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重大事件应对方式与小学生人格特质的相关性分析

时间:2022-07-23 01:29:29

生活重大事件应对方式与小学生人格特质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生活重大事件应对方式与小学生人格特质的关系及其性别和年级特点,为小学生人格培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小学生生活重大事件调查问卷、应对方式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EPQ),对乐山市2所小学802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小学生常遇到的和影响最严重的生活重大事件是考试失败(94.7%)。小学生总体上趋向于选择“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型的应对方式,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在应对方式上存在差异,尤其是三、四年级与六年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26,P<0.05)。EPQ某些纬度对应对方式的影响明显,其中神经质和精神质与“解决问题”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205和-0.250,P值均<0.01),与“自责”和“退避” 等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226,0.461,0.335和0.405,P值均<0.01),“解决问题”与内外向显著正相关(r=0.397,P<0.01),“幻想” 与神经质显著正相关(r=0.343,P<0.01),“合理化”与EPQ各维度都没有显著性相关(P值均>0.05)。结论小学生要面对很多重大生活事件,尤其是学习方面的;成熟型应对方式具有外向型人格特点,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具有精神质和神经质的人格特点。

【关键词】 生活变动事件;适应,心理学;人格;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3-0203-03

Coping Style of Crisis Event and the Correlation with Personality Traits Among Pupils/DU Hong-mei*, WANG Hong-ye, LUO Yi. *Education Department,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Leshan(614000), Sichua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ping style and personality traits and the differences by gender and grade among pupil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upils'personality training. MethodsBy using self-developed Pupils'Crisis Event Questionnaire, self-developed Coping Styles Scale and EPQ(children's version), 815 pupils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The most frequent and serious crisis event to the pupils was failure in examination(94.7%). Generally, the pupils tended to choose mature coping styles, such as problem solving and help seeking. There were differences of coping styles among pupils in different grades,especially among the pupils in grade 3, 4 and 6(F=2.726, P

【Key words】 Life change events; Adaptation, psychological; Personality; Factor analysis, statistical; Students

生活重大事件常常给人们带来超乎寻常的压力,构成应激状态,引发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如恐慌、悲哀、易怒,甚至产生攻击行为[1]。而应对是指个体处于应激环境或遭受应激事件时,为平衡自己精神状态所做出的认知或行为上的努力。应对方式指个体在压力情境中意在减轻压力影响而采取的策略或行为[2]。研究表明,人们采取的生活重大事件应对方式与其性别、年龄、人格特质和以往经验有关[3]。陈红等[4]研究发现,高自我价值感的中学生更多使用问题解决和求助应对方式,低自我价值感的中学生更多采用幻想应对方式。

本研究对小学生遭遇生活重大事件采取的应对方式及其与小学生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乐山市2所普通小学三~六年级815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02份,其中男生388名,女生414名。受测者年龄主要在8~11岁之间,平均10.16岁。

1.2 工具

1.2.1 自编小学生生活重大事件调查问卷 该问卷针对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生活重大事件,共计23个项目。采用5级记分,评价该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强度。小学生生活重大事件的维度是根据小学生生活重大事件问卷初测的结果,对初始问卷的30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23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0.54%。剔除因素载荷较低和意义含糊的项目后,对剩余的23个项目再进行因素分析,提取出6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学习、人际关系、父母、丧失、受惩罚和健康适应,6个因素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43.73%。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92~0.758之间,表明信度较好,内容效度也是可靠的。

1.2.2 应对方式问卷 结合小学生的特点编制初始问卷(参考以前应对方式问卷的文献),请专家对其表面效度进行评估。经160名五年级小学生1个月后重测,重测信度系数r=0.782。各分问卷的信度系数在0.65~0.83之间。根据重测结果修改问卷,最后问卷包括26个条目,共6个纬度,分别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评分方法:“是”得1分,“否”得0分。

1.2.3 艾森克个性问卷(EPQ) 该问卷适用于7~15岁的儿童,其中包括4个分量表,即精神质(P)、内外向(E)、情绪稳定性或神经质(N)和测谎或掩饰性(L)。各分量表或维度的得分均呈连续的正态分布,每个人都处于该连续体的特定位置。该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和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及重测信度。

1.3 统计方法 以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担任主试,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采用SPSS 10.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小学生主要生活重大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显示,小学生发生频率最高的前10项生活重大事件分别为:考试失败或不理想(94.7%)、被别人错怪或误解(92.2%)、与同学或好朋友发生矛盾(92.2%)、作业太多(85.4%)、丢失心爱的东西或宠物(80.8%)、受批评或处分(77.6%)、父母打骂(72.0%)、被人欺负(69.8%)、意外惊吓(68.4%)、父母之间吵架或打架(64.6%)。

影响程度排在前10位的生活重大事件分别为:考试失败或不理想,被别人错怪或误解,与同学或好朋友发生矛盾,丢失心爱的东西或宠物,作业太多,受批评或处分,父母打骂,被人欺负和父母之间吵架或打架。

2.2 小学生的应对方式分析

2.2.1 不同性别小学生应对方式比较 男生和女生应对方式的选择趋向大体相同,都是以“问题解决”为主,选择最少的是“自责”和“退避”。说明小学生总体上趋向于选择成熟型的应对方式而不是自责、退避等不成熟型的应对方式。见表1。

2.2.2 不同年级小学生应对方式比较 不同年级在应对方式的6个因子上,除了“解决问题”因子外,其他各个因子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应对方式与EPQ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2.3.1 小学生应对方式与EPQ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见表3。控制性别与年龄因素,对小学生不同应对方式与EPQ各维度得分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解决问题”与EPQ其他各维度都有显著的相关(P值均<0.01),其中与“内外向”显著正相关;而“退避”、“自责”与精神质、神经质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求助”与内外向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幻想” 与神经质显著正相关(P<0.01);“合理化”与EPQ其他各维度均无显著相关(P值均>0.05)。

2.3.2 小学生应对方式的多元回归分析 将应对方式作为因变量,性别、年级、人格特质作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当人格特质进入回归方程之后,内外向对成熟型的贡献率为20.20%;而神经质、精神质和年级影响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其中神经质影响最大。年级对小学生的应对方式有一定的负向预测作用(Beta=-0.143),即年级越低,儿童采用不成熟型应对方式越多。精神质、神经质对不成熟型有正向的预测作用(Beta=0.148~0.551)。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生活重大事件主要来自学习、人际关系、父母、丧失、受惩罚和健康适应。从生活重大事件的频次来看,来自学习的生活重大事件所占比例累积最高且影响程度也最严重;但生活重大事件不只来自学习和人际关系,父母、丧失、受惩罚和健康适应等多方面的生活重大事件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小学生。这是因为社会转型期使外部世界变得日益复杂,如升学的压力和沉重的课业负担;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阶层的分化;独生子女增多,而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与人相处等,使得小学生遭遇的生活重大事件越来越多,产生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研究发现,近年来,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呈上升趋势。因此,如何帮助儿童应对生活重大事件,是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

研究结果发现,小学生总体上趋向于选择“解决问题”和“求助”等成熟型的应对方式,而不是自责、退避等不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已有研究显示,学生应对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以及个体的内在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个体因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研究中的男女儿童在家庭和学校里受到的教育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似,所以在面对生活重大事件时,他们的应对在认知和行为水平上呈现出相对一致性。但应对水平有年级的差异,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水平上,三、四年级和六年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于“问题解决”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活动,包括整个认识过程、情绪和意志活动,其中思维活动是关键性的[5]。不同年级儿童在思维水平和实践知识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应对方式相应地会呈现出年级间差异,尤其是低年级和高年级之间。同时,也可以看出,“解决问题”这种成熟型应对方式的发展,在小学六年级时已有了长足的进步。

面对生活重大事件,人们大多出现心理恐慌,但每个人反应的程度不同,采取的应对策略也不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就侧重研究个体是否存在个性倾向性,相对稳定的和习惯化了的应对方式,形成了应对方式的人格功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个体在应付困境时都有其人格所决定的特征性风格,同一个体的应对方式具有跨情境的相对稳定性。已有研究显示了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虽然,小学阶段尚难定性其人格特质,但研究表明,EPQ某些纬度对应对方式的影响是明显的。神经质和精神质与“自责”和“退避”等不成熟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解决问题”和“求助”等成熟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解决问题”、“求助”与内外向显著正相关。Kardumand发现,外倾性与情绪指向型应对,神经质与躲避应对呈显著的正相关。因为,较外向的个体更令人快乐、易于合作和值得信任,在压力期间有更广泛的社会支持网可利用,这将使得寻求社会支持成为更可能的选择。同样,因为外向个体更灵活和富于想象,他们可能更能发展新的和创造性的方式来应对压力。“求助”与内外向显著正相关,即随着内外向性水平的提高,儿童更倾向于求助,这和以往的研究有些不同。也许小学生的人格还在完善之中,内外向水平都不高;也可能儿童在评价自己的时候存在一些误差。“合理化”与艾森克问卷各维度都无显著相关性,表明“合理化”应对方式受人格的影响不大。逻辑回归分析进一步显示,采用“退避”和“自责”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则表现出一种精神症、神经症性的人格特点,其情绪和行为缺乏稳定性。“内外向”对“解决问题”和“求助”等成熟型的应对方式解释率较高。

4 参考文献

[1] 杨小玲,周天梅.论心理干预在社会突发事件中的意义和作用.湖南社会科学,2003(4):45-47.

[2] 周恒彩,赵晓静.人格与应对.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7(3):93-95.

[3] 叶一舵,申艳娥.应对及应对方式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2,25(6):755-758.

[4] 陈红,黄希庭,郭成,等.中学生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2,25 (5):520-522.

[5]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49.

(收稿日期:2007-06-21;修回日期:2007-09-04)

上一篇: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自我同一性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女性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及其相关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