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开放的课堂,找回学生的“问题”

时间:2022-07-23 02:19:44

用开放的课堂,找回学生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0118-02

孔子的教学,可以定义为“问对之学”。所谓“问对”,就是一问一答。从以下《问政》内容可见一斑: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从这几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教学特点有三:(一)学生问,教师答;(二)一个问题可以不停地问,教师不停地答;(三)不同的学生问同一个问题,教师有不同的回答。与孔子的“问对之学”相比,如今的课堂教学可以说精彩纷呈,但我们却发现学生的问题少了。

孩子小时候总是喜欢问东问西的:“小鸟为什么能飞呀?”“天为什么会下雨呀?”常常问得老师、家长张口结舌。一年级的孩子上课时小手刷刷举得高高的,下课了,也围着老师叽叽喳喳。可到了六年级,主动提问的很少很少,大多是老师问,学生答。学生的“问题”都去哪儿了?为什么学生没有“问题”了?

一、 学生没问的必要

孔子的教学,学生问,教师答;而我们的课堂正好相反,大多是教师问,学生答。或者教师引导学生问,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教师预设好的,如果偶尔有与课堂设计有出入的,也得不到很好的解答。学生学什么,学生问什么,怎么学,怎么问,教师已经设定了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里,学生学的是老师让他学的,学生问的是老师让他问的,而不是出于学生自己的思考。那么我们的学生还需要学,还需要问吗?只要人云亦云,把自己当容器就好了。有的学生甚至学会了察言观色,知道什么问题是老师需要的,提问只为投老师所好。

二、 学生的提问没有得到老师的珍视

五年级人教版教材里有许地山的《落花生》一课。学生问:“老师,为什么叫落花生?”老师答:“落花生就是花生,花生你该见过吧!”学生貌似恍然大悟地走了:“哦,落花生就是花生”。名师支玉恒老师是怎样回答的呢?“花生是先开花,花落后,花托扎入土里,最后长出果实来,就是花生,所以叫落花生。是一种地下果”。如果都像支玉恒老是这样慎重对待每个学生的问题,我们的学生也许就会百问不厌了。面对学生的问题,我们的不重视,不以为然,不经意间给了学生一种“我很无知”的感觉。学生还有问,还敢问吗?

三、 老师的“标准答案”不能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

孔子针对不同弟子的同样的问题给出的是不同的答案,这应该算是我们今天常挂在嘴边的“因材施教”。孔子的不同回答,应是针对每个弟子的不同特点。我想孔子对每个弟子的性格、文化层次,甚至经历都是了解的吧,这样才能因人而异。今天,我们也想因材施教,可我们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心情、性格、需求,又了解多少?再看前面落花生的问题:教师首先就没弄明白学生问的实质,学生要了解的是为什么叫“落花生”,而不是叫其他的名字;而老师却认为是学生不知道“花生”是什么,所以,才让老师对问题不以为然,答非所问。

还有,面对现今超级大班的境况,我们也无法像孔子一样有“不同的答案”。我们只能按照我们设计的固定答案应答学生。我们的“标准答案”是每个学生需要的吗?学生满不满意我们的答案,理解不理解我们的答案,我们完全顾及不到。全班60个学生,就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这样,学生还会有问题,还能有问题吗?

四、学生不敢问

在一段美国课堂教学的录像上,老师一直蹲下身与学生交流。反思我们的师生关系,老师大多是高高在上地站在讲台上,跟学生交流的语言也是“你要怎么样”“你不应该这样”也许我们尽可能地让自己语调更亲切,更温和,但高高在上的姿态仍在,学生对我们只能“仰望”。大多学生对老师都有“畏惧”心理,学生又怎么敢于提问?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学问,学问,勤学好问。”学生都没问题了,学生就变成了知识的容器,教育培养的就不是人才,而是机器了。把学生的“问题“找回来,必须有一个开放的课堂。怎样开放?

首先,教师要树立开放的观念。“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教师要转变观念,敢于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教什么,要看学生需要什么。

其次,开放问题。要把提问的权利、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教会学生从小敢问、善问。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朝着激发学生问的兴趣、教给学生问的方法、培养学生问的意识、开掘学生问的潜能,引导学生扩大提问的角度的方向来推进,而不是在师问生答的轨迹上滑行。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向老师质疑,向同学质疑,向书本质疑。即使质疑是错误的,我们也应该对质疑这种行为本身予以肯定。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是创新的起点,是求知的起点,是进步的起点。

第三,开放时间。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的多了,学生思考的就少;教师问的多了,学生问的就少了;教师的活动占时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就少。我们大多教学过程都由教师事先设计好,每一个细节,都要和教师预先设计一模一样。虽然从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长期这样的教学方法,只能养成学生依赖的恶习,学生的思考是被动的,又从何谈疑问?所以,课堂上,老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主动思考的时间。让他们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手去做,用嘴去说,用心去感受、体验。

第四,开放的师生关系。老师要真正的放下架子,尊重学生,与学生真心交流,蹲下身与学生讲话,师生才能关系和谐。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实现真正的开放。

用开放的课堂,找回学生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沸腾,是我们课堂改革必须的!

上一篇:管办评分离治理体系中的专业化教育评价 下一篇:别为减负忽视根与系数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