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探讨

时间:2022-06-15 01:09:32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探讨

摘要:新课标准给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所提出的问题,并从分析入手,达成对框题所含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本文简单的探讨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有各式各样、千变万化,大略地讲,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过程。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过程,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却只有教或者只有学的片面活动,或者只是这二项活动的简单相加而没有什么“结合”或“统一”,都不是我们所说的具有严格意义的教学活动。通过阅读一些教育理论,教育报刊杂志,联系我多年的语文教学反思,以及通过多种渠道与教师们交谈,使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教法有了一定的见解。教学生学习语文,关键在于培育他们的语文素养,包括知识、能力、习惯等方面。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多方面的吸收、运用多种方法才能达到。他们不仅需要从教科书里学,还应浏览教科书以外的有关资料;不仅需要在课堂上学,还应利用课外的机会学;不仅需要跟科任老师学,还应自学或跟同学、其他老师学。我认为,语文教师教学时应该注意到这些情况,教学生学会多渠道学习语文,以活跃课堂氛围,确保和增进教学效果。

一、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心理学认为,只有课堂上师生心理相容,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高涨。我的做法是:首先,课前了解“学情”,接纳学生自学后的建议。如讲“瀑布”一课开始时,我对陌生的学生主动推销自我,让学生在答问中认识我,熟悉我,接纳我,这本身就是为融洽课堂气氛,在“预备感情”中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悉心呵护学生的问或答的积极性。如提问后的热情期待,给予相应的思考时间、必要的提示和宽慰与信心,进行目光交流,回答后点头示意,并作感情化的简短评价等等。这种由“言情”到“传情”的情感交流过程,自然拉近了学生和教材、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教学的过程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过程,而是主动参与的过程。语文教学有两个层面:一是字词句段篇的感性教学,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知识,达到听说读写的一定能力,这是语文教学最起码的要求。这是浅层次的,还不能说是一种境界,它只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入门,是语文教学中“情”的贯穿,“悟”的培养。“情”与“悟”交相辉映,互为因果,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升华,一种有意为之的拔高,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这是深层次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这种“情”结,有这种“悟”性。这也是为了更好地在美育上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形象化的美育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小学语文学科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两重特点,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良好途径。语文教育的实施,就是要以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为基础,认识到是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实施中的重要问题。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要抓住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特点,或析文引导、或让学生读书陶冶、或写文抒情,把情感教育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文章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写出日子来去匆匆,稍纵即逝。为帮助学生具体地领悟“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一句子,我让几个学生去做一件具体的事来感受时间的流逝。学生们选择了“洗手”。于是记时开始,几个学生打水、洗手、擦手、倒水,整个过程下来,将近五分钟的时间过去了,有的同学甚至连擦手、挂毛巾用了几秒都记录得一清二楚。事后让学生们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们谈了很多:“洗手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没人把洗手这件事专门列入日程安排中,但它的确占用了我们每天的许多时间。”“从洗手这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让我明白了,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不起眼的小事,比如上课走神,做小动作,毫无节制地疯玩等。做这些事情时,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正像作者所说的:时间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洗手,这一生活情境的真实体验使学生读懂了这个重点句,我相机提出:“生活就是由许多必要或不必要的事情组成,那么我们应如何去做才能让生命显得更有意义?”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要珍惜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生命变得充实而不空洞,丰富而不虚无,从而达到了教学预期的效果。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与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

三、重视对笔记的习惯培养

学生课上要边听边记,以听为主。记录时善用符号,简洁明了,迅速整齐,可有自己的批语,重点处用重彩或着重符标明。课堂上的合作探究是多方面的,包括同桌互相帮助、小组共同讨论、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合作等。关键在于如何才能做得认真,做得有效。在教学课堂中,任何教学方法都与教学任务相关联,与教学目标的制约与支配。课堂教学中,有时候需要教师的讲解或示范,有时需要学生练习或讨论。并不是什么问题都要拿来让学生集体讨论,集体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重在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通过教学,要让学生逐步掌握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不断提高看、想、研、做等学习技能。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指导、帮助,但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的主动吸收和自觉运用,能融会贯通。因此,教学归根究底都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思维与习惯,要鼓励他们不断改进学习方法,通过多方学习和应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解疑、合作探究、勇于探索和求异创新的习惯。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很重要,引导他们提高语文的能力更重用。因此,教会学生多渠道地学习语文,有利于增加他们的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1]赵丽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刍议[J].吉林教育,2009,(04).

[2]曾孝红.语文教法的再思考[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7,(03).

[3]陈长华.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J].华章(教学探索),2007,(06).

[4]杨春杰.怎样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方法[J].考试周刊,2009,(50).

上一篇:试谈如何促进小学语文课堂学生的主体性 下一篇: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语文教师角色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