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深度

时间:2022-06-29 02:20:08

下面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节课的教学片断:

1. 出示两组图形。提问:每组的两个图形面积相等吗?你是怎样想的?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交流思考方法,教师指出可以应用转化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揭示课题。

2. (1) 出示画在方格纸上的平行四边形,学生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2) 交流操作情况,介绍转化方法。

(3) 讨论:为什么沿着高剪开?

3. (1) 提问:是不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它的面积大小有没有变?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

(2) 操作:从教科书的附页上选一个平行四边形剪下来,先把它转化成长方形求出面积,再填写下表。

转化成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长(cm)宽(cm)面积(cm)底(cm)高(cm)面积(cm2)

(3)小组讨论:

转化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长方行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4) 反馈、交流,抽象出面积公式。

分析 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教学过程,许多老师都是这样教的,在多次听课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不同的课堂中与此相似的过程,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就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其方法是平移、割补,其间渗透的是转化的思想。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操作、交流、讨论,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但不知我们老师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细节问题:完型表格的直接呈现,已经向学生暗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系”,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底、高与长方形的长、宽“有关系”。为什么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只考虑它与底和高的关系,而不是其他因素呢?为什么要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

对策 笔者认为首先让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由什么决定的,这是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是由什么决定的,教师再辅以演示来验证学生的猜想。第一步,演示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逐渐同步延长,夹角及另一组对边的长度不变,感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边的长度有关;第二步,各边长度均不变,一组对角由小到大变化,让学生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夹角大小有关,而边一定时,夹角的大小决定了平行四边形的高,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由底和高决定的。学生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决定它面积的大小,就会急于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可先让学生猜想,再验证。怎样验证呢?当学生想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计算面积时,教师可通过引导性提问让学生领悟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我们已经学过,这里是“化新为旧”。再通过操作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探索的思维指向性明确了,表格的揭示也就瓜熟蒂落了。这样学生能真实体会“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高”的由来,真正理解面积大小与底、高之间的联系。

感悟 不管是现在的新课程改革,还是课改之前的教学,我们都倡导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样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怎样让我们的教学更高效?我觉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数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蕴含着人们丰富的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就是将前人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财富的复杂过程。新教材更多地给学生操作、讨论、交流、探索新知识的机会,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限制,教材中许多思维价值丰富的知识发生过程被简化,只能保留精炼、本质的逻辑结构。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索的过程中,千万不能简单照搬教材,使探索活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这一课,如果没有让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决定它面积的大小,那教师后面提供的体现探索过程与成果的表格,让学生通过平行四边形底、高、面积的填写,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就显得仓促与简单吗?为什么计算面积只要考虑它与底、高的关系,不考虑其他因素呢?表格,其直接出示,导致学生的探索被代替,学生缺乏深刻的探索体验过程,只是跟在教师后面转的机器而已,这样的探索是一种虚假的探索。只有当学生明白了底、高决定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急于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时再出示表格就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探索下去,这才是在学生自己具有一定思维指向性基础上的探索,“我要探索什么,我为什么要探索它?”而不是人为地提供探索的方向。

上一篇:浅谈中学生规范书写的观念指导及实践方法 下一篇:图书馆不愧为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