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屡遭反倾销的原因分析

时间:2022-07-23 08:04:16

中国屡遭反倾销的原因分析

摘要:近十年来,中国企业遭受国外反倾销的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仅使中国出口企业收入遭受重大的损失,还损害了中国产品的名声。在对反倾销的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中国企业遭遇反倾销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反倾销;原因;对策;中国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151-02

一、目前中国遭遇反倾销的现状

(一)遭受反倾销的次数急剧增加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平均每6~7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案件中,就有一起针对中国产品,中国已成为被外国提起反倾销指控最多的国家。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受到19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101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涉案金额近116.8亿美元,其中反倾销调查45起。据统计,世界近年诸多反倾销案中,中国占近15%~20%,居全球首位,成为世界反倾销最大的受害国[1]。

(二)被倾诉的产品范围不断扩大

本世纪之前,涉案的产品多为服装、鞋类、罐头、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21世纪后,各国对华反倾销产品扩大到了机械、家电、工艺品、钢铁等高端行业。涉案品种达4 000多种,尤其是美国的特别301条款和超级301条款相继把保护的范围由一般产品扩展到劳务、投资和知识产权等方面[2]。

(三)对中国实施反倾销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

迄今为止,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国际上绝大多数反倾销案是由美国、欧盟和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发起的。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秘鲁、南非等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呈增长趋势。据WTO秘书处的统计,目前发达国家的反倾销立案占世界各国反倾销立案比重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占97%下降到了60%左右,而发展中国家的反倾销立案比例由原来的不到3%快速上升到40%左右。

(四)反倾销税的增收幅度加大

过去国际上对中国产品征收的反倾销税率大约在10%~30%左右,近几年来随着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件的增加,如今反倾销税率高达100%以上。一般而言,进口国只要征收50%~100%的反倾销税率,就足以将产品逐出该国市场。如果高的反倾销税率意味着把中国企业硬生生的赶出外国市场,不仅造成中国产品竞争力锐减,而且还有可能永久的排斥在这些国家的市场之外。

二、反倾销对中国的影响

(一)短期内阻碍产品出口,减少外汇收入

与世界经济不景气相比,中国经济却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外贸出口高速增长,中国凭借着廉价的劳动力和价格,赢得了世界市场的一块大蛋糕,这些都为进口国当地企业造成了挤压,致使进口国厂商利润下滑,市场占有率下降,工厂倒闭等,这些情况都迫使进口国对华采取反倾销立案调查。

(二)长期内影响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随着中国利用外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一些新的产业领域也将逐步向外资开放。但由于受到企业规模、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短期内中国的出口产业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而这些产业恰恰是遭受反倾销指控的重点产业。

(三)助长反倾销诉讼,形成恶性循环

当中国的某一产品遭遇反倾销诉讼时,即使我们在反倾销诉讼中取得胜利,但是一些不可忽视的隐性威胁仍然存在,其产品仍然会在进口国中产生负面的影响,也许还会被扣上一顶“反倾销”帽子,只要被某些国家再次提出反倾销,其他地区与国家的同行业也会提高警惕,积极效仿,这将对被实施反倾销的行业以及相关的国内产业带来毁灭性打击,进入恶性循环。

三、屡遭反倾销调查的原因分析

(一)世界经济形势低迷

自“9・11”以来,美联储一直实行低利率政策,导致不动产价格上升,继而形成房地产市场泡沫,引发了所谓的次级贷款。2008年9月14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同一天美国第三大投行美林证券被收购,标志着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开始,引起了全球金融危机。

(二)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外贸出口实力的加大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对外贸易顺差连创新高,经过三十年经济的发展,截至2007年底,GDP已达249 530亿元,比2006年增长11.9%,突破3.6万亿美元,居世界第四。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1 738亿美元,增长23.5%,居世界第三[3]。

(三)出口秩序混乱,出口相对集中

中国的出口市场集中于欧、美、日三大市场,中国从东南亚或者拉美等国家进口原材料,经过加工后,出口到这三大市场,形成三角贸易的独特现象,低廉的成本造成贸易发展不平衡,因而导致遭到反倾销的命运。

(四)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歧视性待遇

据CEPR(欧洲经济政策调查中心)调查显示,自2008年11月各国采取的保护性经济措施近280项,其中121项是那些自称要积极取消经济壁垒的G20国家采用的。报告称,中国成为最易受到歧视性待遇的国家:在55个国家中遭受到100项歧视性待遇[4]。

(五)贸易保护者滥用WTO关于倾销的协议

“WTO反倾销守则”(全称为“执行GATT1994第6条的协议”)的核心内容有两点:第一,缔约各方承认,用倾销的方式把一国产品以低于该产品正常价值销入另一国领域,对一缔约方境内已有行业造成损害或损害威胁者,应予谴责;第二,为抵消或制止倾销,一缔约方得对倾销产品征收不超过倾销差额的反倾销税。WTO反倾销守则是世贸组织制定的用以规范各成员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套规则,它在很大程度上在国际范围统一反倾销的法律法规,但也为各国国内法规留下了不少余地。

(六)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消极态度

对国外反倾销消极应对,是导致大规模发生倾销调查的诱因。第一,由于中国大部分企业刚刚进入国际市场,对世贸条例还不够熟悉,存在不敢打官司的心理。第二,面对高额的律师费用和旷日持久的官司时,许多企业往往消耗不起,进而选择退而求其次。对企业来说,打这样的一个官司,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第三,大部分企业存在搭“顺风车”的心理。这些企业目光短浅,不以自身的利益出发,希望别的企业打官司,等别人应诉成功后再卷土重来。第四,政府没有提供积极的帮助,企业在面对反倾销诉讼时,往往面对的是一个国家,一个庞大的机器,而企业只是一叶扁舟。这时如果政府为企业提供强力的后盾,就更增加企业的信心,然而现实往往事与愿违。

四、中国应对反倾销的对策

(一)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对出口的管理

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营销观念,加快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尤为重要。改变传统的“以廉取胜”的观点,提高企业产品的创新能力,提高生产效率,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二)积极争取“市场经济地位”

尽管中国已加入WTO,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认定中国在2016年以前依旧是“非市场经济”国家,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应对国外反倾销的指控,更严重的是,它阻碍了中国企业更深入地参与国际贸易和经济中去。因此,一方面中国应当积极游说,利用国内外的媒体,加强宣传,改变一些国家对中国的看法,通过政府间的合作,早日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另一方面中国应尽快改革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弥补体制中的缺陷,消除外国对中国的偏见,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只有中国政府、企业同时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才有望解决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三)企业要积极面对,摆脱不利局面

企业是反倾销诉讼的主体,当企业遇到反倾销诉讼时,企业的态度决定了胜诉与否。企业遭到反倾销应诉时越快越好、企业越多越好、证据越细越好。反应快是应诉反倾销的基础,面对反倾销要做到不惹事不怕事,积极应诉,勇于面对。国外反倾销法一般都规定如果涉诉企业不积极应诉或不应诉,负责案件审理的部门可依据“可获得的最佳信息”直接作出“缺席裁决”。

(四)政府要完善反倾销预警机制

在对外贸易中,由于国内没有良好的预警机制,在受到反倾销调查时,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所以要求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反倾销预警机制,对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供求状况以及中国出口产品的国内市场情况等重要参数变化的监测、整理和分析,定期或不定期预警信息,这一制度可以为企业出口提供参考,了解到商品的价格范围,避免企业低价倾销,保证出口通畅。

(五)充分发挥进出口商会和行业协会的中介协调服务职能

企业在反倾销的应诉中,单凭自己本身的力量是很难获得胜利的,必须求助于进出口商会和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对本行业的国际惯例、相关法律、生产成本、产品标准等比较熟悉,能尽快有效的组织应诉。作为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协商与监督的作用,协调价格、协调市场、协调客户,加强出口自律,规范出口秩序,严格制止出口企业相互倾轧,低价倾销或与进口商相互勾结低价报关的行为,从源头上遏制反倾销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王万红.各国反倾销立案程序[J].中国进口与出口管理研讨会,2002-10-15.

[2]付未华.中国应对国外频繁对华反倾销的策略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4).

[3]黄鹭凌,黄平.中国经济形势与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8).

[4]何智美.中国成为最受歧视性的国家[J].当代经济,2007,(3).[责任编辑 吴迪]

上一篇:社区参与天山天池哈萨克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态度... 下一篇:安阳物流业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