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及局限性

时间:2022-07-23 08:11:20

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及局限性

【摘 要】阐述儿童文学的功能属性,以爱丽丝这个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形象展开论述,分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对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局限性,提出突破局限性的建议。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 价值 局

限性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110-02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牛津大学的教授查尔斯·勒特威奇·道奇森(笔名为刘易斯·卡罗尔)于1862年创作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小女孩掉进兔子洞后在一个神奇王国之旅。它开启了19世纪下半叶英国儿童文学的黄金时代。本文以爱丽丝这个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形象展开论述,分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对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局限性,提出突破局限性的建议。

一、儿童与儿童文学

有了人类,就有了儿童。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曾有两千多年没有把儿童当成区别于成人的、有独特心理特点、有精神个性的独立人格的社会个体看待。直到1658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了《世界图解》,人们才第一次表现出一种崭新的认识;儿童并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为他们创造的读物应遵循一些区别成人读物的特殊规律。夸美纽斯这部教科书的出现连同这一个崭新的观点,标志着人类对儿童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性的转折——儿童开始被当做一个独立人生阶段来认识。于是,以文学为内容、儿童为读者对象的特殊产品——儿童读物出现了,儿童文学伴随着儿童被发现、被重视拉开了帷幕。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中一个独特的领域,与其他文学最大的差别在于其基本受众者是儿童,是关注和表现儿童成长、有助于儿童成长的文学。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之初,郭沫若就在《儿童文学之管见》提出:“文学于人性之熏陶,本有宏伟的效力,而儿童文学尤能于不识不知之间,引导儿童向上,启发其良知良能……是故儿童文学的提倡对于我国社会和国民,最是起死回春的特效药。”这段话充分肯定了儿童文学的价值。从中可以将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归纳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增加知识、扩大视野,培养儿童与自然的亲和力,促进儿童的想象力和感受力的发展。二是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健全儿童人格。三是积累“入世之资”,培养交际能力。实践证明,伴随着儿童文学长大,受儿童文学作品滋养的儿童,其语言思维、交际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明显高于没有受过儿童文学作品熏陶的儿童。

二、儿童文学的价值

价值取向是指某个人或者团体在思考或行动的过程中,不自觉遵从一组价值标准情况下所表现出的行为倾向。17世纪英国约翰·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中指出的那样,儿童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儿童教育在人的一生中的作用及其重要。

儿童文学作品首先是儿童的,然后是文学的。因此,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要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本性,尊重儿童的生活,而儿童也只有在生活中生存才能建构自己、超越自己,并获得新生或再生。这正是对儿童发展价值的体现,发展儿童,再生儿童,也是儿童文学作品价值的体现。儿童文学作品创作的价值取向要遵循儿童的价值取向需要。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爱丽丝是神化了的儿童,她既具备强势人物呼风唤雨的特点,又有弱势人物幼稚可笑的特点,她的无所不能常常遭遇其幼稚和率性,甚至是自以为是,这种放大了的冲突构成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制造出滑稽、夸张的故事效果,这些无疑符合儿童的价值取向需要。

(一)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再者,想象力培养是智力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世界儿童文学黄金时代的幻想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居首。卡洛尔虚构了一个充满奇异的世界,那个世界里有揣着怀表的兔子,吐着烟圈的毛毛虫,会跳舞的龙虾,会说话的动物和玩具,扑克王国,等等。爱丽丝的奇异旅程给想象插上了翅膀,把现实中的不可能化为真实,极大地激发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审美能力的培养。联合国提出这样的原则:人类应当将最宝贵的赋予儿童。而赋予儿童“最宝贵的”当然首先是美。“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儿童”。文学都应该是美的,没有美就没有文学。它应以美的光辉光照人类,以美的形态感化人心。儿童文学除了具备一般文学的美学特征外,还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作过这样的描绘:“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霹月一样的澄明,然而决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决不像一片玻璃。”这样的描述,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儿童文学所独有的美学魅力。

(三)自然美的欣赏。隧道一样的兔子洞,稀奇古怪的动物,美丽的花园,盛开的白玫瑰,王后的槌球场……爱丽丝的旅程,是自然空间转换的美妙之旅。她见到的美丽花园,有鲜艳的花圃和清凉的喷泉,大自然的美呼唤她,她愈加讨厌黑乎乎的大厅。于是,她竭尽所能地进入那座美丽的花园。当然,儿童读者这是也会感受到爱丽丝那颗对自然美向往的赤子之心。爱丽丝进入花园后,发现花园的门口附近有一株很大的玫瑰,上面长满了白色的玫瑰花,可让她觉得奇怪的是有三个花匠正忙着把白花染红。对爱丽丝而言,白色的玫瑰花开得繁茂,美丽无比,似乎没有必要将它染红。这里体现了爱丽丝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在她的世界里,自然美超越了一切人工的无理改造。儿童读者通过爱丽丝的眼睛和行为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向往大自然的怀抱。尤其是在文章的最后,儿童读者更能真切体会自然之美:草儿只是在微风中“沙沙”作响,池塘中的芦苇摇曳着,击起水面的阵阵涟漪——茶杯的“乒乓”声变成了羊铃的“叮当”声,王后的大嗓门变成了牧童的吆喝声——猪崽儿的喷嚏声、狮鹰的尖叫声,还有所有古怪有趣的声音都会变成繁忙的农场上的嘈杂的喧闹声——而远处黄牛的“哞哞”的低叫也会代替甲鱼沉重的啼哭声。

一切回到现实,回归自然,大自然赋予爱丽丝奇境,更教她认识自然之美。而儿童读者借由爱丽丝的奇幻旅程,也会加深对大自然的理解,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

(四)榜样教育。榜样是人的行为实践活动及活动结果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借鉴、鼓励、启迪、警示作用的、人们借以模仿的对象。榜样既可以是人本身,也可以是某种方式方法,还可以是人所具有的品质、精神、作风。好的榜样是好的思想品德的具体体现,富有感染性、激励性、可学性、直观性,其生动鲜明的形象,使人们易于理解,易于效仿,从中受到感染和激励,因而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榜样教育是儿童教育主要途径,而榜样的选择是儿童榜样教育的关键。爱丽丝作为儿童心目中的小英雄,她勇敢,聪明,有平等观念,意志力坚强,富于同情心,其榜样教育的价值极高。

三、儿童文学的局限性及其突破

(一)儿童文学的局限性。儿童文学萌芽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是个比较年轻的文学门类。儿童文学从“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到“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它的发生、发展、成熟的历程坎坷不平,但这一历程让人深切感到文学作品透露出的对儿童、对未来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儿童文学对儿童的价值仍然存在极大的局限性。这里有诸多的原因,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文学作品的成人化。作家生活感觉表现的儿童文学创作,难以获得“儿童本位”的感性体验,不可避免地缺失“儿童本位”的表现,而过多地渲染属于成人世界的思想和心境,造成创作存在把儿童成人化、复杂化的倾向。

2.儿童文学作品的政治化。儿童文学应该是带给儿童快乐,在快乐中成长的文学。而现今大多的儿童文学作品都不约而同地采取说教、训诫的方式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思想品质教育,作品俨然成为道德教科书。

3.读者主体选择的间接性。儿童文学作品于市场而言,选择购买的主体是成人。儿童读者群的被动性导致儿童作品创作者无奈以市场的反馈创作。市场的需要并不等于儿童读者真正的需要,成人的选择剥夺了儿童选择接受怎样的教育熏陶的权利。长此以往,市场的选择将代替儿童的选择。

儿童文学发展到现今,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瓶颈,单一性、重复性,缺少像《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样娱乐性足、可读性强、价值高的儿童文学作品。如何突破儿童文学价值的局限性是当前儿童文学发展的关键课题。

(二)突破局限性的建议。针对儿童文学作品价值存在的局限性,可从实际出发,突破局限性。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儿童文学作家要加深对儿童生命的体验、理解和认识程度,走入儿童的生命世界,将自己的生命与儿童的生命融为一体,像尼·诺索夫那样成为儿童的“自己人”,那么,他就会从儿童手中得到那把登堂入室的钥匙,从而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而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编写的、适合他们阅读的文学作品。适当的政治化教育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出现是合理的,但不能一味的迎合政治的需要。要尊重儿童,给儿童真正需要的。儿童先天具有的“有吸收力的心理”,能使儿童在正常的条件下,自动对环境产生一种自发的和主动的学习,这种学习的发生不需要细心的指导、奖励或惩罚,因为它的动机来自于儿童的内部需要。所以,父母为儿童选择的儿童文学作品,等于强迫其自发学习。因此,父母应该将选择权还给孩子,让他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儿童读物,从中汲取文学作品中内含教育的精华。孩子拥有选择权,市场的倾向势必会倾斜向适合儿童发展的方向,儿童文学创作者就更能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写出好的作品。如此良性循环,相信不久的将来又会出现比《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还成功的儿童教育作品。

总之,儿童文学的历史是短暂的,但它对儿童、对未来的关注和重视是长远的。爱丽丝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段神奇瑰丽的旅程,她告诉我们原来接受教育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她在旅程中肯定自我,收获友谊,渐渐成长。她得到亿万儿童的认同,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与其说她的旅程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不如说是生动教育儿童读者学习的过程。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只会被赋予更多新的意义。

【参考文献】

[1]Bakewell. Lewis Carroll: A Biography[M].Norton: Vintage Books, 1996

[2]Brown, Carol Lynch. ed. Essential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M].Boston: Allyn and Bacon,1993

[3]Hunt, Peter. ed. Children's Literature: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ism[M].London: Routledge,1990

[4]Lewis, Carroll.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M].America: Bear Run Publishing,Inc., 1982

[5]Liu, Guoyun. Return to childhood in fantasy on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D].Jinan: Shandong University Master's Thesis, 2007

[6]夸美纽斯.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8]路易斯·卡洛尔.爱丽丝漫游奇境记[M].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7

[9]王志玲.论榜样教育[J].河南社会科学,2009(5)

【作者简介】杨金凤(1973- ),女,广西贺州人,贺州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2011年广西西部项目TEFL加拿大访问学者,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英美文学。

(责编 黎 原)

上一篇:CDIO改革环境下师资培养问题研究 下一篇:以人为本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