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道类别的武汉城市绿道发展方向分析

时间:2022-07-22 01:01:36

基于绿道类别的武汉城市绿道发展方向分析

摘要:城市绿道在当今城市发展中为改善绿色空间环境增添了更多可能,并对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同地区需要建立适合各自城市风貌特色的绿道网络。本文针对绿道的不同分类特点,分析了目前武汉城市绿地系统的不足,为武汉市未来建设城市绿道提出了规划建议。

关键词:绿道;类别;武汉城市绿道

Abstract:Today,urban greenway helps to create more and more green space in the city's development, and 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lso, the different regions need to build greenway systems which are very suitable for local feature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various categories of greenway,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deficiency of greenbelt system in Wuhan now, for giving advice to build Wuhan urban greenway on city planning.

Keywords:greenway;category;urban greenway of Wuhan

中图分类号:TU985.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6-0093-03

1引言

“绿道”一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源于人们对城市环境的重视,也源于对大兴土木时环境问题被忽略的不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突飞猛进,城市人口从1.72亿增长到2009年的6.22亿,城市化率也从17.9%上升到2009年的46.6%,但是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的是城市绿色空间的急剧减少,造成了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人们希望城市发展,更加期盼的是城市环境水平的整体提高,人们对绿色空间的迫切需求,对休闲游憩环境的渴望,其实都可以通过建设城市绿道来实现。城市绿道的建设无疑给充斥着钢筋水泥的现代都市带来一抹亮丽的风景,可以通过建设不同类型的城市绿道,来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为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多了又一种可能。

2绿道的概念

总的来说,绿道译自英文单词“greenway”,来源于greenbelt和parkway两个词汇。Green意指自然或半自然植被的区域;way是是通道的意思,具有移动的意味,是人类、动物、植物、水等的通道[1]。

对于绿道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对其有不同的阐述。查理斯・利特尔(Charles Little)在1990年出版了绿道研究的经典之作―《美国的绿道(Greenways for America)》,他认为绿道就是能够改善环境质量和提供户外娱乐的线状廊道,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2]。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教授法伯斯(J.G.Fábos)是美国研究绿道的先驱之一,他在网络层次上对绿道的定义进行阐述,即:“不同宽度的廊道(corridors of vaious widths)”,它们在网络中相互连接,就像连着的高速公路网络和铁路网络一样。

综上所述,本文对于城市绿道的定义是,以城市绿地为基础的,属于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公共绿地范畴,以带状为主要分布形式,由具备较强自然特征的线形空间组成的网络体系。在城市中,绿道是对公园、广场、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居住区绿地等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以非机动通行为主,低机动通行为辅的绿色游憩空间。

3绿道的分类

绿道根据所处地域、环境、以及承担角色的不同,分类形式多种多样,有的绿道以娱乐为主要功能,有的以生物保护为主,还有的作为城市的缓冲地带,协调城市发展。绿道的规模也是大小不等,既有lm宽的绿道,也有几十公里宽,数百公里长的绿道。有沿道路、河流和山脊建设的绿道,也有沿天然气管道或煤气管道、自来水管道和电力线路等建设的绿道,以及农田中的树篱土堆等都可作为绿道的形式。

3.1 国外绿道的分类形式

3.1.1 法伯斯对于绿道的分类

法伯斯将绿色通道分为三种类型:

(1)生态型绿色通道(Ecological Green

ways):由重要的自然廊道和开放空间组成,它们通常沿着河流、小溪、山脊线分布,可供野生动物迁移,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科学研究。

(2)游憩型绿色通道(Recreational Greenways):以各种类型的通道和步道为特征。它们通常具有较长的距离,以自然廊道、运河、废弃路基和其他类型的公共通道为基础。游憩型绿色通道的步道和路线位于重要的视觉风景区,具有优美的景观。

(3)文化与历史型绿色通道(Cultural and Historic Greenways):具有历史遗产和文化价值的场所和步道,能够吸引旅游者观光,具有教育、景观、游憩和经济价值。它们通常沿着道路或高速公路分布,最典型的文化与历史型绿色通道都具有沿路线的步行通道或自行车道。在这些通道边缘都能为永久居住或季节性居住提供高质量的居住环境,同时这些通道能够保护水资源,抵御洪水和保护生态敏感地区。

3.1.2 查理斯・利特尔对于绿道的分类

查理斯・利特尔于Greenways for America中,根据形成条件及功能的不同,将绿道分为五种类型:

(1)城市河流型:这种绿道极为常见,在美国通常是作为城市衰败滨水区的复兴开发项目中的一部分而建立的起来的。

(2)游憩型:该绿道通常是以道路为特征的,往往建立在各类特色游步道、自行车道之上,强调游人的进入及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以自然走廊为主,但也包括河渠、废弃铁路沿线及景观道等人工走廊。

(3)自然生态型:该绿道指那些在生态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廊道,通常都是沿着河流、小溪及山脊线建立的廊道。这类走廊为野生动物的迁移和物种的交流、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风景或历史线路型:一般沿着道路、水路等路径而建,往往对各大风景名胜区起纽带作用。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使步行者能沿着通道方便地进入风景名胜地,或是为车游者提供一个便于下车进入风景名胜区的地方。

(5)综合型绿道系统:通常是建立在诸如河谷、山脊等自然地形中,很多时候是以上各类绿道和开放空间的随机组合。它创造了一种有选择性的都市和地区的绿色框架,其功能具有综合性。

3.2 我国对于绿道的分类

我国对于绿道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在此领域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但在不同省市及地域,仍不乏对绿道的深入研究,珠三角在绿道网络建立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建立了《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另外,浙江、成都、南京等城市也在绿道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3.2.1 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中对绿道的分类

根据所处区位和目标功能不同,区域绿道(省立)可分为3类: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

生态型区域绿道(省立) 主要沿城镇的自然河流、小溪、海岸及山脊线设立,通过对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创建、连接和管理,来维育珠三角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保障生物多样性,可供进行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生态型绿道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0m。

郊野型区域绿道(省立) 主要依托城镇建成区周边的开敞绿地、水体、海岸和田野设立,包括登山道、栈道、慢行休闲道的形式,旨在为人们提供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绿色休闲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郊野型绿道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100m。

都市型区域绿道(省立) 主要集中在城镇建成区,依托人文景区、公园广场和城镇道路两侧的绿地设立,为人们慢跑、散步等提供场所,发挥贯通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网的作用。都市型绿道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m[3]。

3.2.2 都江堰市绿道规划编制中绿道的分类方式

规划按交通方式将绿道分类为:自驾车旅行绿道、自行车健身绿道和步行游憩绿道。

按地段环境特点分为:城镇型绿道、山地生态型绿道和平原郊野型绿道。

规划主要将绿道分为三级:主线绿道,串联全市各大旅游功能片区和外部绿道进出口。次线绿道,串联旅游功能片区内各旅游小区、片区游客服务中心。支线绿道,串联旅游小区内各旅游点、小区游客服务设施。

3.2.3 小结

可以看到,尽管绿道分类方式不尽相同,但都是针对本地区地域特色,地形特点,绿道所承担的主要功能,或是不同特色为分类依据,将绿道进行分类。所以,在进行绿道网络规划时,一定要结合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抓住地域文化特点,体现不同的地方特色,充分利用现有绿色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充分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增加人与自然的亲近度。

4武汉绿道建设的发展方向

4.1 区域概况

武汉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地理位置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东西距最大为134km,南北距最大为155km,形似一只自西向东的蝴蝶。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中部散列东西向残丘,且市内湖泊塘堰众多。武汉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现有大小湖泊140余个,承雨面积在5km2以上的有65个。在正常水位时,湖泊水面面积为942.8km2,湖泊水面率为11.11%,居全国各大城市的首位[4]。在中国经济地理中,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水、陆交通十分发达,清代就有“九省通衢”的美称。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兼有少量低山丘陵以及岗地。全市低山、丘陵、垄岗平原与平坦平原的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8%、12.3%、42.6%和39.3%[5]。

4.2 武汉城市绿道分析

4.2.1 武汉绿地系统规划原则及目标

武汉市绿地系统规划原则:(1)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2)凸现自然山水和地域特色;(3)突出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4)强调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6]。

武汉绿地系统的建设目标:“两江穿城过、绿水青山满城廓”的“绿色江城”。

具体措施是通过以市域森林和城区片林相结合的形式,建立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城市绿化景观,规划到 2020年时,将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的16.12% 提高到30%,主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从2000年的 7.44m2/人、27.54%、33.24%提高到16.8m2/人、35%、45%。并按照植物多样性的保护要求,到2020年,武汉市植物种类从2040种增加到4000余种,城市绿化树种从187种提高到500种以上。

4.2.2 武汉绿地现状分析

武汉市城市绿地面积大小差异较大,各种形状的绿地间的镶嵌程度较低,这就使得绿色景观间的连接性较差,缺乏绿色连接通道。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居住绿地、道路绿地等绿地景观类型数差异非常大,较难以在各绿地间形成连接通道。且绿地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面积上都明显处于较低水平,且分布不均,相互差异较大。武汉市的水资源特色没有被较好的利用,在水资源周围的绿地缺乏连接通道或者根本没有连接。

武汉市近年来城市建设力量大,项目数量多,房地产升温快。在各个项目中绿化率较低,质量不高,且独立的绿化资源没有再空间上进行整合,这也是武汉市绿地系统分散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武汉市的绿道数量极少,且连接度很低,但绿地与水资源较为丰富,应以现有资源作为基础,大力建设绿道。

4.2.3 武汉绿道分类方式

结合武汉绿地系统规划目标,以及对武汉目前绿地系统的分析,按不同绿道在城市中承担的不同功能,将武汉城市绿道分为以下3类。

生态保护型绿地:此类绿地主要沿城市河流、水体、山脊线分布,以保障生态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目的。

观光风景型绿道:指城市内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观赏价值的场所和步道,能够吸引旅游者观光,对各大风景区,名胜地有连通作用。沿道路或水路建立,沿途具有良好的视觉欣赏价值,可作为自驾车、自行车健身和步行进入景区的主要通道和连接景区间的纽带。

休闲游憩型绿道:该绿道在城市中心应以道路为基础,沿道路两旁设立,尤其在公园广场、文化广场,以及城市中心河流、铁路周边地段,建立步行通道和自行车道,强调游客的参与,为市民提供生活性游憩场所和休闲娱乐场地。

4.3 武汉绿道发展方向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武汉市绿地连接度较低,几乎没有形成绿道系统,整个城市的绿地缺乏通道连接,对于生态环境的提高有很不利的影响。因此,武汉市绿道的发展应以连接性通道作为发展重点,在此基础上兴建新的绿色空间,并将其相互连接,形成绿色廊道系统,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水平。

4.3.1 建立生态绿道系统

水资源是武汉市的特色资源,武汉市绿道的建设一定要凸显山水地域的特色,因此应该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建设生态保护型绿道,保护滨江滨湖周边生态环境。武汉市沿长江、汉江沿线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江滩公园绿化带,这些沿江绿化带将以往分散的绿化连接起来,加强了绿地景观的连接性。武汉的湖泊众多,且不少分布在城市中心区,但这些湖泊的沿岸却没有绿化缓冲带,而是被固化,这种简单的处理不仅造成水体的污染,还使得湖泊内水生物物种急剧减少,使得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应及时将这些固化的沿岸变为绿地斑块,既能加强城市绿地的连接性,也能保护周边生态资源。同时,在湖泊绿地间,建设互相之间的绿道连接,加强城市绿地系统的整体连接度。

4.3.2 构建低速游憩绿道系统

城市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主要依靠交通干线存在,行道树也是依存交通干线存在。然而一方面,在老城区中,现有的交通状况已经不满足于旧城中的道路宽度,自行车与机动车共道,人行步道被道路拓宽所占用,或者由于历史原因没有道路红线限制周边建筑,步道被居民占用的情况也比较常见;另一方面,武汉市目前正在进行轨道交通系统的大更新,大改造,不得不清除路面上的绿化带,为施工提供场地。因此,旧城改造时将绿道建设和道路拓宽、道路改造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作为城市的绿道网络系统的一部分,也为缺乏集中绿化的旧城增加绿化植物。在轨道交通建设的后期,纳入绿道网络系统的规划,恢复城市交通干线的行道树绿道网络,尽量考虑采用大叔移植的方式较快地建成行道树规模。在此基础上,加强游憩功能的发展,构建武汉市基础低速绿道系统。

4.3.3 建设生活性绿道系统

休闲娱乐绿道系统主要是结合城市中现有的商业娱乐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行政办公中心,居住区,或者工业园等,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为城市居民提供城市各类休闲娱乐活动的场地和设施。在城市中心大面积铺贴硬质地砖的地带,适当增加绿植的占地面积,形成可以娱乐,可以休憩的绿道系统。在休闲娱乐绿道系统的建设方面,武汉市可以借鉴重庆解放碑步行街中的绿植布置。既能为市民提供休憩场所,也改善了商业区中的微环境,并将之于城市步行绿道系统连接,作为城市绿道网络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Searns,R.M.,1995.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as an adaptive urban land-scape form[J].LandscapeandUrban Planning.1995,33(13),65-80.

[2]LittIe,C.E.,1990.Greenways for America[M].Johns Hopkins UniversityPress,Baltimore,MD.

[3]广东省建设厅,珠三角绿道网[EB/OL].www.gd.省略/tzgd/tzgdzt/ldw/ldzs/201006/t20100602_121968.htm .2010-06-02.

[4]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武汉市志(总类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5]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武汉年鉴(2007).[M].武汉年鉴社,2008.

[6] 武汉国土资源局,绿地系统规划[EB/OL].www.digitalwuhan.省略/fqj/dh/show.asp?Id=26311&cid=1025.2010-11-14.

上一篇:湖南某办公大楼深基坑水泥土墙设计及分析 下一篇:大空间体育建筑的多功能应用及大空间的外部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