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误区

时间:2022-07-23 11:43:03

浅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误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2-0288-01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但是,一些教师对新课标理解不够到位,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误区:

1 对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关系的处理有点矫枉过正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和提高学生主体地位已成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这是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体现了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更是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做了痛苦的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

但是,倡导自主学习并不能削弱和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教师对此缺乏正确认识。为了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在教学中,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到教学各个环节的实施、评价都由学生来操作,这种做法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因为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丧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条件的限制,致使他们的认知水平在原有的层次上徘徊。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导地位为前提,因为教师首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由于学生的组织应变能力有限,无法顾及某个个体的反应,如果课堂缺乏教师有效地组织管理,就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学生对文本意义的构建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的,如果没有教师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就不能在较高层次上把握文本,学生的阅读水平将停滞不前,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等目标也就无法实现。所以,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使得教师主导地位削弱,就会严重损害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这样的阅读教学活动也必然是无序和低效的。

因此,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把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特点,当好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 不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知轻能弊端的矫正。但矫枉不能过正。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有的教师和学生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味强调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基本知识的积累。殊不知,必要的知识积累也是语文素养的一个方面。能力从哪里来?来自于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作依托,能力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知识与能力,恰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合则齐美,分则两伤。

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含义,一方面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着重点,另一方面也要克服追风逐潮的浮躁心态,引导学生老老实实地积累知识,从而为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基础,把课程目标落在实处。

3 课外延伸分寸适当,弱化教学重点

新课程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新认识和定位,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强调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和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这是基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的需要而提出的。

但是,在进行综合型学习的过程中,为了体现出课程的综合性,和语文课的人文性,无视语文的科学特点和教学目标,一味的去搞课外延伸,文理沟通。例如,有的教师处理《神奇的极光》一课,忽略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详细讲解了极光的知识,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

倡导综合性学习、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以尊重语文教学特点为前提,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要知道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没有阅读、写作技能的提高,科学教育、审美教育等也就没有了意义,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就成了一句空话,囿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不符合时展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脱离了语文学科特点去搞宽泛的综合性学习,也是难以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样违背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上一篇: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下一篇:浅析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