治疗:保守治疗6例,再手术治疗1例。保守治疗适于全身症状轻,腹膜炎轻且局限,腹腔引流管通畅,引流量逐渐减少,T管造影下端通畅,B超检查肝下积液不多的病人。3例行单纯胆囊切除术,术中均置腹腔引流,其术后24小时内引流出胆汁,未出现局限性腹膜炎和黄疸。术后引流量50~300 ml,在保持原引流管通畅,给予禁食,营养支持,应用有效抗生素,严密观察腹部体征等措施下,引流量逐渐减少,术后3~4天停止。1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切开取石术病人,术中误伤胆总管下段,修补术后第12天,夹T管后,病人出现右上腹胀痛,随后腹腔管引流出胆汁,给予充分引流,保持双管引流畅通,7天后腹腔管引流逐渐减少,15天后未见胆汁,术后35天再次夹管未诉任何不适,40天后T管造影未见异常,拔腹腔引流管,60天后拔T管,随访1年无异常。2例术后22天、25天拔T管后感右上腹疼痛,其中1例病人休息数分钟后,病人上述症状加重,蔓延至全腹,观察3小时后无好转,同时出现畏寒、高热、恶心、呕吐,诊断为拔T管后胆漏,胆汁性腹膜炎。立即从T管引流处插入导尿管失败,然后用合适探子支撑在小儿肛管内,进约6 cm顺利引出胆汁,第一天引流出胆汁约400 ml,第二天引流出胆汁100 ml,第三天引流胆汁40 ml,第四天未引流出胆汁,次日拔管,腹腔残存液经后穹窿穿剌引流,经保守治疗15天治愈出院,另1例拔T管出现上述症状后,迅速蔓延至全腹,立即卧床休息,将带有侧孔的导尿管顺利插入窦道,引流出担汁,第一日引流出胆汁50 ml,次日未见胆汁,病人无不适,B超检查未见积液,拔管,保守治疗5天痊愈出院。

再次手术治疗1例,单纯胆囊切除术,术中胆囊三角解剖不清,10年前有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史,术后第二天,腹腔引流管未见引流物,拔管,第四天,正常进食后,病人出现右上腹剧痛,蔓延至全腹,随后伴恶心、呕吐,急查B超示肝下积液,考虑为胆漏而再次手术。探查发现胆囊管结扎线滑脱,因胆囊三角炎症较重,无法解剖,放腹腔引流管一根关腹,术后腹腔引流管引流1月后治愈。

2 结果

保守治疗6例,再手术1例,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3.1 胆漏的发生及预防:胆管手术后胆漏的发生率为0.5%~2.4%[2]。分析本组手术发生胆漏的原因:一方面为慢性萎缩性胆囊炎剥离胆囊时损伤胆囊床,导致胆囊床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术中难以发现。另一方面是急性炎症时胆囊管水肿致结扎不确切,T管在腹腔内时间较长,较长时间使用激素、糖尿病、低蛋白血症、拔T管时用力不当所致[3]。我们的体会,预防措施有(1)肝外胆管损伤是术后胆漏的主要原因。在行胆囊切除术时,距胆囊床边缘0.5~0.8 cm保留浆膜及全部胆囊床,以便能缝闭胆囊床,对胆囊管应给予双重结扎或结扎加缝扎。切除胆囊后应常规检查切除标本。(2)遇到术中出血即可用纱布压迫出血点止血或Pringe手法压迫肝门,仔细辨认出血点再缝扎止血,防止盲目钳夹损伤胆管。关腹前在肝门周围及胆囊床置白纱布检查,以便发现不明显的胆漏并找出原因加以处理。(3)胆囊三角解剖不清楚者,应置腹腔引流以利观察。(4)胆总管置橡皮T管后从腹壁引出时应妥善固定,并注意常规护理,连接T管的引流袋应悬吊于床边较低位。拔管时应带消毒手套对抗腹壁,另一手缓慢拔管逐渐拔出,这样避免腹壁与窦道软硬交界处较薄弱的地方断裂导致胆漏的发生。据报道[4]在6例拔T管后开腹手术中,4例位于该处,1例术中使用硅胶管窦道未形成。

3.2 治疗: 对单纯胆囊切除术后发生胆漏者,如无明显腹膜炎表现,右上腹已置腹腔引流者,可行保守治疗。我们认为4天的引流后可逐渐减少至愈合。在保守治疗中须注意:(1)病人取半卧位,以防胆汁积聚于膈下。(2)禁食并加强抗感染治疗,严密观察腹部体征,并动态B超观察腹腔积液量。本组3例单纯胆囊切除术后发生胆漏,经保守治疗痊愈,另1例术后4天出现胆漏,无黄疸,术中证实为胆囊管残端漏,因炎症重,仅放腹腔引流管,1月后治愈。

对大于14天拔T管后,窦道已形成,但腹腔内已有粘连,且胆漏部位大多发生在窦道腹壁交界处,应立即以带有侧孔的导尿管经窦道插入约6~8 cm并接负压吸引引流,经过引流后,原漏口很快闭合[5]。本组中1例发现立即用该方法成功,第一日引流胆汁50 ml,第二日未引流出胆汁,次日拔管,5天出院。另1例由于拔T管的医师经验不足,拔T管后出现右上腹剧痛,并未引起医师重视,休息数分钟后,病人出现右上腹剧痛,留观数小时,病情加重,同时伴恶心、呕吐、畏寒、发热,考虑为胆漏,结合病人中年体质较好,术中用橡皮管,术后未用激素,拔T管前T管逆行造影未见异常,分析漏口应在腹壁交界处,用带侧孔的导尿管从原漏口插入失败,考虑窦道腹壁段由于腹内、外斜肌交错,因疼痛进一步收缩,且拔管已有数小时,导致腹壁段窦道迂曲关闭。随后改用小肛管,内用合适探子支撑,插入深度约6 cm顺利引出胆汁,保持引流通畅,并半卧位,加强抗感染、支持治疗,引流胆汁逐渐减少,第四日无引流物,盆腔残存液经后穹窿穿剌引流,复查B超腹腔无残存积液后拔管,停止穿剌引流。经保守治疗15日治愈出院。用该方法虽然给病人减少了再手术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但应注意把握适度,避免内脏损伤。如经原窦道进入困难或虽已置管但胆汁引流不畅,体温持续升高,腹膜炎加重者,则要转手术治疗,重置T管与腹腔引流管,并应将大网膜提起包绕T管,以利窦道形成并可防止拔管后腹膜炎和T管压迫性肠瘘。胆管手术后要妥善放置引流管,虽不能防止胆漏的发生,但可以及时发现胆漏,并早期有效地引流,部分病人可免于再次手术,减少痛苦[5]。本组手术病人中有1例行胆总管探查时,胆总管下段前壁误伤一裂口约0.5 cm,给予修补。术后12天出现胆漏从腹腔管引流出,经双管充分引流,保守治愈,从而避免再次手术的痛苦。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石街形成的预防 下一篇:外伤性脾破裂脾部分切除24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