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感逻辑看《说“木叶”》的行文

时间:2022-07-24 05:14:18

从情感逻辑看《说“木叶”》的行文

摘 要:“木叶”一词在古诗中倍受钟爱,是情感选择的结果,诗人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含落叶的因素,诗歌语言有暗示性,“‘木叶’与‘树叶’一字之差,然而艺术形象的领域里的差别就几乎一字千里。”清秋,干燥的叶子挂在树梢当风抖着,光秃的树干凄风中抖动,心中伤感、失落油然而现。清秋,天渐寒,候鸟已南飞,痛苦与悲伤的游子怎不思乡,怎不感时、伤事,旅途中相见、相伴最多的也只有飘零的“木叶”了,凄风一扫,落叶,木秃,那份伤感,局外人是无从感知的,因而“木叶”便成了诗人,特别是苦苦飘零的羁旅诗人诗歌中最能传达伤感、愁情的意象。由此,《说“木叶”》一文,作者贯穿全文的是一种看似疏松实则严密的情感逻辑,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来安排全文的。

关键词:木叶 ;落叶因素;愁情;羁旅;情感;逻辑;选择

现行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级中学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收有《说“木叶”》一文,在单元编排中被编为自读课文,由于文章脉络较为复杂,老师引导处理时往往采取或勾划、或串讲、或学生自读,学生读时也多为囫囵吞枣,只能了解个大概,这样就大大减损了这篇文章收录的重要意义,也让学生失去了一次学生对古代诗歌意象推测性了解方法的培养、锻炼机会。我在指点学生学习此文的过程中,颇多遗憾对此文感知的轻率现象,现把对此文的“感情逻辑”分析写出来,仅供师生们参考,旨在抛砖引玉,以求得更精辟的赐教。

一、“木叶”一词在古诗中倍受钟爱

(林庚先生《说“木叶”》开篇引例说明):“木叶”自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出现以后,相继在许多古代诗歌中出现(课文列举了谢庄的《月赋》有“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掘的《临江王节士歌》有“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王褒的《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的现象,得出:“木叶”突出地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的结论,暗引一个“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文章并未急于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讨论“木叶”是什么,从“‘木叶’也就是‘树叶’”入手,着手分析为何“木叶”在古代诗歌中常见,而“树叶”则很少见,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叶木’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实则最能传神的表达出诗人的心中感慨)。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而‘树叶’则饱满,显露出生机。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其中伤感、愁思之情非“树叶”所能传递。

二、“叶木”被发展的使用,是情感选择的结果

“‘木叶’的奥妙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后,后来的诗人们就再不肯轻易放过,一用再用,而且熟能生巧,有了更惊人的发展。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显悲怆,杜甫之前的庚信《哀江南赋》‘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证实‘木叶’发展到‘落木’,已非偶然”而是诗人欲极尽感情表达的一种最佳选择。接着作者推测出,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关键就落在一个‘木’字,两者相同之处有一个‘木’字,并分析比较得出不仅‘树叶’少见,常见的‘落叶’也仅为一般的文学形象”,不能最大地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作者便紧扣古代诗人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又引出屈原把它用在秋风落叶的季节之中,又以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期、杜甫、黄庭坚为例,得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的感悟,在通过对吴均《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曹植《野田黄雀行》“缟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的“高树”对比,“高树”饱满,“高木”空阔,“木”比“树”单纯,得出“‘木’仿佛本身就含一个落叶的因素”。看见“木叶”落,悲伤之情得以寄托、宣泄,又产生了一个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特征的问题。

三、诗歌语言有暗示性

诗歌语言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诗歌,往往通过跳跃性的语言组合,形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让读者在反复的品味中,从诗中所写意象,感受有别其他的意义,体悟诗的情感。“‘木’(这一诗歌意象)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同时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作者在此告诉我们,诗歌借助暗示性的“木叶”形象,暗示人生际遇的伤感。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触觉上,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木叶’就自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便是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落木’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所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绵密之意无,那么种种离别、思乡、思念远方亲人的现实无法改变的伤感也就如“木叶”一样在凄风中飘摇零落了,那份愁情、那份伤感又有何物能寄托呢?唯有萧瑟的秋风中零落飘飞的“木叶”了。这种种有关“木叶”的运用,也就不难看出古代诗歌中广泛运用“木叶”一词,是把它所暗示的清秋、凄楚与诗人的愁情、飘泊的伤感巧妙的吻合在一起了,可以说是诗人的伤悲之情的迫切表达需要选择了“木叶”的悲伤暗示性,而“木叶”本身所具有的清秋性格、伤悲暗示性又迎合了诗人表达感伤、秋思的需要。两者便因诗人感情的表达需要合二为一。作者推测“‘木叶’与‘落叶’又还有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木叶’与‘树叶’一字之差,然而艺术形象的领域里的差别就几乎一字千里。”清秋,当我们看到干燥的叶子挂在树梢当风抖着的时候,甚至光秃的树干在凄风中抖动的样子,心中曾有的伤感、失落会不油然而现,或许更浓。更何况或因贬谪,或因逃难被迫离家,或因游学飘泊异乡之人呢?清秋,天渐寒,候鸟都已南飞,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痛苦与悲伤的游子怎不思乡,怎不感时、伤事,旅途中相见、相伴最多的也只有飘零的“木叶”了,凄风一扫,落叶,木秃,那份伤感,局外人是无从感知的,因而“木叶”便成了诗人,特别是苦苦飘零的羁旅诗人诗歌中最能传达伤感、愁情的意象。由此,《说“木叶”》一文,作者贯穿全文的是一种看似疏松实则严密的情感逻辑,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来安排全文的。

上一篇:浅谈学校礼仪教育 下一篇:建设校本资源库 促进教育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