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抢盐”事件看新闻的舆论导向功能

时间:2022-10-13 12:13:49

从“抢盐”事件看新闻的舆论导向功能

关于“抢盐”事件,最早一条新闻出现于2011年3月16日凌晨2:36――搜狐网转载的《东方早报》的一篇文章《美国人开始抢购碘化钾》,说的是美国人抢购食盐的事。但是没想到的是却给中国人提了个醒似的,有个别心怀鬼胎的人也利用这篇新闻开始散布食盐能防核辐射的谣言,并且这个谣言迅速在全国散布开来,17日上午,全国各地开始发生“抢盐”风暴。谣言能迅速在全国散布开来也是有原因的,日本9级大地震造成核泄漏,中国和日本隔海相望,中国人很怕日本的核污染传到中国,时刻都在关注日本核污染的相关报道,所以这个时候有任何的风传,人们都会刻意去夸大它,而散布谣言的人也正是借助人们的这个心理成功地促成了“抢盐”风波。但是,这次“抢盐”事件只持续了一天时间就被平息了,其间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是不容忽视的。在“抢盐”事件发生后我国的新闻媒体统一战线,以最快的速度向大众实时传播日本核污染的情况,并且为了安抚民心,还通过手机、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向大众日本的核污染不会危及中国的信息,这样谣言才得以在这么快的时间内被制止。媒体能针对这次“抢盐”风波做出这么快的反应不是短时间练成的,而是在经历几次大事件后历练出来的。

在面对一些重大事故的报道时,我国的媒体都是遮遮掩掩,向来都是报喜不报忧,并且中国的媒体还被“家丑不可外扬”的中国传统思想禁锢,有什么不好的事向来是不敢过多报道的,有的事件实在瞒不住,也是被媒体几经美化之后才敢报道出来,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2003年新闻媒体对于SARS的报道,事件伊始出现SARS感染者时新闻媒体没有及时通报,到SARS形成一定规模时,新闻媒体还是没有把事实报道出来,一直遮遮掩掩报道一些虚假数字欺瞒大众,以至于到最后SARS闹得满城风雨不可控时,新闻媒体实在瞒不住了才开始按事实报道,在这场人类与SARS的斗争中,新闻媒体并没有充分发挥好自己的舆论导向功能,在大众都处于对SARS的恐慌并开始疯抢板蓝根和醋时,新闻媒体并没有及时地引导大众,给大众宣传一些科学、健康的预防SARS措施,而是一直欺瞒大众,伪造一片大好河山的假象,而这个时候大众是很急切地想了解自己身边的真实情况,需要相关专业人士出来给他们传授一些预防措施,而这些他们没有办法在媒体上得到,所以只能听风就是雨,于是谣言也就开始疯狂地散布开来。如果媒体在这个时候能更关心大众一些,报道一些他们急切想知道的信息,找一些专业人士传授一些预防措施,相信谣言是不会这么容易就能散布的。最后谣言造成人心惶惶时媒体想出来辟谣,但是媒体威信却已经在大众的心里大打折扣,以至于SARS期间疯抢物资的事件持续了很久都不能被平息,谣言也是一波接着一波。

到2008年汶川地震时中国的媒体吸取了SARS事件的教训,在发挥自身的舆论导向功能时表现非常出色。2008年5月12日14:28,四川汶川出现7.8级地震,当时基本全国都有震感,在大家心里都很恐慌时,中国媒体通过电视、手机、报纸等各种媒介向大众传递地震的最新报道,虽然每天报道的伤亡人数都在直线攀升,但由于媒体对汶川地震的全方位、全透明报道,使得大众开始信任媒体,并且快速及时透明的报道也对大众起到了很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媒体每天的头版都在关注着汶川的灾情,当我们再回过头看有关汶川地震的报道时会发现,媒体在对汶川的报道上还是经过慎重选择的。在地震刚发生时,媒体采取的策略是信息透明化:电视以最快的速度开始向全国通报汶川地震,让大众第一时间知道自己身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不像SARS时媒体采取瞒而不报的政策。地震死伤过多全国人民都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时,媒体采取的策略是多报喜少报忧:此时重报道每天生还的人数而刻意淡化死亡的人数,并且开始报道全国其他地方人民对灾区的帮助,这样做的结果是短时间内引导全国人民化悲痛为力量,一起加油一起努力共度难关,那个时候媒体上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汶川加油”。虽然只是简短的几个字,但是在当时却是对灾区人民的一种强有力的鼓舞。到最后汶川的灾情稳定后,媒体采取的策略是以典型形象塑造人:一些在抗震救灾中的典型人物被媒体发掘出来,为了保护孩子而牺牲自己的母亲、可乐男孩、救人小英雄林浩、舍己为人的老师谭千秋等都是典型代表。这些典型人物的塑造对灾后需要重建家园的人来说是一种激励。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持续了几个月之久,舆论导向一直都很及时到位,中国人民能在遭受如此大的灾难后不慌乱,不相信任何谣言,在媒体的舆论引导下变得更加团结、更加凝聚,不可不说是媒体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功劳。

2011年3月,日本发生了9级大地震,全世界的媒体都很关注,虽然此时中国正在召开两会,但大众的关注焦点也都不约而同地转向了日本大地震,尤其是日本地震后造成的核泄漏更加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中国的民众在看到日本的核泄漏事件报道后自然开始恐慌,因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中国人害怕日本的核污染影响到自己,而此时中国的媒体并没有像汶川地震时表现得那么出色,在对日本核污染这件事情的报道上没有起到及时的舆论引导作用。对日本核泄漏的报道每次都是大而化之,没有做过多细致深刻的挖掘,也没有意识到大众对核污染的恐惧心理,所以才给了一些人制造散布谣言的机会。谣言的散布是由《东方早报》报道的一篇文章《美国人开始抢购碘化钾》引发,《东方早报》在发表这篇文章时并没有慎重考虑,在大众正处于恐慌的焦虑时期,媒体本应发挥抚慰功能,而不是造成大众更加恐慌。好在“抢盐”事件在全国发生后,媒体迅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全国媒体不约而同地以最快的速度采取一致的报道方针。3月17日,直击全国“抢盐”现象;18日,及时政府反应,包括如何保障盐业充足,聘请专家普及公众防辐射知识;19日,深入分析“抢盐”原因。也正是因为媒体的快速反应,“抢盐”事件才能在这么快的时间内就被平息。

2011年3月17日媒体在全国“抢盐”事件时发扬了汶川地震时的方针,并没有对大众遮遮掩掩,而是以最快的速度、第一时间向全国观众报道了各大城市“抢盐”的盛况,转变了以前媒体对大众只报喜不报忧的做法,紧接着在“抢盐”事件的第二天媒体开始找专家辟谣并且传授大众防辐射知识以安抚民心,还大力报道中国的食盐是如何充足,并且派记者到各大盐矿实地报道让大众眼见为实,这些工作以及报道做得都很到位,所以“抢盐”风波迅速平息。在“抢盐”风波迅速平息后,媒体并没有停止报道,而是开始深入分析“抢盐”事件产生的原因:一是吃盐防辐射,二是核辐射污染海盐。对此,卫生部门第一时间就辟了谣,表示吃盐不防辐射,另外中国食盐中海盐比例不超过20%。而海盐也大多产自东南沿海,距离日本较远。

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一个信息传递的工具,它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引导舆论。从2003年面对SARS时的慌乱到2008年面对汶川大地震时的稳健有序,再到2011年面对核泄漏时的干脆利落,我们欣喜地发现媒体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越来越有经验,大众对媒体的信任度明显提升,这都是媒体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的功劳,所以在以后的报道中,媒体应更加注重自己的舆论导向功能,以使自己更好地为党和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2.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邵培仁:《媒介舆论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单位: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编校:董方晓

上一篇:刘少创:丈量江河的拓荒者 下一篇:学者访谈特色栏目的策划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