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语文作业设计的权利交给学生

时间:2022-07-23 06:14:54

把语文作业设计的权利交给学生

传统教学,作业设计往往是教师包办,这固然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计划得以贯彻和延续,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受到了抑制,有些领悟、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不能如期完成作业,使作业成为他们学习的负担,以至于出现了代做作业、抄袭作业的不良现象,这不但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家长不能及时发现、予以纠正,还使一些学生自小就养成弄虚作假的不良习惯,这对学生的成长也是大有害处的。可是对于那些成绩较优异的学生来说,作业只是一种形式,他们无需做这样的作业,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只是浪费时间,倒不如把做作业的时间节约出来,用到其他知识的学习上去。

为了使作业布置这个环节真正地发挥效力,又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在学生作业的设计上可以尝试大胆地放手,把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题,这对于已经有能力处理自己事务的中学生及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是完全可能、可行的一种作业布置方式。尤其是对语文这样的学科,主观性题目较多,作业更要灵活一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然自己设计作业并非教师完全放手,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作业过程跟踪指导。特别是开始的时候,要在边扶边放中,实现自能。此时教师的角色已不是在设计作业方面,只是对过程的操作进行跟踪与指导。

一、 限定题型,灵活内容

作业题分三类:必做题、自选题、自创题。

必做题,即根据教学目标非做不可的习题。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自己编写的一些习题、学生选择时容易忽略的重要知识点,都可以定为必做题。

自选题,即学生自己选做的练习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地选择,灵活性较大。

自创题,指学生个人或与他人合作编制的练习题,即使题型有参照,内容自己编的也可以视为自创题,教师一定要注意对这类题型的收集与整理,这是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的亮点,最能体现学生的创造精神、展示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给予这些学生以鼓励,发挥他们创造性思维的潜力,大胆创造,勇于创新。

二、 质量把关,防止分化

自己设计作业,开始时应该在质量上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

所谓“质”,不仅指作业书写态度、格式等,尤其需要重视的是自选题,防止一部分学生偷懒,投机取巧,应该选择那些动一动脑筋可以解决的,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而又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过难与太容易都不要去选,鼓励学生大胆挑战难题,不要拈轻怕重。

“量”即作业的数量,这涉及到两个极端的问题,“两个极端”即作业的量过多或过少。作业量要求要具体,一次作业至少为三题,每题应该包含两个小题或知识点,低于这个量化的指标,就往往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少,也不要提倡“多”以免增加负担。

三、 及时总结,适时交流

总结不光是针对教师,更应该是学生。教师的总结是为了交流,学生的总结是为了在交流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得到更快的提高。交流要及时,交流间隔时间不要过长,时间长了,积压的问题过多,交流便会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一般两周至少要交流一次,交流中要强调互相学习,不要放过一次难得的巩固知识与提高解题能力的机会。

交流的形式是多样的:办展览、分小组、个人交流……办展览是大面积的交流,全班或者更多哪怕全校或更大的范围的学生都可以参与,一学期不低于两次。分小组是在本组内的交流,这种交流可以弥补办展览交流周期长、组织难度大的不足,而且锻炼了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分工、合作的能力,又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个人交流灵活易行,既及时又不需要教师的组织,只要在学生中提倡,也可以交给班级干部。个人交流在学生之间进行,简便易行,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他们可以在一起互相切磋、互相学习,能够取长补短。这是交流形式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式。通过交流、总结避免学生自己在设计作业中的片面性,更好地完成作业。

四、 互相出题,自我考察

成绩好的学生出题,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去完成,能够出题目,必然要动一番心思,出题目的学生对题目一定会做一番钻研,对该题一定知之甚深,比完成题目难度也要大得多,这样同时也就解决了“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

作业指导与布置无定式,方法当然有很多,特别是语文这样的课程,学生是可以有充分发挥的余地的。布置作业只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信息的反馈而又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即可。

上一篇:高考前生物复习教学策略 下一篇:小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