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结合语境下的“双师型”教师评价指标初探

时间:2022-07-24 04:03:55

产学结合语境下的“双师型”教师评价指标初探

高等职业教育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要求高等职业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即“双师型”教师。通过产教合作,加快进行“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指标的研究,对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提高,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攀升起到重要作用。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内涵及素质要求

“双师型”教师队伍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教师队伍能力结构而言,应具有理论教学和技术操作指导“双能力”结构成分;另一方面就教师个体而言,培养、培训教师具有既能理论教学又能技术操作指导的“双能力”,既有教师风范又具有行业岗位职业道德“双素质”。

由此可见,“双师型”教师的含义是指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具有“双能”素质,即既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胜任理论教学的能力,又有相应的工程技术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能指导学生进行实际训练。

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应由四个素质组成:

1.政治思想素质。其政治思想素质应与普通高校教师是相同的。

2.职业道德素质。教师职业道德又称“师德”,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师德是:爱护学生,严于律己,言传身教,勤于进取。熟悉行业道德热爱高职教育。

3.知识能力素质。双师型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有明显区别,更突出“文武双全”的特点。作为理论教师,他们应精通所授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熟悉国内外相关学科的先进技术理论,掌握良好的授课艺术。作为工程师,他们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精通本行业的技能技巧,善于解决突发性技术问题,确有良好的示范能力。

4.健康素质。双师型教师要承担繁重的教学的实训任务,经常带领学生深入一线工作学习,必须要有健壮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牢固的安全意识。

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主要是政治态度、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学历职称、教师资格、教学实践经历、教育理论培训等方面的要求。

二、建立“双师型”教师科学的考评指标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获得硕士研究生及更高学历的教师比例偏低,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很少;专业和学科带头人匮乏;教师进修、培训提高的渠道不畅,缺少培训计划;现有高校的师资评审制度不利于引导高职高专教师走“双师型”的发展道路。

1.要制定相应的职称评定标准。专业理论课教师要兼顾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职业实践课教师可按技术等级职称评定,也要适当考核其教师基本功。对于教学科研成绩突出、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特别是对近年引进的硕士、博士等高学历的青年教师,要采取措施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双职称”的评定。

2.要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指标。在坚持能力本位观的同时,还要注重专业教师实际能力的考核。对实训实习课指导老师、专业技术课教师和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加强操作、分析、实验及解决生产技术难题能力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定期考核“双师型”教师工作业绩,引入末位淘汰的竞争机制,以激活教师队伍。

3.制定配套政策、改革分配制度。对“双师”教师,一方面高标准,严要求、加强管理和考核,另一方面要制定配套政策和机制,实行政治待遇从优,生活待遇从优,劳动报酬从优“三优”政策。政策要导向育人,导向技术,导向实践,导向创新。日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行工作量分配制,对于按劳分配,奖勤罚懒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培养“双师”教师不利。由于教师不足,在强调“满负荷运转”和降低成本的思想驱动下,青年教师和新开设专业的教师超负荷运转,师生比高达1:25―30。工作量分配制度,虽然方便了管理,降低了成本,教师得到经济实惠,这种短期行为必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误了教师,误了学生,误了事业,因此应改革分配制度,淡化工作量,强化岗位职责和考核,制定评分标准。

三、“双师型”教师考评内容与指标

1.师德考核评价指标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凡是违法违纪受到处分或出现重大教学事故,师德修养不良影响较大的教师,其师德视为不合格,实行一票否决制。

2.教学能力考核评价指标

通过教师对高职教育教学理念、规律的认识掌握程度,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文件制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核评价。

(1)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与规律考核评价。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定位、特征、特色认识明确,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认识明确。掌握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等项目进行定性考核评价。

(2)课堂教学考核评价。课堂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五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

(3)教学业务知识与能力考核评价。要求“双师型”教师了解本专业的新发展、新成就、新知识;有与任课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及一般讲授理论课能力外,特别要强调技能操作指导能力,要求其具备指导学生操作的能力,是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的核心指标。

(4)教学文件考核评价。教学文件包括许多种:主持或参与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至少主持或参与制定一门实践性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学期实践性授课计划、课时授课计划(教案)是考核的主要内容。

3.实践能力考核指标

教师的实践能力主要考核实践教学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

(1)实践教学能力考核评价:主要考核评价教师制定实训大纲、计划和实验实习项目改革组合以及指导教学能力。

(2)生产实践能力考核评价:生产实践能力考核评价是考绩材料。

指导学生毕业实践、毕业设计的原始材料及鉴定;在企业、生产大户参加指导生产半年以上的经历以及经济效益的实绩材料;获得有效的职业资格证书;在院校开展产学结合办学、教学过程中收到良好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实绩材料;关于校内教学基地建设的设计方案及实施运行效果良好的实绩材料。在满足前三项必备要求的基础上进行考核评价。

4.工作效绩考核评价。工作效绩是对教学效果和研究成果的评估,包括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掌握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成绩合格率、毕业时达到的专业能力等级;编写教材、和出版专著;教育研究和科研、技改成果。

四、“双师型”教师考核组织的评价指标

学院领导、教务处、人事处、教学工作委员会、督导组组成学院考评组。由系(部)主任、教学研究室主任和学科带头人组成系(部)考评组。以系(部)考评为主,两组均应吸收学生参加考评。学生从教师的师德,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教师进行评价,学生评价必须达到及格以上,评价结果作为全面考核评价教师的重要参考。本着开放性考核评价的原则,应该邀请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对教师教学能力,特别是生产实践技能进行考核评价,做出评语。考评结果必须达到及格以上,考评监控。由学院、系部共同组成考核评价监控组,行使监控权力,进行监控。对考核评价实行全程性监控,包括对考核评价过程的步骤、环节、方式方法的形成性评价监控;考核评价结果的终极性评价监控;考核评价客观性、严肃性、真实性、权威性的质量监控;考核评价过程、结果、纠偏的反馈性监控,确保考核评价的可靠性、可信度。考核评价结果及处理对教师考核评价,在结合日常工作考评基础上形成制度化,每年度考核结论均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聘任或解聘依据,并与职务晋级、工资和奖惩挂钩。

总之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指标的研究目前我国尚在起步阶段,特别是如何从目前的定性评价向定量评价转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通过产教结合,是深入开展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从成长性需要看教师专业化成长 下一篇:陕西省田径竞技后备人才的现状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