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的高职专业类课程建设

时间:2022-07-23 07:32:23

浅谈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的高职专业类课程建设

摘要:本文介绍了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的高职专业课程的设计原则与构建思路。从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育人理念出发,结合高职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探索了专业类课程开发与建设流程,旨在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出适合岗位要求的复合型高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国家职业标准 职业能力 职业项目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3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变化,从原来的重学历轻劳动技能,转变成了学历与技能并重,以“能力为本”为出发点,需要大量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现状。从制造业到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越来越广泛的渗透到当今社会各个领域。随着来自普通本科院校的扩招、高考学生人数的减少等多种挑战,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成为当务之急。高职院校需要将国家职业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从而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适合企业岗位要求的复合型高技能型人才。

1 高职专业类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

1.1 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准绳

我国的国家职业标准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并颁布的一种工作标准。它将职业进行了分类,对不同的职业提出了不同的规范性要求,通过对工作内容、流程等分析,体现了企业的用人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类课程建设应该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准绳,通过分析不同的职业等级,对其工作内容、岗位目标、技能要求、学历、课程要求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要求,保证课程设置与实际岗位相结合,体现出学院培养与企业用工需求的无缝对接。

1.2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高职培养的学生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符合企业需求的职业技能。笔者认为这里的职业能力可以分为核心能力与通用能力。核心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通用能力可以包括通用知识、职业道德与职业价值观等。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类课程建设应该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本着“理论有度,实训够实”的原则,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具有胜任能力的职业人员。

1.3 适当拓宽专业知识面

由于很多专业类课程都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相关的准则、法律法规、专业技能不断发生变化,专业涉及到的就业岗位更是越来越宽,这就要求了学生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不断更新的知识,因此,在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的前提下,高职专业类课程设置应该与时俱进,增大知识的面,适当的拓宽专业口径可以扩大学生将来就业面,为今后从事同一领域的不同岗位奠定基础。

2 高职专业类课程建设思路

2.1 职业分析与定位

专业类课程的建设首先需要做好职业分析与定位。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例如能力本位教育模式(CBE)、双元制等,针对不同专业所对应的岗位或岗位群就其知识结构、技能要求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使课程体系从以往的只满足单一岗位需求转变为能够满足广泛就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同时,通过对岗位或岗位群的认真调研,结合不同的职业等级标准,可以使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更加细化和具体化。课程建设不仅仅需要满足涉及专业的第一岗位需求,还要兼顾第二和第三岗位的需求,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精一门,通两门,知三门”,旨在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2.2 课程模式设计

课程模式的设计包括课程内容与课程的组织结构。由于国家职业标准是以不同的职业资格等级为导向,以不同的职业活动内容为核心,并且以就业为最终目标,因此我们可以将职业标准中不同的职业资格等级考试的内容以项目化的形式引入整个课程设计中。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通过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决定开设的课程;根据不同岗位分析出的主要职业活动即工作内容,决定课程内容的项目化教学;通过职业活动分析出的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要求决定如何实施教学。只有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了透彻分析,才能进行相对应的课程的设置与课程内容的设计。

2.3 课程建设与开发

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主要体现在如何将职业项目化教学引入课程中,根据不同的职业活动和职业能力,对项目化学习内容进行组织与安排,满足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具体的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根据国家职业标准,通过对不同的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针对不同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等要求,从而设置不同的课程;再设计每一个能够满足不同职业能力的项目,将不同的职业知识与技能设计为每一个任务,与每一个单元知识点相结合。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出纳实训》这些课程可以满足会计职业岗位中的出纳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而出纳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货币资金的核算与管理、往来结算、工资核算等,因此设计的项目可以包括现金收支业务处理、银行存款收支业务处理、货币资金业务清查、外汇管理与外币业务等。每一个项目所对应不同的任务,例如从银行提取现金、支付员工借款、现金日记账的编制、签发转账支票、办理汇款业务及核算、清查库存现金业务及核算、银行存款清查业务等。总之。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流程中的每一部分都需要紧紧围绕会计国家职业标准而展开。

2.4 课程教学组织

职业项目化的课程教学组织需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形式,让学生充分自主的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满足不同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整个教学组织涉及到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教学规章制度的制定以及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等多环节。对于会计这样一个实操性很强的专业而言,在师资建设别需要教师在掌握职业相关知识的同时,具备丰富的企业一线会计岗位经验,精通实践技能;努力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科研型”的双师队伍。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要以会计岗位职业能力为参照,实训场地与实训设备需要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与氛围,做到校内实训室与企业环境零距离。

2.5 评价与修正

由于社会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不断更新,以及相关岗位或岗位群每年随着市场用人单位的需求也在产生相应调整,因此,高职专业类课程设置不能一成不变,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不断的进行评价与修正。课程评价与修正可以通过几个层面展开。首先,从高校层面出发,可以由学生、课程组、教研室、教务处、授课教师对教学过程、教学成果等进行评价。其次,通过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其他一些行业政府部门,以职业技能考试、竞赛等类型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第三个层面是从企业出发,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了解最新岗位需求与毕业生就业情况等信息,为专业设置与调整提供依据。让企业充分参与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培养计划共谋、培养目标共谋、培养资源共享”。综合以上几个层面,通过关注行业最新动态和各个环节的相应课程评价,定期合理的对课程模式、教学内容等作出相应调整,进入一个评估―反馈―修订的循环过程。

3 总结

我国职业教育需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坚持为产业办学的理念,根据社会企业用人需求来设置专业。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的专业类课程建设,特别是职业项目化教学的提出,符合了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高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同时符合国家提出的“从学科为本向就业为本”转变的口号与精神,体现了“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思想。整个课程构建体系的设计,以职业活动与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使课程模式、教学结构与内容等发生了质的飞越,增强了不同专业的针对性与实用性。笔者相信,只要大家充分利用政府、高校与企业三方的各自优势与作用,把职业岗位、职业活动、职业能力与课程设置有机结合,就能真正实现国家职业标准与课程体系相衔接,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现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肖妍.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实训能力标准及其要素――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2,(20).

[2]蒙斌.数控高技能专业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

[3]濮光宁,席清才,徐峰.适合国家职业标准的高职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6).

[4]陆克斌,李健国,黄君婕.国家职业标准与高校课程体系设置相衔接的协同机制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9).

上一篇:小学科学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军队继续教育管理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