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西部大开发的引擎城市

时间:2022-07-22 07:09:15

成都:西部大开发的引擎城市

成都市于2007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2009年底,在总结西部大开发十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成都市把战略视野进一步拓展到全球,进入了新的“全球定位”阶段。

再过15年到20年,我国将有60%以上的人口生活和工作在城市。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究竟应该怎样走?报告认为,成都的新型城市化,是一个成功的模式。并将这个模式概括为“三轴三阶梯”。即以“复合城市化、要素市场化、城乡一体化”为路径和驱动力。从“全城谋划”到“全域统筹”再到“全球定位”。

今年1月18日,国家信息中心在北京《西部大开发中的城市化道路――成都的城市化模式案例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成都已成为西部大开发中的引擎城市、中国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引领城市,西部大开发10年来形成的“成都模式”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和典型意义。该研究课题组由著名经济学家蒙代尔、厉以宁担任负责人。

国家信息中心对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经过大量调查分析并与国际、国内城市化进行比较研究,国家信息中心认为,西部大开发10年来,成都市深入探索实践的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新型城市化,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对外开放水平提升,为破解西部乃至全国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提供了大量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在中央即将出台西部大开发下一个十年规划的前夕,国家信息中心推出了对成都的案例研究成果。

截至2008年底,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5.7%,未来二十年仍将是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期。按照每年接近1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再过15年到20年,我国将有60%以上的人口生活和工作在城市。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究竟应该怎样走?报告认为,成都的新型城市化,是一个成功的模式,并将这个模式概括为“三轴三阶梯”,即以“复合城市化、要素市场化、城乡一体化”为路径和驱动力,从“全城谋划”到“全域统筹”再到“全球定位”。

报告认为,复合城市化就是城市化与工业化、全球化的叠加与整合。作为典型的西部内陆城市,成都在交通物流方面不具备先天优势,而且矿产资源贫瘠,无法走港口型或资源型发展道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2003年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以来,成都浓缩了发达国家典型城市从早期工业化到中期去工业化到当前建设全球城市、信息城市的百年历程,在短短十年时间既推动了工业化,又调整了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同时加快了全球化、信息化进程。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了内在关联、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目前,成都正在着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逐步形成了城乡一体、梯度布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报告指出,实现农村土地与市场的对接,促进土地要素市场化,进而带动农村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是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的关键。西部大开发10年来,成都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突破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体制瓶颈,把市场化进程向土地等要素市场纵深推进,在更广领域激活了市场资源,在更大程度激发了市场活力,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的要素集聚和积累。2008年1月,成都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全市共有222个乡镇、1700个村(涉农社区)、24247个组(社)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涉及农户122.49万户;2009年,成都确权颁证基本完成,农村产权交易实现流转5.5万宗、金额25.4亿元。

城乡二元体制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根源,已成为影响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二元结构主要表现为我国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市场不发达;二元体制则主要体现为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各种体制。打破二元体制,改变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既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同类国家的经验可以照搬,只能在实践中摸索。自2003年以来,成都通过实施城乡一体化,打破二元体制,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近7年来,坚持不懈地推进和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的目标,推动社会资源科学配置、社会事业均衡发展、社会利益合理分配,促进城乡居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加速形成和谐共富的城乡关系,城乡居民充分共享了各项发展成果。

目前,成都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自2003年以来,先后三次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稳步推进市域范围内户籍人口自由迁徙,逐步建立城乡一元化户籍制度,取消农业和非农业人口性质,将全市户籍人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农民在城镇具有合法固定住所或在城镇租房即可入户。着力打破城乡就业二元结构体制,健全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普惠、就业扶持、就业缓助制度,从市到村建立了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城乡居民比较充分就业。率先在全国实现征地农民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推广,推行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基本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从2009年1月开始,医疗保险实现城乡全面对接,统一了原来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市的医疗保险,凡是签了劳动合同的,无论城乡,无论单位性质,都统一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未就业的(包括非劳动人口和未就业劳动人口),无论城乡,都统一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城乡一致、参保补助城乡统一、待遇水平城乡均等,实现了医疗保险的城乡打通。

报告认为,“三阶梯”即“全城谋划、全域统筹、全球定位”,是成都十年发展的三个阶段。从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到2003年,是全城谋划阶段。从2003年到2009年,是“全域统筹”阶段。这一时期成都按照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要求,把战略视野从全城扩展到全域,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到破解城乡二元体制,在城乡统筹中推动了成都全域的均衡发展、协调发展。期间,成都和重庆于2007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自2009年底,成都在总结西部大开发十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战略视野拓展到全球,进入了新的“全球定位”阶段。

“全球定位”的目标是打造“全球城市网络中的节点城市”和“世界现代田园城市”。2009年底,成都市委、市政府借鉴“田园城市”模式,顺应城乡发展规律,提出了用30年到50年时间最终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即:建成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的示范区,成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现代高端产业聚集、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生态良好。

这一定位,不是要遏制成都作为中心城市的人口数量和发展规模,也不是要建设农村环绕城市的传统城乡形态,而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的现代田园城市,构建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并随着成都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一个超大型、田园式的城市群。

研究报告认为,当前成都正处于“全球定位阶段”,已经具备了提升城市能级的一些基本条件,并具有较强的内在推动力,正在努力融入全球城市网络。报告建议,在未来发展中,成都及各城市政府以发展民生经济为导向,进一步创造“富民、安居、宜业、御险”的政策与市场环境。

上一篇:创新管理服务 帮助中小企业转危为机 下一篇:越清洁 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