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时间:2022-07-23 08:32:47

《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 《国际结算》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它具有理论枯燥、知识点细碎、实务操作性强等特点。要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教师必须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本文对《国际结算》课程的特点和社会对国际结算专业技能的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双语教学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市场和行业的需求。

关键词: 《国际结算》课程学生专业应用能力教学改革

国际结算是对国际间债权债务进行了结和清算的一种经济行为。它是指运用一定的金融工具(汇票、本票、支票等),采取一定的结汇方式(汇付、托收、信用证等),利用一定的渠道和媒介机构,进行国与国之间的货币收支行为,从而使国际间的债务得以清偿。它作为一门学科,是以国际贸易学和国际金融学的理论、原则为指导,着重研究国际间债务清偿形式和方法,以及有关信用、资金融通理论和方法一般规律的学科。

一、 《国际结算》课程的特点

(一)知识点细碎、繁杂。

《国际结算》课程涉及大量的国际惯例、法律条文,且这些条款还在不断更新,如UCP600代替UCP500。三大结算工具(汇票、本票、支票)的当事人,票据的制作、使用风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很容易混淆。而结算方式的部分流程繁多,课堂讲授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内容空洞。新型国际结算工具部分更是和国际金融等知识点紧密结合。仅靠课堂填鸭式的讲授,学生很难把如此繁杂的知识点完全掌握,往往是似懂非懂,雾里看花。

(二)实务性、操作性强。

《国际结算》课程本身的实务性特点非常突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结算工作内容高度吻合,如三种基本的国际结算方式――汇款、托收、信用证方式都仍然是目前国际结算中主要使用的结算方法,而课程中也涉及了逐渐兴起的与融资相结合的新型国际结算方式,如国际保理、包买票据、备用信用证等。《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重点与企业对结算人员的要求也是相符的,结算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熟练掌握票据、单据的缮制与审核技能,具备对结算风险的识别与预防能力,而这些恰恰是课程教学的重点。

课程的实务性内容和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目的,必然要求学生根据结算要求进行具体的国际结算实务操作。学生通过实际动手可以获得对理论知识点具体、感性的认识,并可以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和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入大量操作性教学和训练内容,如结算工具的使用,结算票据的制作,结算单据的传递,单据的审核,等等。

(三)与英语的应用紧密结合。

国际结算业务既涉及商业银行的外汇业务部门,又涉及外贸企业、运输公司、保险公司等众多相关单位和业务环节,国际结算业务中所出具、办理的各单证、票据都大量涉及英文,这就要求相关业务人员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所以,为了使学生顺利地进入实际工作环境,把握国际结算业务全部过程,而且熟练掌握具体操作环节,提高学生毕业后从事这项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讲授大量的英文专业术语,而且要使学生学会制作和审核各种英文单据。如在审证制单环节,学生不仅要掌握审证制单的要点和方法,而且由于信用证和各类单据均是英文的,还要花大量时间对信用证和单据进行阅读和翻译。

二、社会就业对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要求

很多毕业生的工作与国际结算有关,他们普遍反映虽然主修了这门课,记住了一些原理和流程,但在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还得重新学习。用人单位抱怨他们的动手能力差,不能适应工作,一个本科生还不如一个中等职业学生好用。这就对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出了要求。

《国际结算》是一门注重操作技能的课程,实际工作岗位对人才素质和业务知识构成两方面都有很高要求。这是因为:(1)在国际结算业务中,商业银行高度介入经济贸易活动,国际贸易发展的复杂化使得国际结算工作日益复杂化。因此,无论是从商业银行还是从进出口商的角度来进行国际结算,都需要将法律、贸易、运输、金融、财会方面的知识进行深入的融合,才能解决疑难问题,防范各种风险。(2)国际公约与国际惯例对国际结算业务的约束作用日益增强,因而从业人员只有对基础性的法律规则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才能融会贯通,在实际业务中具备应变能力。(3)在国际结算的实际业务中,业务文件(包括契约、函电、票据、单据等)几乎都是英文,学生要能够进行业务操作,就必须具备对这类金融法律文本读解和制作的能力。

显然,传统的平板式的教学模式己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有必要进行新的教学探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适应市场的需要,通过综合的、立体的教学活动安排,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金融、贸易专业学生的特点,教师应分别从商业银行和进出口商两个角度切入,使学生在熟悉与国际结算有关的国际法律与惯例的基础上,系统掌握国际结算业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理解为何使用和如何使用结算工具及结算方式;能够读解重要的英文文件和制作英文单据和票据;能够综合运用结算工具和结算方式完成一项结算业务,从而适应时代要求和工作岗位需要。

三、对《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在《国际结算》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改革措施。

(一)注重课程内容的比较与分析。

针对《国际结算》课程内容繁杂和相似概念、流程较多的特点,教师在讲授时应注重比较和分析,便于学生进行结算方式之间,以及结算方式下的票据与单据之间的比较与鉴别,从而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对疑难问题的分析能力。如基于同一案例让学生分别制作汇款、托收、信用证结算方式下的汇票,比较当事人的差别;让学生回答为何在汇付这种商业信用的结算方式下却使用银行汇票?为何在托收、信用方式下是由出口商作为汇票出票人签发?这种由出口商自己同时充任汇票债权人和债务人的汇票如何流通?它给收款人带来何种风险影响?通过设置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又如,通过比较托收、信用证、国际保理业务下票据与单据在内容和提交方式上的差异来帮助学生细化对结算方式特征的认识。

(二)实践教学。

1.实验模拟教学。

一是多媒体教学。《国际结算》课程中涉及大量的业务流程图、各种单证,靠单纯的讲解和板书,学生不易理解。多媒体教学可直观地演示过程、增大教学信息量。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学生更易于理解知识,也便于教师控制教学节奏,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二是建立模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组模拟情景,让学生根据设定的条件或借用现实条件,自主决定采取何种虚拟的经济行为,然后观察和分析这种行为的结果。模拟教学法可以采用两种方式:(1)借助模拟教学软件,让学生在电脑上进行演练,利用网络汇集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训练的场所。教师可印制模拟单据,让学生自己填制单据,对照合同审核信用证,对照信用证审核商业单据,在实验室里体验真实的国际结算业务,锻炼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2)教师可以从银行获取一些已完成结算业务的真实的信用证、托收申请书和票据给学生观摩,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校企合作。

由学校出面,与海关、外经贸局和有进出口权的企业联络,请其相关人员来校进行指导或让学生进入其部门进行操作。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可以进行小股对外贸易,由学生来完成结算。或者由学校担保其风险,学生免费帮助企业完成结算业务。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再到企业顶岗实习。总之,在《国际结算》课程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需要依靠外贸企业。通过企业实际操作,学生可以避免眼高手低,培养外语水平、操作应用能力、防范风险的能力,具备对所出现的国际结算新方式、新问题的解决能力。

因此,紧密依托行业和企业,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径,是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尤其是在实践教学中,除了重视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外,教师应进一步重视与相关行业或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就《国际结算》课程而言,应与银行国际业务和外贸企业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参与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进行实验指导,争取教师到企业锻炼并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组织学生到相关部门进行参观学习和顶岗实习,这样既能为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又能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解决就业提供方便。

(三)双语教学。

1.确立“专业第一、语言第二”的原则。

双语教学能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两者须兼顾,但应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

2.在《国际结算》双语教学中,研究的关键在于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遴选原则在于知识点的操作性和专业性,但总的思想是相对简单的内容主要采用英语讲授,而复杂的理论和实务部分在采用英语讲授的同时,要结合中文解释。就《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而言,在讲授国际结算概述、常用的结算工具、常用的结算方式时,英语的比重宜相对较大;而在讲授银行保函、国际保理与包买票据部分时宜适当加大中文解释的比重,这部分内容相对复杂一些。

3.采取“预习、教学、辅导”教学步骤。

在预习环节,教师先要引导学生了解本章节的内容,记住本章节的英语关键词和专业术语,这对“双语”教学非常重要。在教学环节,教师要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以点带面,逐步扩展;精讲勤练,不断完善”的原则,具体而言:(1)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初涉《国际结算》双语教学,学生接受有一定的困难,教学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通常以汉语讲授为主,英语解释为辅,之后逐渐过渡到以英语讲授为主、汉语解释为辅。(2)以点带面,逐步扩展。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汉语教学中,教师从基本的概念入手,有重点、分步骤地讲授原理,并将操作规程图示化,单证的英语翻译、制作逐渐地扩展。此部分结合多媒体教学和模拟教学效果会更好。(3)精讲勤练。《国际结算》是一门实务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精讲,即讲重点、讲难点,指导学生多做练习。为配合教学,教师可以自编教材和练习题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教师可逐步提高英语讲授的比重,逐步由中文教学过渡到英文教学,并要求学生用英文作业,课程考试时要求部分用英文答题。

教师在外语授课或双语教学的尝试中,应坚持实事求是、以受教育者为本的指导思想,不必刻意追求形式,关键是要使学生确有所获。绝不能因追求所谓外语或双语的形式而影响学生对关键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而是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使学生实现语言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双赢。

课程教学是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高校教师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积极创新,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加以实践,以培养出真正能满足国际经贸要求的相关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海.国际结算双语教学研究初探[J].当代经济,2007,(12).

[2]曾勇.《国际结算》课堂教学方法改进探讨[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3]武翠芳.模拟教学在《国际结算》课程中的应用[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4).

[4]刘卫红.关于《国际结算》课堂教学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4).

[5]梁琦.国际结算[J].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

上一篇:论“打工诗歌”的叙事化策略 下一篇:Serv-UFTP与SQL数据库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