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动物岩画初探

时间:2022-07-22 09:32:07

青海高原动物岩画初探

摘要:本文通过最新的考古材料说明,由于青海地处独特的自然环境,牦牛岩画彰显了青海动物岩画浓郁的高原地域特色,同时还表现出青海动物岩画与周边地区岩画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特点。

关键词:青海;动物;岩画;牦牛

中图分类号:K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3)03—0170—03

岩画。被誉为崖石上的史书,形象生动地记录了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我国岩画通常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北方地区的岩画多表现动物和人物,作品风格写实,技法主要是磨刻,以内蒙古阴山、宁夏贺兰山岩画为代表;南方岩画除描绘动物、狩猎外,还表现村落、宗教仪式等,人物形象程式化,普遍用红色涂染,以广西左江、云南沧源、江苏连云港岩画为代表。

青海岩画的大规模调查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5年至1987年岩画专项调查时发现13处,新近结束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调查35处。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南麓、昆仑山及巴颜喀拉山这三大山系有水源的地区。集中分布于青海湖周边及其以西地区,以海西州数量最多,共14处。其分布呈现出由东向西海拔逐渐升高的特点。因工艺不同细分为敲凿法、磨刻法和线刻法三种,其中敲凿法是我省岩画中出现最早、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技法。从青铜时代一直沿用到汉唐时期。重点刻画出动物的头、角、尾等细部特征。从表现题材和艺术风格看,青海岩画属北方岩画系统。

多数学者依据岩画的内容、风格、技法及其周边的文化遗存等考古材料,结合文献和民族学资料。再运用碳14、地衣测年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岩画断代,取得了比较科学的结论。本世纪初,汤惠生将综合比较分析法和微腐蚀断代法相结合,将青藏高原岩画划分为四期。本文将一至三期(汉代以前)岩画划入早期,汉代以后为晚期。

一、青海动物岩画的主要内涵

青海岩画内容多表现狩猎、游牧、战争等,包括动物、人物、车轮、符号等几大类,其中动物成为重要的表现对象,常见牛、鹿、马、骆驼、虎、鹰等,始终保持着写实的艺术风格。

牦牛成为青海岩画出现年代最早、频率最高的一种动物,一直延续到唐代,见有独牛、群牛、人骑牛、射牛图、虎噬牛等。最新普查资料显示,35处岩画中仅称多赛康、德令哈敖木本哈达、乌兰巴里河滩等3处岩画未发现牦牛,曲麻莱昂拉和章玛岩画、都兰洪水川沟口、德令哈艾力肯达呼尔岩画可辨主要动物也是牦牛。因各地所处自然环境以及时代的差异,牦牛所占比例略有不同。例如野牛沟岩画共计239个形象,动物占207个,以牦牛最多。高达100个,约占动物图案总量的一半:舍卜齐沟岩画可辨27个形象,其中动物为24个,牦牛占10个:湖李木沟岩画约有70个图案。动物占63个,牦牛达36个:怀头他拉岩画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晚期岩画。可辨形象约105个。动物有55个。其中牦牛仅占9个,所占比例已明显下降,新增各类符号是其突出的特点。

因时代不同,牦牛形象也存在差异。早期牦牛形象头微低,牛角硕大,拱背垂腹,身体浑圆,四肢短粗有力,尾尖呈圆球形。厚重肥硕的躯干与小而尖的头部形成鲜明对比。两只牛角几乎弯成圆圈形,风格古朴,写实性极强。到晚期写实性已不及早期突出。牛角变小。背部隆起不及早期那么明显。身体被拉长,尾巴变短。个别牦牛甚至将四足简化为两足。

除了牦牛,初步统计约有50个马的图案。已公布的野牛沟、卢森、舍卜齐沟、巴哈莫力、哈龙沟、怀头他拉及湖李木沟岩画都发现马的图案。“三普”新发现的乌兰牦牛西山、天峻梅陇、德令哈巴嘎萨、塔温特买图、那仁布勒格斯坦岩画均发现有马。见有独马、人骑马、马拉车、马驮物四种,其中以人骑马数量最多,占一半以上。马图案的数量在时代上并无明显的差别。从地域上看,集中分布于海西地区,以野牛沟岩画数量最多,独马和人骑马各有6个;其次是怀头他拉岩画。4个独马和6个人骑马,两处岩画中马的数量相差无几。卢森岩画中有2个马图案,轮廓清楚,且将鬃毛也打制出来,制作精细,栩栩如生,堪称我省岩画中最为精致的马。

骆驼图案的数量与马差不多。野牛沟、卢森、巴哈莫力、哈龙沟、怀头他拉、察汗特买图、鲁茫沟岩画均有发现。以野牛沟岩画数量最多,约20个,几乎占骆驼总数的半数。“三普”新发现格尔木野马滩、乌兰牦牛西山、德令哈塔温特买图和红土沟岩画均有骆驼形象。曲麻莱章囊和德令哈巴嘎萨岩画发现人骑骆驼图像。哈龙沟和野马滩岩画发现人牵骆驼图像。

青海岩画中的骆驼都是双峰驼,即野骆驼。至少在公元前800年就已被人类驯化。现仍有少量的双峰驼,栖居于我省海西地区。骆驼为人类提供驼绒、驼肉、驼奶外,还是骑乘、驮运的良好役畜,古代游牧民族对骆驼依赖性较强,通过岩画再现古人与骆驼的密切关系。

除了上述三种动物外,鹿和虎是青海岩画中比较常见的动物。《青海岩画》中收录的13处岩画除切吉等4处岩画外,余者皆有鹿形象,共约20个。“三普”新发现天峻梅陇和道尕尔、乌兰佛岩山和牦牛西山、德令哈巴嘎萨、艾力肯达呼尔、红土沟岩画也发现有鹿的形象。青海岩画中普遍发现鹿的形象。究其原因一是鹿是青海高原比较常见的食草动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二是在青海古代文化中,乃至全国、全世界范围内,鹿为人们所赋予特殊的文化意义。汤惠生认为“青藏高原岩画中的鹿。都可理解为萨满通天的助手”。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青海岩画虎的数量与鹿不相上下。在天峻卢森(4个)、刚察海西沟(4个)、共和湖李木(3个)、天峻鲁茫沟(9个)等5处均有虎岩画。“三普”仅在曲麻莱章囊发现虎的形象。从分布地域看,集中分布在天峻、刚察两县。虎的形体较大,身体多饰涡纹,长尾。有独虎、多个虎、虎扑食和人射虎4种表现形式。以虎扑食数量最多。达13个。具有浓郁的北方草原文化特点。

鹰是草原是常见的飞禽。青海岩画出现并不多,野牛沟(3个)、卢森(2个)、舍卜齐沟(1个)出现单鹰图案。另在野牛沟岩画还发现一组8个的“行列式飞鹰图”。“三普”仅新增曲麻莱章囊岩画一处。岩画中鹰多呈展翅状,刻画简捷,表达了古人特殊的精神需求。到晚期,因佛教的传入,古人的精神世界发生变化。鹰的文化内涵被削弱和淡化,因此岩画中很少发现鹰的形象。

二、青海动物岩画与周边地区岩画的相互影响

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种。也是青藏两地最具代表性的动物岩画。目前岩画约30多处。仅2处未发现牦牛图案。以牦牛为主的岩画达22处。因此青藏高原是我国牦牛岩画的中心分布区。岩画中的牦牛,经常被夸张刻画,显然已被赋予特殊的文化内涵,并随着人群的迁徙向周边地区扩散。甘肃河西走廊的黑山发现牦牛岩画,牛角硕大。拱背垂腹。尾尖呈圆球状。与野牛沟牦牛形象一致。再向东越过黄河到达贺兰山中卫岩画也发现的牦牛形象同。与典型的牦牛形象存在一定的区别。牛背稍拱,牛角粗壮,牛尾下垂呈梭形,细部特点已不如野牛沟那么突出。阿拉善左旗岩画的狩猎牦牛图。粗大的牛角向上弯曲。身体趋于细长。看不到拱背垂腹特点,尾尖呈圆圈形。这是目前我国境内分布最东边的一处牦牛岩画。

与青海相邻的新疆且末、阿尔泰山发现的牦牛岩画。牛角呈“0”形。隆背翘尾。身躯健硕。其风格接近野牛沟牦牛形象。盖山林根据岩画的内容和风格。认为是羌人进入塔里木盆地所为。其年代是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罔。

大量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民族学资料证实,从新石器时代起,古代氐羌沿着“藏彝走廊”不断向南迁徙,形成了一条古代族群迁徙和文化交流的通道。牦牛岩画因族群的迁徙传入滇西北地区。金沙江流域的岩画主要集中分布于云南香格里拉、丽江、宁蒗三县境内,此外云南楚雄永仁县、四川稻城及木里县,先后发现了50多个岩画点。丽江永胜岩画,用白色颜料涂绘牛的形象。表现古人狩猎牦牛的情景,牛很醒目,显得比较强健。牦牛作为青藏高原的文化因素传播到西南地区后。加工技法多采用南方的涂绘法。牦牛演变成野牛的形象,成为西南地区动物岩画的重要表现对象。现今生活在该地区羌族、佤族、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都保留着牛崇拜。溯源这种文化现象,可能与青藏高原牦牛崇拜有着密切的关联。

青海高原至今未发现虎。现存的5处虎岩画说明,虎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通过文化间的交流而传人青海。虎是欧亚草原常见的动物纹之一,是北方游牧民族,特别是匈奴人喜爱的一种动物。北方地区以虎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出现于距今3000年左右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动物纹青铜器。战国至两汉时期,发现大量的虎纹青铜器或金器,隋唐以后。虎纹逐渐减少。以器物和墓葬壁画形式存在。写实性强。除金属器和墓葬壁画等表现形式外,在阴山、黑山、贺兰山等岩画也出现虎图案,虎处于中心位置,形体较大,张口露齿,线条宽粗。常见独虎、多个虎、虎扑食和人猎虎4种表现形式,以虎扑食题材最多,反映出古人眼中真实的自然界。青海岩画中的虎。暗示出与北方草原文化之间的关系。

用各种线条装饰动物是北方岩画的突出特点,在黑山、阴山、贺兰山岩画发现用涡纹或折线纹装饰老虎或鹿。这种装饰风格对青海动物岩画产生一定的影响。青海省的岩画中常以涡纹、平行条纹、“X”射线、网格纹及折线纹来装饰动物,其中以各种涡纹最多。涡纹或繁或简,细分为横涡纹、竖涡纹,单层涡纹、双层涡纹,单个涡纹、多个涡纹等几种类型。卢森岩画的三个虎身前半部分饰横S纹、后半部分饰竖涡纹。湖李木沟虎食牛岩画,虎身前半部分饰一个横涡纹。后半部分饰一组平行条纹,还有一处用网格纹饰满整个虎身。这种风格比较少见。共和卡木屯岩画发现以简化的横“S”纹饰鹿。与卢森岩画那个简化的牦牛形象极为接近。类似的鹿在贺兰山也有发现。“三普”新发现的称多赛康岩画多个用涡纹饰鹿。与日土的任姆栋、康巴热久、拉卓章的鹿非常接近,张亚莎称为“美丽的鹿”。吕红亮通过对西喜马拉雅地区岩画和考古材料,认为岩画的这种装饰风格是欧亚草原岩画重要的组成部分。并称之为“高原亚洲类型”。这些材料表明,玉树地区的岩画与岩画的关系可能更加密切。同属高原岩画文化幽。

野牛沟、卢森、湖里木沟及“三普”新发现的海晏莫合口岩画发现以直线、弧线、涡纹饰牦牛[垌,说明该装饰风格,从不同方向传入青海高原后,融入本地文化因素的特点。

综上所述。青海动物岩画出现时间早、延续时间长。始终成为岩画中的核心内容。尤以牦牛最具高原特色。动物岩画的图案造型或装饰风格,反映了青海岩画与我国北方草原、新疆及岩画,乃至欧亚草原岩画之间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既表现出多种文化交融后的相似性,又彰显出鲜明的地域性。

上一篇:马麒主政时期青海地区民族教育述略 下一篇:身份认同·面子·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