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处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引入恢复性司法理念的思考

时间:2022-07-23 04:07:04

检察机关处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引入恢复性司法理念的思考

恢复性司法(Restorative Justice)作为一项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刑事司法革新运动,在国外的司法实践中显示出了较强的生命力,特别是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适用已成为通例。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学习和借鉴恢复性司法解决刑事冲突的有效方法,必将对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缓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产生积极作用。

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引入恢复性司法理念的理论思考

(一)价值意义

恢复性司法的基本宗旨是通过化解矛盾冲突、修复社会关系,将犯罪人重新融入社会。这也符合对未成年人矫治的根本目的。

1.促进未成年人认罪悔罪。通过犯罪人与被害人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和谈判,以赔偿、道歉、社区服务等形式化解矛盾、解决冲突,并通过激发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羞耻心,促使他们在社会的感召下认罪服法,改邪归正。

2.避免监禁给未成年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强调对犯罪人进行矫治和鼓励,尽可能地不让犯罪人离开社会,使其在一定的社区环境中,逐步自然地恢复自己的守法生活,这也从源头上杜绝了未成年人交叉感染的途径。

3.有利于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修复未成年人的不健康心态。这种交流不仅使被害人获得物质补偿,同时有助于减轻被害人的焦虑和仇恨,避免“第二次受害”。被害人的谅解也会化解矛盾,帮助未成年人摆脱犯罪后的消极沉沦,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4.有利于节约司法成本。恢复性司法就是通过调解的方式以较快速度、较低成本和较简便的方式解决纠纷,使案件在立案前或前就由犯罪人和被害人进行沟通、协商,通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制定改造计划等方式结案,投入成本远比完成整个刑事诉讼程序减少许多。

5.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恢复性司法主张用非刑罚的手段来修复社会关系,在这种模式下,社会公众从道德、社会、经济、政治各个层面去解析犯罪,尽量给未成年犯罪人提供悔恨和得到宽恕的机会,无形中降低了再犯罪率,同时也进一步维护了家庭与社会的稳定。美国一项对青少年犯的调查显示,参加恢复性司法程序处理的青少年犯的再犯率为18%,而通过正规刑事司法程序处理的青少年犯的再犯率为27%。

6.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社区矫正机制的完善。恢复性司法将促使社区充分发挥其在矫正犯罪方面的作用,并通过实践,推动我国现有社区矫治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二)理论基础

1.引入恢复性司法理念符合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过程中,通过认真贯彻宽严相济、区别对待的刑事政策,加强对未成年犯、从犯、过失犯和主观恶性小、犯罪情节轻微的犯罪,区分不同情况依法从宽处理。尽量缩小打击面,避免激化社会矛盾,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推动民主法治、安定有序、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恢复性司法的刑事和解理念恰恰与我国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和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目标相一致。

2.恢复性司法理念与我国对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的刑事政策相契合。这一政策体现了“预防”比“惩罚”更重要,对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理性地淡化惩罚的色彩,尽可能地发挥法律的人文精神和教育功能,实现刑罚特殊预防的目的。恢复性司法同样将传统的“惩罚”改为“修复”,强调教育和感化,与我国对未成年人的刑事政策所体现的原则精神相一致。

3.从国际公约有关规定看,对未成年人的非刑罚处置已成为国际少年司法发展的趋势。我国已加入了《儿童权利公约》以及《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标准规则(北京规则)》等国际公约。其中《北京规则》就未成年人犯罪的非刑罚处置作了明确要求。由于《北京规则》所提出的上述各种处置措施是在吸取多数国家少年司法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因而成为现代各国制定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置措施的重要指南。

4.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未成年人采取非监禁处置措施。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1规定,检察机关可以根据案件情况对犯罪嫌疑人作出相对不捕或相对不诉的决定。

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引入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实践与构想

(一)实践基础

1.我国传统的司法制度强调调解的运用。调解作为一种解决纠纷的制度,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对一般的民事纠纷采取的解决途径更多的是调解而非诉讼,调解的理念及实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调解制度顺应了传统法治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的需要。现阶段该制度仍在预防犯罪和解决纠纷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我国的司法调解无论在组织、技术还是原则方面也都较为完善,因此在法律文化和实践操作层面,我国都具有良好的实行少年恢复性司法模式的本土资源。

2.我国部分省市特别是上海已开始全面推行社区矫正工作。近年来,我国部分省市也开展了相关的探索工作。2001年5月,河北省长安区出台了《关于实施“社会服务令”暂行规定》,对符合不条件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由检察机关下达“社会服务令”,推荐到社会公益性机构,由检察机关聘用的辅导员对其进行思想感化教育,并在规定时间内从事不予支付报酬的社会公益劳动。2003年6月,北京市在东城区、房山区和密云县的47个街道、乡镇,全面展开罪犯“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相关的探索工作,为适用少年恢复性司法模式打下了实践基础。

(二)实践构想

国外一些国家在实施恢复性司法过程中主张单一的社区调解,排斥国家司法机关的介入。笔者认为,这一模式并不符合我国国情。作为执法机关,检察机关的改革探索应当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结合我国国情,借鉴恢复性司法理念,在现有法律框架内谨慎开展。对一些特定范围内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采取替代性刑事处理方式,笔者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1.适用范围:

(1)刑事自诉案件;(2)过失犯罪案件。此类案件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恶性较小,容易赢得被害人的谅解,适用恢复性司法的效果会更好;(3)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犯罪情节较轻的案件。

2.适用条件:

(1)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平时表现良好,系初犯、偶犯,且主观恶性不深,到案后认罪态度良好,有悔罪表现;(2)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监护人愿意承担监护职责,并有积极赔偿被害人的意愿和能力;(3)被害人对案件事实没有争议,愿意接受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道歉、赔偿,并自愿放弃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追究,或认同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轻缓处罚;(4)社区矫正机构愿意并有条件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开展跟踪帮教。

3.适用程序:

(1)检察机关事前根据适用范围严格审查适用条件;(2)对符合上述适用条件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必须听取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人)的意见,双方同意采用协议方式解决民事赔偿责任;(3)在案件处理过程中,由检察机关主持加害人及被害人双方的调解,检察机关视情也可以委托人民调解委员会或其他社会自治组织居中调解;(4)对已达成刑事和解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检察机关应当监督民事调解协议的履行;(5)检察机关综合案件性质、民事调解协议执行情况及其他情况,做出相对不处理决定,或在提起公诉时向法院提出轻缓的量刑建议。

4.具体适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1) 开展全面的社会调查。在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做出批捕或决定前,对未成年人开展科学的心理测试,进行全面调查,以确认未成年人有无适用恢复性司法的基础条件。

(2) 慎用逮捕权。检察机关在审查逮捕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过程中,应摒弃传统的“构罪皆捕”观念,树立“不捕为一般,逮捕为特殊”的理念,严格掌握审查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条件,尽量少用逮捕这一最后适用性、最具严厉性的强制措施。

(3)合理运用不权。从程序上体现便宜主义,检察机关应当顺应非刑罚化的大趋势,扩大相对不范围,对那些犯罪情节较轻可能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符合适用恢复性司法适用条件的未成年初犯、偶犯,也可以适用相对不。必要时,可对那些可能相对不的未成年人设置一定的考察期,对综合表现良好的未成年人不予。

(4)尽可能满足被害人的合理诉求。在具体适用过程中,检察机关要特别重视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通过双方的沟通谅解,尤其是犯罪者的道歉和补偿,不仅使被害人心理得到慰籍,也减少了双方相互之间及对社会的抵触情绪。

(5)及时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纳入社区矫正。实践证明,社区矫正不仅有利于提高对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促进社会治安秩序的良性循环,而且有利于合理配置行刑资源,减轻国家的行刑成本。

上一篇:英国青少年司法制度的价值取向及启示 下一篇:俞某抢劫案:未成年人重罪案件中的刑事和解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