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西行为礼仪差异

时间:2022-07-23 08:18:23

谈中西行为礼仪差异

【摘要】认清中西文化礼仪的差异,正确理解异族文化内涵。

【关键词】差异;文化;礼仪

【中图分类号】G522.48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9-0091-01

一、引言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不同文化有自己的独特的礼仪,只有认清中西文化礼仪的差异,才能在外事交流中表现得正确得体,在外语学习中正确理解领会异族文化内涵。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继承了几大古代文明,经过中世纪的黑暗,迎来文艺复兴,孕育出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因而,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二、禁忌习俗的差异

西方人不喜欢13。缘起基督教故事“最后的晚餐”中犹大出卖耶稣,有13个人。西方人也不喜欢星期五。中国人不喜欢4,因为与“死”同音,认为8、6吉利,偏向于双数,追求成双成对。 中国人尊老,而西方人忌老。 中国人喜黄色,有图腾为“龙”,视为龙的传人。而西方则认为龙是蛇,基督教中蛇就是撒旦、是魔鬼,黄色暗含断交之意。

国人在馈赠送礼时不可“过时送礼,事后补礼”。 中国人送礼时习惯说“礼不好,请笑纳”。对年长者不能送“钟”,送礼不送乌龟,因乌龟有“王八”之称。外国人在送礼时不求贵重,意到便可,送礼收礼时少有谦卑之词,但礼品包装要求精美。在与人交谈时,西方人忌谈论个人私事、年龄、婚姻、收入等。

三、语言行为礼貌的差异

在朋友见面时,中国人爱说:“吃饭了没有?”“您去了什么地方来着?” 对英美国家的人来说,这多少触犯了他们的隐私权,他们会感到不高兴。同样,汉语中的“到哪儿去啦?”很多西方人士听后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可能是:你管得着吗!难道我就没有一点自由吗?他们没有弄清楚在中国“你去哪?”是问候语。实际上,问话人并不想知道答话人去哪,只是为了礼貌而已。而在这种场合下,西方人则说Hello、或Hi。分手时,他们还要说句It’s nice meeting you或Good-bye。之类的话。中国人分手时,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慢走”、“走好”之类的话。

在汉语里很礼貌的称呼在英语文化里却可能是很不礼貌的。例如:“小+姓”(如“小李”),在汉语里是个亲切的称呼语。但若用此称呼美国人,却是极不礼貌的。反过来美国人喜欢用名字称呼对方,以示亲切。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儿子甚至对其父亲直呼其名。但在中国,直呼其名在很多场合则显得不够尊重,孩子直呼其父母之名更是忌讳。中国人称呼别人时,有时在此人所担任的职务前加上他的姓,如“张经理”、“王校长”、“刘老师”、“赵阿姨”,变成英语就成了Manger Zhang 、Principal Wang 、Teacher Liu 、Aunty Zhao 等。这样的称呼都是属于懂英美文化的“仿制品”。其实在绝大多数场合下,英美人称呼男的为Mr(先生)女的Mrs(夫人、太太)或Miss(小姐)就足够了。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用于称呼。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Doctor,有权主持法庭审判的人可称Judge等。

在听到别人赞扬时,中国人往往是否定对方的赞美词,贬低自己一番,表现得很谦虚,而西方人则一般没有贬已尊人现象。他们听到赞扬后往往表示高兴并如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中国人请客时,无论菜多么丰富,总是谦逊几句“今天没什么好菜,随便做几样”。本是客套话,可西方人听了认为,你不做好菜招待我,可见没有诚心,同时也说明你不尊重我。同样中国学生听到外国人说:“你的英语说得很好!”之后,往往回答“不,不,我的英语说得不好”以示谦虚,孰不知客人听了这种回答是要生气的。因为英语是他的母语,他有能力判断语言的好坏,学生的回答等于说他不懂什么是好的英语,相反,西方人在受到表扬时,首先表示感谢,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中国传统服饰有中山装、旗袍。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较为随意的服饰。

五、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既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六、结束语

通常,人们习惯上将文化分成两类。一类是知识文化。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技成就等。另一类是交际文化。包括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交际文化在语言中的涉及面非常广,从日常谈话中的问候、告别、称赞、致谢、道歉,到了解、掌握委婉语至身势语等。大量的文化信息是可以等值传递的,文化有其共性,然而共性代表不了差异,妨碍文化和语际交流的正是分属不同文化和语言的特殊现象。这是各族人民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传统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反映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许多地方存在差异,尤其是交际文化上的差异更明显。

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环境和的不同,使得各国的人民有着基本上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礼仪是与本土的思想文化相对应的,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在礼仪的表现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为、语言的面上;而中国礼仪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行为人的语言、行动本身具有话语意义,同时还需从行为人的语言、行动中去“悟”出一些东西,在言传的同时,还需意会。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我们应该努力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未来,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盼妮,英汉词语的文化意义及其特征[J ]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1 (3)

2、朱永俊,现代英语语言与文化研究[M]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

上一篇:浅议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 下一篇:谈浙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7~9年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