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人物电视纪录片的成败

时间:2022-07-23 06:30:32

细节决定人物电视纪录片的成败

“细节”,《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在人物电视纪录片中,细节是指作品中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构成人物性格、推动事件发展、描述社会情境的最小组成单位,是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变化的展示。任何一部成功的人物电视纪录片,一定离不开细节的大量运用。事实上,观众看完一部人物电视纪录片,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定是几个精彩的细节。可以说细节是人物电视纪录片的血肉,它让纪录片更加生动、更加鲜活,也更容易打动观众、震撼人心。没有细节的电视作品,那一定是枯燥、乏味、难以吸引观众的。

在人物电视纪录片中,细节不外乎是事实细节和形象细节。事实细节是事件发展中具体的、生动的、真实的细小生活面貌,包括动作细节、行为细节;形象细节是对真实形象的具体描绘,包括人物神态细节、物象细节、环境细节。不论什么性质的细节,大致都通过三种形式来表现:

其一,通过纯粹的视觉语言,即画面语言组成的细节。如纪录片《最后的山神》是运用细节的典范。片中抓拍大量表现孟金福夫妇饮食起居生活的常态镜头,如凿冰取水、柴灰烤饼、匕首刮胡子等,使我们看到了古老的鄂伦春民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再如纪录片《沙与海》中刘泽远夫妇打枣的片段,他们将一块花毛毯铺在地上,然后刘泽远推着妻子爬到树上将枣打下,开始时是一颗一颗的小枣落到毛毯上,慢慢地越来越多,形成一片,刘泽远在沙子里捡拾沙枣,沙子从手指缝里滑落地上,再后来,是两个佝偻的背影跪在地上捡枣,这个细节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种坚强的生存意志。在视觉语言中,字幕也是表现细节的一种手段。比如纪录片《天山恩情》中,人们不知道汉族弃婴的生日,1985年6月8日,维族大妈在广州火车站收养孤儿之日就成了他的生日,片中通过字幕强调了这个细节。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的《张来芳和他的“农情笔记”》,片中也有大量字幕配合画面来表现细节,此处不再赘述。

其二,通过听觉语言,即人声语言组成的细节。人声语言包括同期声和解说。如《天山恩情》中,1985年6月8日,在广州火车站捡拾汉族孤儿的细节,就是通过维族妈妈比力克孜的同期声传递给观众的。纪录片《阮奶奶征婚》中,阮奶奶找的南京老伴下楼梯拉着阮奶奶的手,感觉阮奶奶的手很软和的细节,也是通过同期声传递出来的。解说是纪录片中重要的声音元素。在纪录片《天山恩情》中,为了抚养汉族孤儿,维族大妈让自己亲生的女儿喝牛奶,而让汉族孤儿吃自己的母乳,结果亲生女儿病死的细节,就是通过解说传递给观众的。

其三,通过视听复合语言组成的细节。视听复合语言就是既有鲜活的画面语言,也有声音语言,通过观众的看和听来感受细节。如纪录片《阮奶奶征婚》中,阮奶奶在影楼拍婚纱照,即是通过化妆、穿上婚纱的画面和解说词两种表现形式来交代细节的。再如纪录片《腊梅花儿开》中,姑娘彭清芳通过拥军妈妈周宏英介绍认识海军士官后,高兴地弹古筝的细节,也是通过她在家弹古筝的画面,又结合解说实现的。用视听复合语言来交代细节是比较完美的方式,既让观众感受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又让观众感受解说的听觉吸引力。

细节就是人物电视纪录片的血肉,细节决定其成败。有专家称“宁可没情节,不可无细节”,因此,细节在人物电视纪录片中有巨大的作用。

首先,细节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观众从多侧面了解一个人物的思想感情。如《沙与海》中,牧民刘泽远的大女儿站在黄色的泥墙边纳鞋底,当记者问到她是否愿意离开这里时,她纳鞋底的手忽然停了,镜头给了两个特写,一个是她的手不停地捏拿那根针,另一个是她的脸,此时没有任何声音语言,但我们可以品味到,她不愿意离开这个地方,虽然这里很贫穷,但毕竟是生她养她的土地,还有她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一个女孩子长大了,对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冀和憧憬,她又希望能够离开。如此复杂的内心世界正是通过纳鞋底的细节和神态细节来实现的,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再如纪录片《腊梅花儿开》有这样一个细节:海军士官周连明是家中独子,当家人得知他要去女方家落户时,周连明的父亲不能接受,在洒水扫地时,把水泼向记者摄像机的镜头。这个细节不仅非常微妙地揭示了一个农村父亲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还表现了对儿子的恼怒和对现场记者的抵触之情。正是细节,才可以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正是细节,才可以拉近人物与电视观众的距离,才能引起观众的心灵共鸣。

其次,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西方有句名言:“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对于我们创作人物电视纪录片来说,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人物存在于细节之中。换言之,要想在观众面前树立一个多侧面的、真实的、具体可感的立体人物,就必须靠细节。例如科学家系列片《谢希德》,这是一部纪念复旦大学校长、教授、科学家谢希德的片子。谢希德一生献身科学事业。片中华东医院副院长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谢希德临终前,由于胸腔布满癌细胞,已经无法开口说话,示意医生在她脖子上划开一刀,这不是为了延长生命,是为了交代工作。这个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把科学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的女科学家形象。还有,在谢希德生前,她的丈夫住院期间,谢希德手捧鲜花,穿上漂亮的裙子去看望丈夫,还给丈夫按摩、削水果。这几个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科学家的另一面,妻子对丈夫的温柔、贤惠、体贴,展示了女性特有的魅力,让人物形象变得丰满、可信。再如纪录片《淘金路上的法国女郎》,一个在广州打拼的法国女郎克劳迪娅,既是“星期8”酒吧间的老板,又是“23俱乐部”的股东之一。为了事业,她几乎每天都工作到凌晨4点,这些细节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执著、顽强、拼搏的法国女郎形象。片中还特意表现了一个细节,就是克劳迪娅还要在广州一个意大利餐厅做服务生,除了得到报酬,还可以换来免费晚餐,这一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超越中国人常理,又体现着法兰西文化背景、法兰西价值观的法国女郎。片中还有这样的细节,每天出门前,克劳迪娅都要在化妆间洗面、描眉、涂口红,这让我们看到克劳迪娅作为女人特有的爱美天性。而在圣诞节带着女儿去超市购物的细节,却让我们看到一个母亲的形象。因此,在人物电视纪录片中,一个人物性格的形成,一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细节去实现。

再次,细节可以揭示主题,深化主题。主题是一部作品的灵魂、统帅、核心。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把主题比成“主脑”,由此可见主题在一部作品中的重要性。一部作品,无论是形式要素,还是内容要素,都必须为主题服务,因此,细节也毫不例外。尽管表现主题的因素很多,但细节的作用尤其重要。没有细节,主题将变得空洞、干瘪、乏味、肤浅,作品也将变成没有血肉的空架。纪录片《天山恩情》通过维族夫妇收养汉族孤儿,并把他养大成人的事迹,歌颂了维、汉情深的主题。为了揭示主题,片中有一系列细节:1985年6月8日,在广州火车站收养汉族孤儿;因为照顾汉族婴儿,维族夫妇亲生女儿病死;辗转于5个大城市,靠卖羊肉串、干果维持生计;维族夫妇因收养汉族孤儿与自己父母关系闹僵,搬到沙漠中远离人群的孤零零的一间房;卖掉维持生计的羊,送汉族孤儿拜合提亚参军等。这些鲜活、感人的细节极好地揭示了维、汉情深的主题。而片中还有一个感人至深的细节,就是汉族孤儿拜合提亚的维族爸爸,病死前嘱托妻子帮助拜合提亚到广州寻找他的亲生父母,尽管没找到拜合提亚的亲生父母,但这个细节却是非常重要的。它使作品没有停在维族夫妇的付出上,更突出了维族夫妇的无私和博爱,从而深化了主题,提升了主题。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的《张来芳和他的“农情笔记”》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通过张来芳这个知识型农民科学种田的事迹,揭示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的观念在变化,农村在变化,进而歌颂了党的好政策。为了表现这一主题,片中用了大量细节:张来芳记“农情笔记”、不种粮食改种菜、开荒种树苗、种药材、帮助村民科学种田等,有力地揭示和烘托了主题,编导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将主题蕴藏于一个个细节之中。

在人物电视纪录片中,细节除了上述的作用之外,还能营造纪实性风格,交代环境,推动情节发展。总之,细节决定人物电视纪录片的成败。一部优秀的人物纪录片离不开大量的细节。细节,胜过长篇累牍的理论阐述;细节,能渗透到电视观众的心灵深处。难怪有专家说:“细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电视创作往往是以小见大的。”①

注?摇释:

①任金州、高晓虹:《电视摄影与编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306页。

(作者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现代传媒系)

编校:董方晓

上一篇:体育新闻的社会核心价值 下一篇:从“抢盐”事件看新闻的舆论导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