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市场的繁荣结束了?

时间:2022-07-23 06:51:28

新兴市场的繁荣结束了?

导语:今后的两年,中国可能面临经济硬着陆的风险,而这一风险也会进一步伤害其他新兴经济体。

前些年,金砖国家(巴西、中国、俄罗斯、南非)等国家因庞大的人口和快速的经济发展,获得全球的热捧,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成员,比如中国在2020 年之前都会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不过目前巴西正经历快速的经济下滑,难道新兴国家的盛世就此落幕了?

去年,巴西的GDP 增长1%,而今年这一指标不会超过2%,潜在的增长率也只超过3%,尽管油价维持在每桶100 美元的价格。而印度曾经在两年中经历强势增长(2010 年增长11.2%,2011 年7.7%),可是在2012 年却放慢增长降至4%。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都以每年10% 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不过去年的增长率也下降至7.8%,引发硬着陆的风险。而增长率最低的金砖国家要数南非,去年的增长率仅为2.5%,今年也不会超过2%。

许多之前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如土耳其、阿根廷、波兰、匈牙利,还有许多中欧和东欧国家,都曾经历过类似金砖国家的经济衰退。究竟金砖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的病因出在哪里?

第一,多数的新兴市场在2010 到2011年是经济最热的年份, 增长超过预期目标和通胀上涨的压力。也正是由于这些,2011 年多国紧缩了货币政策,最终结果就是,2012年的增速放缓将持续至今年。

第二,新兴国家可以减弱发达国家带来的经济疲软,这种说法着实牵强。欧元区经济衰退,英国和日本在2011 到2012 年的经济不景气,以及美国经济增长放慢全部都可能严重打击新兴市场的经济状况。正是因为密切的贸易往来,欧元区的持续衰退已经破坏了土耳其和其他东欧和中欧的新兴经济体。

第三,大部分金砖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已经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同时也意味着提高私有企业生产力和经济份额的改革被放慢脚步,国有企业在经济中的分量又被扩大,还要面对资源国有化、贸易保护主义、进口替代工业化的政策、实施资本控制等一些列问题。

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和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个人消费减少时,这种方式或许是可行的;可是,现在这些手段扭曲了经济活动,抑制住了潜在的经济增长。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反映出了一种经济模式,即“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经济模式,现在正对亚洲新兴市场及亚洲、拉美、非洲的商品出口型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今后的两年,中国将面临着经济硬着陆的风险,而这一风险也会进一步伤害其他新兴经济体。

第四,大宗商品的“超级周期”,使巴西、俄罗斯、南非和许多其他商品出口型新兴市场的经济迅速发展,这种现象可能会终结。想想中国的经济放缓,节能技术上的巨大投资,资本和资源指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在全球经济中重要性降低,高价导致的供给增长延缓,可想而知,维系经济的繁荣是多么的困难。

第五,也是最近出现的一个因素。美联储放出结束量化宽松政策的信号,这比人们的预想提前了很多,美联储还暗示要结束零利率机制,两则消息一出,马上造成了新兴国家金融市场的动荡。即使在美联储释放信号之前,受到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今年新兴经济体的股票和商品期货价格就表现不佳。自此,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和固定受益证券(政府和企业证券)都接连受到冲击。再有,廉价或零利率的时代催生了流动性资产限制,进而使新兴市场不断地追求高收益和各类资产,如股票、证券、货币、大宗商品等等,这样的时代即将结束。

最后,当许多新兴市场开始出现账户盈余时,其中许多国家像土耳其、南非、巴西和印度等国仍然面临财政赤字的窘境,而这些赤字迫使金融市场以一种高风险的模式运作:债务高于股本,短期负债高于长期负债,外币负债高于本币负债,更多多变的跨境银行间的资金流。

同样的,这些国家也要共同承担其他的经济劣势:过多的财政赤字,超过预期的通货膨胀,政治的不稳定性(近期巴西和土耳其的政治动荡,南非的劳资冲突,印度的政治选举不确定性)。现在,需要通过提高利率政策或将其维持在高水平来缓解财政赤字,并在这一过程中避免货币贬值(甚至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不过,货币紧缩政策会继续降低已经放缓的经济增长,因此,新兴经济体的巨额双赤字和其他宏观经济脆弱性将导致金融市场和增长率承受更重的向下压力。

这些因素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金砖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急剧放缓。有些原因是周期性的,而另一些像国家资本主义、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大宗商品超级周期的结束等,都是经济结构上的问题。所以,未来十年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率很可能低于上一个十年的增长率,投资者可能从这些经济体的金融资产(货币、股票、债券、商品期货)中得到超额的回报。

当然,那些管理得当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将继续维持高速的经济增长,其资产也会有上佳的表现。不过,许多金砖国家,以及其他一些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市场将遭受严重打击。

编译自《英国卫报》

上一篇:借鉴银行资金管理方法有效管理企业资金 下一篇:房地产投融资格局已现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