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探讨

时间:2022-07-23 05:36:38

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探讨

[摘要] 全域旅游正在成为我国旅游业趋势,全域旅游和特色小城镇融合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需要深入研究。应根据旅游资源禀赋,理性推进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的融合发展;注重顶层设计,把全域旅游理念融入特色小镇规划建设;适当调整阶段性发展策略,以人为本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 全域旅游 特色小镇 融合发展 策略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7)02-0054-05

全域旅游是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之一,2016年初,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262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与此同时,我国的特色小镇建设也在迅速发展。2016年7月21日,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强特色小镇的培育工作,到2020年争取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既是特色小镇,就具备发展旅游服务业的潜质,当前,浙江、广东、江苏等地创建的许多特色小镇,同时也是旅游小镇。因此,特色小镇建设如何与全域旅游理念相互融合,创新发展,需要深入研究。

一、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的意义

(一)有助于推进供给侧与需求侧相结合,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从供给侧来看,特色小镇为全域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2016年10月14日,住建部正式公布了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等127个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这些特色小镇形态各异,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很多都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先天禀赋。从目前已经创建的浙江省级特色小镇来看,梦想小镇、云栖小镇、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镇、常山赏石小镇,已经形成产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带动上下游多个产业发展,实现收益上的乘数效应,为全域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①。

从需求侧来看,全域旅游为特色小镇带来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旅游产业涉及110个关联产业和部门,其中关联比较密切的有29个产业和部门。据统计,旅游业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达八成,对民航、铁路、汽车客运业的贡献率达九成。全域旅游由于各行业和各部门的融入,居民共同参与,发展全域旅游将有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区域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我们发现大多数特色小镇都可与旅游业在不同层面结合起来,历史文化、城郊休闲、资源禀赋、生态旅游型的特色小镇通过发展文化交流、景点观赏、休闲娱乐为主的旅游业,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特色产业、新兴产业、金融创新等可通过产业旅游,直接或间接创造经济效益;时尚创意型特色小镇可创造综合效益。除上经济效益,全域旅游还有助于特色小创造品牌效益,传承传统文化,让特色小镇的地方文化、民俗风情、商业价值、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推进特色小镇的文化创新。

(二)有助于资源整合共享,形成可持续发展

特色小镇通常为“产业、文化、旅游、社区”一体化的复合功能载体,以产业为特色,当地居民生活、居住、休闲集聚,各种配套设施基本齐全。全域旅游的题中之义,也是居民共同参与,其核心是全行业中全要素的整合,全过程、全时空的旅游产品的供给,以及全方位的游客体验。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使得当地的资源要素能最大程度地优化整合运用,而且随着全域旅游的推动,能倒逼特色小镇的资源配套完善,进而改进当地居民的生活。

从旅游的时空延展来看,大多是长时间、多景点的时空转换。一个特色小镇的全域旅游,多数时候将延伸到下一个特色小镇或者特色景点。因为特色小镇既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而是一个功能复合型的新型聚落区域。它既可以是大都市周边的小城镇,又可以是较大的村庄,还可以是城市内部相对独立的区块和街区,所以其中部分资源可以和城市共享,利用全域旅游把一定区域内不同的特色资源串连起来,促进资源在更宽广的区域统筹发展中充分流动,最优配置,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为未来特色小镇建设注入活力

全域旅游融入特色小镇建设,有助于丰富特色小镇的内涵,以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圈的视角,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打开新的思路。到目前为止,特色小镇创建不到200个,距2020年的创建目标,还要建设近800个特色小镇。由于全域旅游产业的综合性比较强,关联度比较大,产业链比较长,涉及并交叉渗透到多个行业、多个部门,如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产业、科技、生态环境、建筑等领域,以全域旅游的思路来规划特色小镇,将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较高的起点,注入新的活力。以浙江云栖小镇为例①,云栖小镇主要发展以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经济产业,目前已经集聚了一大批云计算、大数据、APP开发、游戏和智能硬件领域的企业和团队。除此之外,云栖小镇还注重会展旅游,创建了服务于草根创新创业的云栖大会,目前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云计算以及DT时代技术分享盛会,“2015年杭州云栖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2万多名开发者以及20多个国家、3000多家企业参与。

二、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路径

(一)以全域旅游理念把传统专业镇提升为特色小镇

专业镇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有的一种发展模式,是以乡镇为基本单位,通过开发一两个产业或产品,带动多数农户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即乡镇企业),他们主要从事的是工业制品的加工、装配和制造业,科技水平及附加值较低。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地区是传统专业镇比较发达的地区。不可否认,当前已有一些发展较好的传统专业镇已经或正在建设成为特色小镇,但仍有许多传统专业镇,需要创新发展思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比如广东现有300多个省级专业镇①,涵盖家具、陶瓷、灯饰、家电、花圃等产业,在市场上掌握了不少话语权。但根据广东省发改委提出的相关发展目标,到2017年要建成30~50个独具岭南魅力、环境优美、形态多样的省级特色小镇,到2020年建成100个左右省级特色小镇,包括智能制造小镇、绿能科技小镇、海洋特色产业小镇、互联网+小镇、时尚小镇、工艺小镇、文化创意小镇、生命健康小镇、旅游休闲小镇,产业发展、创新发展、吸纳就业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高,成为广东新的经济增长点②。换句话说,广东到2020年建成的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很有可能从现在的300多个省级专业镇中发展而来。

把传统专业镇提升为特色小镇,既是传统专业镇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但这绝不仅仅是概念的转变,或者产业的升级,而是要以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为特征,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生活等功能平台,重新规划打造宜创、宜业、宜居、宜游的新型发展空间。在这个过程中融入全域旅游理念,全时、全域、全民参与,将有助于“特色产业”和“体验旅游”实现最大程度的统一协调发展。

(二)将特色小镇建设融入区域旅游业整体布局

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最关键的是要把特色小镇建设融入区域旅游业整体布局。

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交通发达,特色小镇数量多,相距不远,而且产业关联性强或者景区风貌类似,所以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应与区域的旅游业整体布局融合,用好用足区域旅游资源如基础设施规划、线路规划、景区风格、客源等,切实把特色小镇的产业和旅游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些特色小镇,特别是中西部的特色小镇,离城区较远,旅游潜力大但基础不好,亟须融入周边地区或中心地区,借势发展,以自身特色形成虹吸效应,把这些地区的人流、金融、旅游资源、产业资源等导入到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带动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全域旅游本质着眼点就在于利用更大时空和更多元化的旅游资源。一些特色小镇拥有独特的产业,观光交流、学习访问、会展洽谈的外地游客较多,而当地居民在该产业中的就业率高,相对地从事住宿、餐饮、运输等服务业的人就少,势必造成服务供给不足,水平不高。从区域的视角来规划特色小镇配套资源,就可以在一定程度解决这个问题,如在周边另外的特色小镇建设时,适当减少研发制造产业,更多地规划服务业,区域间特色小镇在特色产业、服务业、旅游业中相融共生,互利共赢。

(三)推行“产业+旅游+”战略,积极探索融合创新

从全国目前打造的特色小镇来看,一半以上都侧重于产业特色,如金融创新、新兴产业、高端制造、电子商务等。全域旅游与特色小镇的融合,也可先从产业着手。由于旅游业最大的特点是跨越不同产业、市场和空间,市场无边、产业无界、创意无穷。旅游业主动与其他产业融合,将形成更强的产业竞争力。可以推行“产业+旅游+”战略,积极探索融合创新的路径,延伸主导产业相关的旅游,如工业旅游、体验旅游、会展旅游、学习考察旅游等。如深圳蛇口上世纪80年代的旧工业区,通过整治更新成为建筑设计、文化创意的集聚地,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厦门元祖食品公司把糕点、糖果等食品加工制造环节向公众开放,游客不仅可以亲眼看到食品的制作过程,而且还可以参与体验制作,获得满足感;珠海一年一度的中国航展,原来也是航空航天产业的专业展览,如今已经打造成为集会展旅游、学习考察旅游的国际品牌。

三、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需注意的问题

(一)根据旅游资源禀赋,理性推进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的融合发展

特色小镇的发展并非一日之功,全域旅游也不是万能药。当前,首要的是推动政府、社会、企业和当地居民充分沟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理性推进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的融合发展,防止出现运动式造城,盲目投资,千镇一面。为此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要着重研究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要客观评价旅游资源禀赋,充分调研旅游市场,衡量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的可能性。以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为主的特色小镇发展全域旅游,由于开发建设的不可逆,需要冷静、全面地评价当地旅游要素能否满足最基本的要求和条件,防止硬干、蛮干,造成资源破坏及浪费等一些不可收拾的局面。以特色产业为主的特色小镇发展全域旅游,应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强化主体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做强做优,然后瞄准附加产业,逐步推进,切忌一哄而上,全面开花。发展会展、论坛、体验旅游时,还应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强化开放的心态,建设开明公正的政府,引导民众开放创业,培养市场化竞争意识,共同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二是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应设立负面清单。一些特色小镇所发展的产业,虽具一定特色,但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或者影响人体健康的产业,这类特色小镇应列入负面清单,禁止发展旅游业。一些特色小镇从传统专业镇提升而来,城镇环境和营商环境差,居民素质不高,政府服务意识不强,也不宜马上发展全域旅游。一些地处偏远的特色小镇,交通极不发达,安全风险大,发展规模化旅游市场,投入太高,建议也不宜提倡发展全域旅游,但不排除散客或者个人自驾游。

(二)注重顶层设计,把全域旅游理念融入特色小镇规划建设

一是建立部门合作机制。由地方政府牵头,旅游、交通、经贸、信息、公安、工商等政府部门联合组成“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办公室”,建立顺畅高效的合作机制,实行线上线下联合办公,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统筹协调当地产业发展、工商服务、旅游服务、交通运输、公共安全等各种问题。

二是基础设施规划要先行。建议推行“大交通”规划概念,不仅在特色小镇的规划中,先规划主干道、公共停车场、慢行交通、污水垃圾处理、公共厕所、商业服务、医疗服务、绿地公园等基础设施;还应从旅游线路科学合理规划的角度出发,把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规划纳入到区域旅游布局当中,融入区域主要交通枢纽,规划以网格为基础的道路体系,打通断头路,为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的融合发展奠定基础,避免特色小镇变成“特色孤岛”。

三是要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展融资渠道。除了政府拨款、银行借贷之外,还可针对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探索创新投融资模式。主要可考虑:PPP模式,主要面向市政工程、交通运输、综合开发。待特色小镇发展相对成熟后,PPP还可向环保、养老、医疗、旅游等领域不断拓展,实现PPP投资主题多元化。引入社会资本,既可出让全域旅游特许经营权,亦可联合成立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基金,PE/VC等,促进产业发展,完善旅游综合服务。大力挖掘私人Y本,特色小镇的建设本身也是家乡建设,可通过宗族血脉关系,向有实力的乡贤以股权、期权的形式筹措建设资金,共建美好家园。

(三)适当调整阶段性发展策略,以人为本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针对不同的特色小镇发不同的发展阶段,应灵活调整阶段性的发展策略,更新工具包,同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主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以特色产业为主的特色小镇,应根据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未雨绸缪,提前做好相应的规划调整。具体来说,在特色小镇建设初期,可着力建设产业基础设施,引入一批全国知名的龙头企业,建立健全服务平台体系,打造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解决就业,创造经济效益。中期,可围绕产业拓展相关的高端服务,如论坛、会展、文化节庆、体验娱乐等,此时应及时完善提升相关配套水平,如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品牌宣传、服务品质等。后期的发展策略,可以产业创新发展与全域旅游并重,或以全域旅游为主,推出不同的举措。

以生态资源、民俗风情、休闲娱乐为主的特色小镇,初期可打造全域旅游,以特色旅游吸引旅客,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旅游服务。中期可考虑在“特色”融入关联性较强的产业,包括但不限于工业品及农产品的加工制造业、新兴产业、创意时尚等。后期经济实力增强,技术配套完善,市场成熟时,可通过企业合作并购、引入代表性的新兴产业企业等方式,发展特色产业,寻求更大的经济效益。

总之,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也好,阶段性调整发展策略也好,最终目的是发展经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进一步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旅游市场需求。

上一篇:现代艺术平面设计中的“虚”与“实” 下一篇:大米下脚料加工技术二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