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温州经济转型的方向问题

时间:2022-07-22 07:59:02

试论温州经济转型的方向问题

摘要:文章分析了温州产业困境的结构性和深层次原因,提出了实施产业提升战略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温州经济 产业转型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214-02

一、产业模式是温州问题的症结所在

产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离开一、二、三次产业,人类无法生存发展。温州产业结构“低小散”,是导致困难产生的结构性和深层次原因。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认为:温州经济出现困境同宏观调控有关,更重要的是同温州产业模式有关。温州产业结构模式的特征是“低小散”,2009年,温州企业有14.7万家,规模企业只有8488家,占企业总数的5.77%,近95%都是小微企业,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许多产品处在价值链的低端。现在,我国制造业平均利润为5%,温州制造业由于技术含量低,平均利润还不足5%。现在,低成本发展时代已经结束,随之而来的是工资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水电和环境成本提升,升幅较大,在10%左右,温州90%的微利企业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竞争的新形势,现在企业的困难面占到40%到60%,企业的路子越走越窄,传统经济模式不堪重负。从去年以来温州150多位老板“跑路”,除思想、品德问题外,更直接原因是同产业困境有关,没有起死回生的希望。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产业转型提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不同的经济时代有不同的产业与之相适应,在工业化的后期,产业向高度化方向发展,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智能化,产业自动化程度高,劳动用工大幅度下降,生产成本随之下降,利润率显著上升。美国的高科技产业,盈利企业同亏损、破产企业相抵之后,投资公司的利润率为25%到35%。这说明为什么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和支柱产业的原因和根据。据此,温州的经济转型一定要把产业提升作为新的方向,不能再回到传统的“低小散”产业模式上。实践证明,温州的产业模式和实体经济没有改变,温州发展经济的风险不可能消除,这是经济规律所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什么人怎么讲也无用。

二、树立信心,明确方向,实施产业转型提升战略

从国家提出经济转型问题以来,温州的转型提升方向是不明确的,有固定资产投资论、有半城市化论,有产业转业提升论等等,究竟哪个是主攻方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近三年来,正因为全市上下许多企业没有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使温州产业面貌依旧,造成今年上半年温州GDP大跌。今年上半年,全国GDP为7.6%,浙江省为7.4%,温州为5.0%,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第一次出现温州GDP低于全国平均数2.6个分点,降幅之大,出人意料。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国际通用的主要指标。GDP的大幅下降,必将削弱温州的经济实力,制约温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前,温州全市上下要树立信心,明确方向,自觉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温州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具有许多优势和有利条件,有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企业的高效运作,温州经济一定会再展宏图。

1.正确认识温州的经济实力。温州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大大加强,积累了丰厚的民间资本,尽管对民间资本的数量有不同看法,但温州经济实力的增强是个不争的事实。温州人的三个板块都有较强实力:一是温州本土的798万温州人,这是第一板块。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地方政府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显著提高。1978年与2011年比较:国内生产总值由13.21亿元上升到3350.87亿元,工业总产值由11.12亿元上升到7073.61亿元,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由6.29亿元上升到1767.64亿元,财政收入由1.34亿元上升到485.62亿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由350元左右上升到3174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3元上升到13243元。温州本土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善经商的温州人,遇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代,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温州人在全国各地的经济为第二板块。全国各地都有温州人,目前在全国各地的温州人有175万人,其中从事贸易业有114万人,占65.1%;从事服务业30万人,占17.1%;从事工业18万人,占10.3%,其他行业13万人,占7.4%。175万温州人在我国东部有92.03万人,占52.59%;中部有52.98万人,占33.13%,西部有24.99万人,占14.28%。

温州人分布最多是上海市,达20万人;其次是北京市和武汉市,有17万人;人数达10万人的有天津市、石家庄市和新疆自治区,5万人的省市有13个。

温州人在全国各地投资达1764亿元,投资100亿以上城市有3个,投资50亿以上的城市有8个,投资20亿以上的城市有22个。温州人在外创办工业企业18000多家,实现工业产值超千亿。创办各类市场100多个,拥有市场摊位5万多个,年实现商业贸易2880亿,年经销温州商品800多亿。

温州人的第三个板块是分布在世界80个国家和地区的60万温州人,其中法国的有10万人,在美国、意大利各有4万多人,经营行业由鞋业、眼镜业、餐饮业逐步向制造业、金融业、珠宝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外贸业、远洋运输业发展。经济实力可能超过第二板块或旗鼓相当。

在现代,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决定两个实力:一个是经济实力,一个是科技实力。实事求是地说,温州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现在摆在温州人面前的是把经济实力转为科技实力,科技实力上去了,反过来进一步促进温州的经济实力增长。问题的关键是主攻方向要明确,坚持实施产业转型提升战略,把力量用在刀刃上。

2.充分利用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有利条件,促进温州产业转型升级。温州金融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民间金融的阳光化和规范化,创新金融产品、机构、平台和服务,振兴温州实体经济。温州民间金融如果能在阳光化、规范化基础上再创新资本高回报,这对中国将是重大贡献。

分散的小资本如何集聚大资本,为高投入创造条件。高科技产业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温州几千亿的民间资本分散在几百万户之中,分散的民间资本如何集聚起来,怎样建立民间资本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像拿钱存银行一样,不用就存款投资,要用时就能拿出来,有没有好办法·

高风险如何规避·国内外已创立风险投资机制。高科技产业失败率达70%,成功率为30%,通过风险投资运作方式,成功与失败相抵,还能获得25%~35%利润,比现在我国制造业平均5%利润高出4~6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巴曙松建议要直接融资,因为银行贷款具有天然的保守性,不适合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投资。因此国务院给试验区的任务,还有培育发展地方资本市场,依法开展股权转让和股权交易,发展各类债券产品,开展债券融资。

3.以规模企业和部级高新技术企业为抓手,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活动,为产业转型升级打下坚实基础。首先抓科技投入,实践证明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1%,企业生产经营局面困难;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2%,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科技投入占销售3%~5%,企业才有竞争力。因此,温州市应以8488家规模企业和399家部级高新技术企业为抓手,分别实现规模企业3%的科技投入,部级高新技术企业5%科技投入,为提高科技水平创造条件。第二,建立研发机构,积极研发新产品,为自主创新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分别建立部级、省部级、地市级研发中心,建立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实行股权制、期权制、为自主创新创造条件。没有创意谈不上创新;创意是否有价值,还要不断通过研发来证实。第三,抓人才,建立“产、学、研”联盟。抓产业转型升级,人才是关键。在当前,实施“产、学、研”联盟是解决人才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当前,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有人才,有大量科研成果,需要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企业拥有资金,但缺人才、缺技术,实施“产、学、研”联盟,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实现“产、学、研”各方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倪鹏飞等.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9~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责编:李雪)

上一篇:基于财务软件的固定资产模块应用探析 下一篇:财务管理制度问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