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

时间:2022-07-22 09:07:15

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立意高远,韵味十足,构思新颖,语言清新,有鲜明的节奏感,学生读诗犹如赏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适当方法引导,目的在于适当启发学生的想象,初步领会诗的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为学生理解、感悟古诗文搭起桥梁,打通时空的间隔,让生活在当代的孩子们顺利地进入古诗文特定的情境之中。作为语文老师,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去学好古诗词?本人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做法。

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的目标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提升学生的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第二阶段是丰富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第三阶段是提高人民素质,延续中华文明。古诗教学对三个层次的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均有重要的作用:

1.古诗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写作技巧上,中国古典诗歌种类繁多,如借物抒情、卒章显志、欲扬先抑等;在题材方面,中国古典诗歌的选材广泛,诗人们借诗歌抒发对大千世界和美好生活的种种体验。中国古典诗歌所具有的浓郁的抒情性、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诗歌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

诗人雪莱说:“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的记录。”每个青少年本质上都是一位诗人,让年轻的心灵走进诗的国度,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融合,他们将透过诗歌与先哲对话,这将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充实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人文科学素养更加深厚。

3.诗歌教学可以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诗歌如同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宝藏。学习古典诗歌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在学生心田上播下民族优秀文化的种子,才能使已经维系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不在历史的洪流中消亡,并不断生根发芽,发扬光大。

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

1.指导古诗学法,读懂诗句

让学生品味语言,首先要将语句读懂,因为古诗的语言具有意思跳跃、语句浓缩、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特点,而这些对于初学的小学生来说,成为了古诗教学中的一大障碍。为此,要以小学生的特点为依据,将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教授给学生,以帮助其疏通理解:一是要先分词进行解义,对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进行逐词逐句的理解;二是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古诗学法可概括为“扩、留、补、换、调、嚼、连”七个字。扩:即将浓缩的词语扩展开来,使词句的意思更加具体化、明显化;留:即要保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补:即要补上诗句中省略的成分,使其更加通顺;换:即要更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调:即要调整顺序颠倒的词语;嚼:引导学生细心咀嚼、品味诗中关键的、传神的、富有哲理的词句;连:将各句所解释的词语,连起来翻译。因此,在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古诗的学法,在讲解中指导,在指导中练习,启发学生领悟古诗学法的用法。

2.运用情境教学法,体会意境美

要让学生领会古诗中的意境,就是要使学生感知诗人所描绘的鲜明的画面,然后通过想象,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此,为了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与古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引起共鸣,除了要帮助学生消灭文字上的障碍外,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技巧和方法。如可以通过景物观察、提供史料、板书示意、联想对比等方法进行。例如:韩愈的《早春》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是诗人经过仔细观察而提炼概括出来的对早春特有的景色的描绘。“最是一年春好处”是诗人爱惜早春的真挚感情的流露。如能引导儿童去实地观察一番,就会感到“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得非常真切;然后进一步去体会诗人爱惜早春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联想可使儿童认识到自己正像初春萌芽的小草,生机勃勃,是学习的最佳时期,应趁此时机努力学习。

3.反复吟诵,训练朗读是重点

古人云:“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讲的就是诵读的重要性。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到处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释放着无穷的魅力。因此,语文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读诗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在指导学生朗诵时,要注意联系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得到熏陶,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要注意诗的节奏和停顿,读出感情,让孩子们浸泡在优美的、灵动的、充满智慧的诗歌作品之中,得到文学的启蒙教育,提高学生的素养。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想象,在朗读中欣赏,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让学生专心诵读,不急于求成,边读边体味感悟,才能读出味道,读出境界,读出感受来。

4.交流分享策略

(1)学生阅读任何一篇文章都会经过自我对话的过程。当学生沉浸在诗人所创造的境界的时候,便会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经验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感悟出诗歌的意境。

(2)学生在自我对话和独立阅读的基础上,会以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为背景,从诗句中寻找能够印证自己对诗人情感的体会和对诗歌意境的感悟材料,经历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3)学生通过独立的阅读,获得独特的感悟之后,便产生了交流的欲望,希望能与同伴交流阅读心得,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这阶段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结果将被整合为对文本的比较全面的理解。

(4)师生对话过程。在师生对话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除了体现在对话题的调控和对交流的引导,以及交流过程中对学生的鼓励和评价外,还体现在根据学生的理解状况,适时地提出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的话题,给学生搭建适当的“对话平台”。让学生通过这个“平台”来展示自我,展示才华,使其相信自己的能力,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

上一篇: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性 下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