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的学习之旅

时间:2022-07-23 08:31:12

跨文化的学习之旅

一位中国中小企业管理者把自己在德国学习培训的体会总结为“跨文化”,可说是非常精辟。跨文化交流能开阔企业家的视野,为发展打下基础;跨文化交流使企业经营者亲身体验国际市场环境,有助于更稳健地“走出去”;跨文化交流也使成长中的中小企业了解国外企业的管理经营模式,为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根据中德两国政府间的《关于中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合作备忘录》,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德国经济技术部合作,设立了“中德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项目”(简称MP项目)。第二期中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于2009年7月3日到8月1日在德国举办。为帮助中国中小企业切实了解德国工商业,促进中小企业管理和国际接轨,培训项目在培训对象、课程设置、培训方法、行业考察等方面,都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让我们倾听一些学员的心声,了解他们精彩的跨文化学习之旅,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收获。

陈跃(宁波同和机电有限公司)

本次赴德培训团的成员筛选非常出色,代表性强。我们19位团员来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每个地区的企业运作、成功模式、管理理念都有强烈的地区特色,在培训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吸收了很多宝贵的管理经验和思路,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不同地区企业文化在各位老总身上的体现,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自己公司的管理。大家在培训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面貌也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团员们遵守外事纪律,努力学习,积极和德国企业沟通,我们在整个行程中充分展示了中国中小企业的素质与风采,使我感到很自豪!

培训项目的设计和安排非常出色,考虑非常周到,在德国一个月的时间,从日常生活的安排到工作学习,都让我们无后顾之忧。我们学习了中德之间的文化差异、企业管理上的差异。无论公司规模的大小,在德国企业中时刻能体会到管理的严谨和现代化。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那种清楚认识公司实力、明确把握公司定位的能力。除此之外,德国人的务实和对国家的自豪感也让人欣赏。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德国和德国的企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在30天的接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德国人对待事物的严谨态度和高效。高素质的企业员工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也让我感触良多。在很多地方我也看到了中国企业的身影,这让我备受鼓舞。总之,这次的赴德培训让我获益匪浅,感觉不虚此行,给我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方卫中(杭州易泰达科技有限公司)

我有幸参加了中德合作年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项目的第二期学习班,感受颇多,集中在两个方面:

1 进一步加深了对德国的了解

(1)德国人对“德国制造”的自豪感和尊重。我在多种场合都体会到了德国民族对德国制造意味着高质量、高品质的这个内涵的自豪感。他们通过自己的经营活动尊敬和维护这种内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对自己的未来工作以及如何与德国企业合作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2)汽车工业在德国的地位相当重要,如果说美国是个车轮子上的国家更多的是指其对汽车代步的依赖,而汽车工业对德国则更像是工业命脉。

(3)德国人对于计划和时间的尊敬。这一点在整个培训过程中都深刻体会到了,对我们提升未来与德国企业合作的能力大有帮助。

2 学习了相关管理知识和技能

由优秀培训讲师主讲的多个培训课程涵盖范围广,包括如何做商业计划书,如何和德国企业做生意,如何做PPT以及企业介绍,如何组建创新结构进行创新管理,如何进行项目管理等各个方面,许多内容对未来工作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我还参加了人力资源研究小组,和刘顺芳、陈跃、王梅等同学一起,利用所学知识并进行相关调研,完成了《中国中小企业如何创建开放性文化》的英文论文。

更重要的是认识了许多国内外的新朋友,这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顾洪宇(浙江华港染织有限公司)

自己在企业管理、企业规划发展、企业国际化等各方面有了提高和新的思路,同时也认识了同团中来自各个行业、富有朝气、有经验、有实力的企业家朋友。我们学习了团队管理、德国各州经济政治情况、在德国投资与商贸、如何作好企业PPT演示、商业计划书等许多课程,实用全面,思路非常新颖,授课也很生动。

在德国的企业考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Dm的物流中心、METRO超市、德雷斯顿的汽车配件工厂,先进的管理方式,现代化的机械设备,高效的工作效率,实用的会务交流方式,对于我来说收获颇多。我还参观了位于德雷斯顿的污水处理工厂,我来自印染企业,属于污染大户,德雷斯顿的污水处理虽然不是最先进的,但非常有效率,建筑设备合理,我们工厂也准备今后做一套简单的污水前处理设备。

个人拜访是我最有收获的课程。去德国前我事先联系了德国朋友,和他们一起去拜访了一个典型的德国家族企业TREGEMA公司。这是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德国成衣企业,主要产品是针织类服装,与国内服装企业不同的是,这个公司控制了从面料生产到印染到成衣制造和销售的全部渠道。坚持德国制造和产业链整合是这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我们的服装工厂目前绝大部分只做贴牌加工,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TICEGEMA公司的商业模式是我们公司今后发展的方向。

德国之行收获颇多,我将把所学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郭伟(台州市黄岩申吉磨具工业有限公司)

我的感受和体会可以概之为“跨文化”。

跨文化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德国国情和德国人的特点,为中德年轻一代的友谊和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有机会看到德国人的严谨和求实,德国工人的奉献,大部分德国人的友善和良好的英语交流能力,以及他们对中国的神秘向往和惊奇关注。有理由相信双方的交往和友谊将大大加深,而我参加的这种培训正是推动双方相互了解和连接的桥梁。

跨文化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德国的商业习惯和管理理念,对提高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走向德国及欧洲市场都非常有益。德国的中小企业始终围绕核心产品,不断研发和改善,做专做精,持之以恒,并通过专利来保护,内塑管理,外塑品牌,最后成长为行业顶级产品,变成德国知名,世界闻名,产品畅销全球的同时,获得超值利润,企业繁荣,百年不倒。此种成功模式很值得学习与借鉴。

跨文化的学习,了解了德国部分私营企业的管理经营模式,为摆脱家族式的占位管理,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和思路。

跨文化的学习,提高了英语工作能力和在国外的生活能力,增强了信心,并与全班同学加深了友谊!

洪子昂(广东中山品上照明有限公司)

这个课程,但中国确实存在这方面的非常大的潜在需求。

最后一点,我认为我们出去一定要有我们中国人的气节。我们在出发之前,接受了很多关于中德文化差异的培训,包括礼仪方面的培训。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能了解到这些方

面的差异,并不是要放弃我们固有的文化而去盲从他人的价值观。我们这些中国中小企业的代表出去,是代表我们中国企业的形象的,甚至是代表中国人的形象的。遵从国际礼仪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性。

我认为最有用的是了解到中国和德国两国文化差异,尤其是商务文化方面的差异,这对于我们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视野非常有帮助。在德国学习生活的一个月我有几点特别感触:

佩服德国人的做事态度,绝对值得我们学习!德国人的严谨、认真、执着、守时、守秩序等职业习惯,简朴的生活习惯,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尤其是我们中小企业管理者。

德国社会的管理规范、成熟。德国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整体社会的管理规范和成熟。羡慕归羡慕,‘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重视科技、重视创造,走科技兴国之路。德国能迅速崛起,除了既有的基础以外,更重要的是重视科技,重视创新,重视新技术。科技兴国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对于我们中国的中小企业来讲,莫不如此!

我为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自豪和荣幸,为生长在这个年代而感到幸运。今天的中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于我们企业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中国的发展给了我们太多的机会。发自内心地讲,真的是很幸运。

拜访德国客户的过程中我也在跟进具体业务。尤其是最近一直在联系德国的一家教育机构,希望能把他们的灯光设计课程引进到中国。国内还没有哪一所大学和学院开设

刘琳(江苏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短短一个月的学习培训使我有机会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民族文化和社会形态。各民族的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德国民族精神中的勤奋创新和自律精神,我认为是促进德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德国的环保节能意识深入人心,延伸到各个行业。从普通家庭的帆布购物袋到垃圾分类收集,从工业材料的再利用和风能发电的广泛运用,从易水河边的污水处理厂到政府对家庭用太阳能设备的支持,环保在德国不仅仅是先进的科学发明或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而是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虽然中国一度被称为是“自行车的国度”,但是如此巨大的市场正在让位于电动车、摩托车和汽车,众多自行车厂家纷纷倒下。而在大洋彼岸,我们看到了设计新颖的新一代折叠自行车,拥有量随环保观念而回升。这种反差折射出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消费观念,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我们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和意识还不够强。

我从事日用陶瓷业。硬瓷这个瓷种的诞生是德国人民不断尝试和实验的结果,麦森瓷器更是以精湛的技术、丰富的色彩和鲜明的文化特点跻身奢侈名品之列。中国景德镇瓷器虽然远在西方发明瓷器之前就远销四海,但如今竟还没有一个世界上叫得响的品牌,令人痛惜。

宛平林(温州迈利达轻工制有限公司)

短短的一个月学习培训,我感悟最深有以下几点:

在离开中国之前,主办方给我们一个非常详细的行程安排,具体到几点几分。当时想怎么可能会按照这个行程表执行呢,咱们的经验告诉我绝无可能。然而一个月行程完成,一切一切都是按照数月前制定的计划执行的。印象:非常震惊!

在我们行走的德国城市里,人们在生活、娱乐、商务等企业活动中都按照约定的规则执行一切事务,社会各领域相对公平公正。印象:规范公平。

参观德国的工厂,没有超出想象以外的东西。欧洲从工业革命到如今的发达的工业体系经历了百年历史,因此德国工人的客观情况是:熟练,规矩,在工厂工作年限长。这在中国是非常罕见的,尤其在我们温州更是不可能。印象:工人熟练。

文化差异。欧洲的德国、亚洲的中国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都继承了历史文化发展中的精华。我认为在文化上不能说谁好谁不好。但是我们整体的国民教育程度比较低,教育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印象:成熟的教育体系。

王梅(天津鼎成机械贸易有限公司贸易部)

虽然做了很多年的外贸工作,但是我接触的都是亚洲国家,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能有机会去了解、开拓德国市场,为我们公司的发展又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培训课程设置很有层次,从跨文化交流到团队管理,到中德经济关系,再到如何与德国人做生意等等,授课采取互动形式,学员充分参与到案例分析中,层层递进,很快就掌握了同德国企业洽谈的基本技巧,这些知识很快便在接下来的客户拜访中得以实践。

尽管培训学习很短暂,这段经历和同学之间的友谊令人难忘,培训仅仅是开始,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更好地工作。愿我们这个项目越办越好,让更多的中德中小企业受益。

王铭(张家港市宏康纸业有限公司)

这是我第一次踏出国门,有过这么好的一次经历,出国似乎不再是那么复杂。能结识这么多全国各地的精英同学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同学的交流中我也更清晰地看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在获得人生坐标的同时,对工厂的事业也有推波助澜的效用。我们的产品是专供西方社会的一次性中低档消费品,跟紧市场尤为重要,这次一去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真的是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我德国之行的最终目的是寻找产品和伙伴,其次是感受德国。

勤俭节约的国民素质。只要看看德国人在工厂工作中的认真劲和在职业培训中的学习态度,你就会体会到这是一个勤劳的民族,老年人如此,中年人如此,青年人更如此。德国也是一个节约型社会,虽然德国是汽车制造王国,但德国人的家庭用车仍以经济型轿车为主,德国人富有但不奢华,很节俭。

注重环保。德国的公共交通很发达,尤其使用有轨电车,既没有尾气污染又载客量大,很多德国人都乘坐公交车上下班。在郊外会看到很多大型风力发电机在不停旋转,既得到电能,又不污染环境。

职业教育体现以人为本。德国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动手能力,有相当深厚的历史传统。现代德国职业教育注重手工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全方位高素质的人为出发点。行业协会支持职业学校的建设并参与其中,为学生工作技能的锻炼提供了实践场所,在职业教学中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之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萧宇恒(广东中山市立创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德国效率。对自己冲击最大的是高效。这种高效建立于事前有充足的准备,全面的考虑,以及可控的计划上。无论是我们在当地参观的企业,还是进行商业拜访,或是培训课堂上的组织安排,乘坐公共交通等等,无不体现了德国企业的组织能力和计划性。

企业发展观。对德国企业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德国企业比起我们国内企业有较长的发展历史,特别专注于企业优势领域的发展和如何在优势领域中做得更强,中小企业更是如此,而不是过分追求发展规模。

中国企业发展信心。作为中国企业的一分子,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也有了更大的信心。首先是国家的开放让我们能有机会去创一番事业,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能发挥自己所长的地方更多;其次,我们中国企业发展的历程远比发达国家的短,有不足和不完善的地方,我们国家还有

很大的市场容量没有被发掘出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让我们去尝试。在德国的学习让我发现了自己企业发展中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人员培训、项目管理、企业文化等等。从别人身上的长处找自己企业的短处,对今后的发展会有非常大的裨益。真实地感受到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程度和自身企业的差距,也给了自己追赶的目标和动力。企业在发展初级阶段如何做到细分行业,专注发展是最为关键的。

徐春涛(徐州一统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德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非常大,用培训老师的话描述,是“小政府,大企业”。德国经济是以小企业为主体的经济体。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值、提供的就业机会都占全德国的80%以上,技术创新80%以上是中小企业发明的。德国大企业只有很少的几家。这得益于德国的企业制度安排。在德国成立公司时可供人们选择的公司法律形式非常多,如无限责任贸易公司、两合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这样的制度安排给德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借鉴德国的企业制度,扩大人们的投资选择形式,有助于我们扩大创业、就业,解决三农大问题。如果我们有多种供人们选择的公司法律形式,低门槛的准入条件,十个农民创业有一个成功了,其他九个人的就业问题就解决了。

徐明玉(天津市华林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对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和民用企业,理应补上“科学化管理”这一课,踏踏实实做好基础。企业如此,社会也如此,同时将中国文化精髓、基础道德教育深入下去。

德国人口8000万,能做到国民生产总值居全世界第三,与德国完善的教育体系是分不开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重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德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远远大于普通高校,强调的是实用和实践、高技能,我个人认为我国过分培养太多大学生,好像出来都是做“大事”的,社会企业基础工作没人做。很多企业反映高级技工有断档危险,可大学生都想从事脑力劳动,技工没人做。结果,多数大学生毕业后几乎什么也不会做,如此发展下去是很大的资源浪费。

杨建军(常州市伟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通过参观考察柏林、德累斯顿、莱比锡等市的开发区,以及政府投入的企业孵化基地,了解到德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方法主要有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援助(包括担保、贴息、低息、保险、风险投入等)及鼓励直接融资和开辟直接融资渠道等。我国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先后出台了若干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效果十分明显。但目前中小企业的地位与国企、外企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还应根据具体国情,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赵旦(常州五月纺织品有限公司)

我在斯图加特附近的凯驰集团(Kacher)听到了此行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高品质能让人记住你,而低价格却不能。”凯驰是国际领先的清洁机械生产商,在宁波也设厂。该公司聘请一些退休的老雇员作为公关人员,向外界介绍自己的理念和产品。联想到国内的企业竞争现状,振聋发聩之余百感交集。德国企业对于品质的要求,的确有一种近于痴迷的执着,这一点可以从他们种类繁多的检测设备上看出来。继而再进一步考虑,一方面承认这一论断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觉得有可以扬弃的部分。德国企业对质量风险的控制相当到位,出现状况时多能有一套应急方案对付,但为此付出的成本可想而知。

我们访问了一家印度人收购的德国汽车配件工厂,其经营状况颇为不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有可能实现较好的衔接、融合,创造出良好的效益。我们了解到,德国工人类似于日本工人,多来自本乡本土,忠诚度、归属度较高,跳槽率、离职率极低,而从上学起就由企业定向培养之后服务该企业数十年或者一家几代服务于一家公司的情况倒是有不少。这也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说明,技术工人和干部的培养使用上,精者愈精,强者更强,这是良性循环。

上一篇:中德中小企业培训合作项目完成年度目标 下一篇:引“行”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