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反贪大势看中国反腐

时间:2022-07-23 09:47:57

从国际反贪大势看中国反腐

反腐败成国际社会大合唱

2012年11月7日,在巴西首都,第15届国际反贪大会拉开了帷幕。大会的主题为:“动员民众:联络各变革方”。国际社会的反腐败大合唱,再度唱响。

这场大合唱是反腐旗帜下各种力量的集结。1983年举办第1届国际反贪大会时,只是反贪执法力量的合作,大会主要参与人员全部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反贪污机构,但今天大会的参与者已经从单一的反贪污机构逐步走向多元化,公共部门、非政府组织、私人部门一体涵括,国际组织、各个国家、地区和个人等各个层级全部覆盖,有来自140个国家和地区的1900余名政界、学术界、商界、私营部门、非营利性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出席。这些力量,都是推动反腐,走向更美好未来世界的变革力量。大会参与者的成分变化,表征着国际社会反腐败力量的变化。

反腐败共识是各种反腐败力量集体行动的前提。国际反贪大会在内容上也已经发生了不少变化。而其中至为明显的,是发生了从反腐败技术层面上升到价值层面的转变。在最初的两届大会中,主题是政府部门中的贪污及其他经济犯罪、腐败侦查与预防,它试图改变各个国家与地区内部反腐败独自为战,寻求国际性反腐败技术合作与交流,但其着眼点主要仍在反贪机构的执法技术层面。从1987年香港主办的第3届国际反贪大会开始,动员社会参与反贪的香港经验逐步传播,“不同社会中遏制腐败蔓延的必要性”作为主题得以提出。其后历次反贪大会中,都在不断深化着对腐败危害的认识,凝聚着反腐败的共识。

2008年以来,国际反腐败运动当中民间社会尤其展现了惊人的力量。国际反贪大会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如第15届国际反贪大会通过的《巴西利亚宣言》所宣示的:当人民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而聚集在一起,达到足够数量时,他们必能有所作为。

中国反腐顺应世界潮流

与此前的历次大会相比,此次大会有两个方面的动向尤其值得关注。

其一,对于反腐败运动中公民及公民社会的作用发挥有了更大的期待。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和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人民一方面彰显了其权利的现实存在与意志的直接表达,另一方面,人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的实现变得更为可能,普通公民在无形之中被赋予了更强的能力,来实现其公民权利。反腐败运动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上述转变的发生,正如巴西利亚宣言所指出的,追求透明的努力以及与腐败的斗争能够“使公民变得更有力量”;另一方面也以前所未有的力量促进追求透明与反腐败运动的开展。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这已经成为一种客观事实和不断强化的趋势。尽管,这种变革既有可能产生更加美好的未来,也可能出现播下龙种、收获跳蚤的历史的吊诡。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近年来的反腐倡廉当中的新现象、新趋势也印证了上述判断。借助于信息技术,得益于全球化,出现了“网络反腐”,网民已然成为中国反腐败不容忽视的重要推动力量。网民通过反腐败运动,也强化了其公民权利意识,开辟了其权利实现和力量发挥的新途径。这种新现象与新趋势,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这种时代潮流当前,其实已经不能有别的选择。顺应、引导这股力量,使廉洁政府、廉洁社会建设达成目标,并进而促进法治政府、透明政府、责任政府,以及法治社会、民主社会的实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崭新课题。

其二,对于各国反腐败执法当中豁免权所导致的反腐死角予以强烈关注和深入探讨。正如巴西利亚宣言所指出的,在各国广泛存在的政治豁免权在到处破坏着廉洁。大会誓言,凡滥用权力或职位的腐败分子,不能让其轻易逃脱,免于处罚。

在我国,腐败分子并不存在政治豁免权。十报告更强调,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两者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但无庸讳言的是,在过去,零容忍的反腐败政治意志未能有效转化为相关法律法规与党纪条规对反腐败的零容忍,尤其是未能有效转化为执法执纪实践的不惧不偏;在反腐败执法执纪的实践中,以教育代替执法执纪,选择性执法、运动式执法的现象并不鲜见。尽管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在当前处于一个历史新起点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对彻底改变上述现象满怀期待,并通过艰辛的努力,联络各方力量共同努力,使变革成为现实。(作者为湖南大学廉政研究中心教授)

上一篇:全新宝来:时刻趣动幸福人生 下一篇:严氏五兄弟把持卡尔丹顿 家族管理逼走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