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利用产业兴衰和转化增加我国的劳动力需求

时间:2022-07-22 11:46:43

科学利用产业兴衰和转化增加我国的劳动力需求

一、劳动力需求与产业兴衰和产业转化的基本关系

劳动力需求是企业生产要素需求的必要组成部分,受经济政策、技术进步、工资率以及劳动力相对于其他要素投入的劳动生产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最终取决于人们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最终产品和服务需要由各个产业和行业来提供,在这个意义上劳动力需求与产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劳动力需求直接受产业发展的影响。

产业兴衰和产业转化是产业经济现象。产业兴衰指产业的形成、成长、成熟、衰退以及产业的创新和再生等兴衰过程。产业转化作为产业兴衰的结果,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新、旧主导产业呈现更迭的现象。所以产业兴衰和转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体现为产业结构的变化,同时也是产业结构逐渐演化、升级的结果,是产业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发生了改变。

既然产业的兴衰和转化就是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不断改变的过程,那么劳动力需求也必然会相应发生变动,实现劳动力在不同的产业和行业间的转移。劳动力需求与产业兴衰和转化是辨证统一的,二者相互制约,相互推动。通过一个产业的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可以间接地识别该产业的兴衰。在产业的形成期,其劳动力需求会迅速增加,但就业总量不会很大;成长期,劳动力需求仍是不断上升的,但就业的增长率较前期变缓;成熟期,劳动力需求总量先缓慢增加然后持平,就业增长率开始呈下降趋势;衰退期,劳动力需求显著降低,甚至为负。在产业兴衰与转化过程中,不同的产业在不同时期对劳动力具有不同的数量、素质要求和吸纳能力。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然后向第三产业移动。此外,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需求量相对较小,素质要求较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需求量相对较大,素质要求可能会稍低。如果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得不到满足,会影响其发展。例如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需要的是高素质劳动者,如果劳动力供给不能满足需要就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又如在产业衰退期,劳动力需求显著降低,如果大量冗余劳动力滞留在内部,不能及时转移,该产业就无法进一步调整, 导致“衰而不退”。一些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城市就是因为许多产业处于衰退状态,劳动力需求降低,岗位供应不足,产生了严重的失业。产业的劳动力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取决于劳动力供给。我们可以依据产业兴衰和转化规律,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动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测,进而采取有效措施调节劳动力供给,并通过合理的劳动就业制度对劳动力进行科学的配置,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要求。还可以通过对特定产业的兴衰和转化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适当地改变并引导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使之与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以及社会人口发展状况相协调。

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劳动力供求的矛盾仍将是我国就业问题的难点,鉴于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短期内无法改变,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在劳动力需求方面的作用相对更大。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劳动力供给的过快增加并不一定带来失业,没有劳动力供给的增长也有可能出现大规模的失业。所以扩大劳动力需求是关键。如果从产业兴衰与转化的角度研究劳动力供求问题,就可以更加动态地把握中长期就业问题。而建立我国长效促进就业机制的本质就是不断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劳动力需求,所以必须深化对我国的劳动力需求与产业的兴衰和转化关系的研究。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前,长期的重工业化战略造成我国工农业、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畸形的产业结构导致产业变动会引起劳动力需求的剧烈波动。同时由于对轻工业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限制,人为地降低了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加之“统包统配”的传统就业制度在几十年时间里统一安排劳动力,使劳动力需求较大的轻工业和服务业由于得不到劳动力而无法发展,进而强化了畸形的产业结构,带来极大的就业压力。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努力发展轻工业和服务业,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既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协调,又扩大了就业容量,从而对20世纪80年代初的失业高峰起到了缓解作用。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产业结构出现了新的问题。农业投入的不断减少使得农业生产条件恶化,工农业比例又有所失调;工业内部的加工工业迅猛发展,原材料工业和采掘工业则增长缓慢;在第三产业内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与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金融业的落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后者成为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随着80年代末期的治理调整和经济紧缩,我国出现了市场疲软,传统产业中的煤炭、军工等行业普遍陷入困境,一般加工工业的产品也开始滞销,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锐减。这一时期,我国的劳动就业开始试行劳动合同制, 搞活固定工制度。随着企业用人方式的改变,当一些行业劳动力需求降低时,产生了困难企业职工的待岗下岗现象。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得到明确,开始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有了进一步改善,市场化的就业制度开始确立。随着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许多过时落后的产业和缺乏比较优势的传统国有部门不断被淘汰,使这些部门过去提供的就业岗位大量萎缩;而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又使多年沉积的隐性失业突现出来,成为公开而突出的问题。不过下岗失业现象主要集中在那些发展缓慢、需求相对疲软的纺织、机械等行业以及煤炭、石油等资源性产业集中的地区,那里产业结构升级任务艰巨,亏损企业多。而新兴的正在高速发展和扩张的如邮电通讯、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则几乎不存在失业问题,这一阶段也成为我国分行业就业结构急剧变动的时期。现在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就业弹性系数有降低的趋势。农业部门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大量排放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中的关、停、并、转、破等措施使得下岗失业职工急剧增加;第三产业虽然成为了吸纳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但仍需进一步发展加强。

总之,从我国产业兴衰和转化的实践看,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的上升,主导产业的更迭,每次产业的变动必然会带来劳动力需求和就业的波动。经过多年改革,我国现已形成三次产业共同快速增长,但第三产业增长最快的产业格局。据统计,我国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从1978年底的70.5%、17.3%和12.2%发展为2003年底的49.1%、21.6%和29.3%。总就业人数从1978年的40152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74432万人。虽然劳动力需求总量在一直增加,但仍然不能满足劳动者就业的需求,2004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实际失业率的数值也许更高。除了劳动力供给的增加,更重要的原因是结构调整的同时时没有创造足够的劳动力需求以及原有劳动力不符合新增岗位的能力要求。

三、依据产业兴衰与转化规律,增加我国劳动力需求的对策建议

(一)在增长的就业弹性有所下降的情况下,我国在产业兴衰与转化过程中应该注意发展地方产业集群

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资源共享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又可以深化专业化分工,提升市场需求空间,而且可以增强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降低交易成本,有效促进一定区域内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结合,推动经济发展和就业。

(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忽视其他产业的发展

如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巨大,但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是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为前提的,当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部门能做到总就业人数下降但总收入水平还在不断提高时,才能够持续对第三产业提出巨大需求,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在产业兴衰与转化过程中选择适合我国的技术进步路径

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发展方向,但技术进步会导致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加剧我国就业结构的调整。有必要对技术进步进行长期规划,选择适当的技术进步路径,对高新技术、常规技术和相对较低的技术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并逐步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产业的升级。

(四)要高度重视我国传统产业尤其是衰退产业的劳动力需求下降与劳动力转移问题

产业衰退往往导致劳动力需求降低、裁减雇员,尤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衰退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最大。我们必须重视有关传统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衰退产业的变动,对其衰退过程和衰退结果进行科学分析,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劳动力需求的变动与转移问题,使这些产业的劳动者能够有时间、有机会为重新就业或转业做准备。

(五)提高我国企业的活力是创造劳动力需求的关键

产业是无数个微观企业的有机结合体,企业的兴衰某种程度上见证着产业的兴衰与转化,而且劳动力需求最终来源于企业,企业的产生和发展状况决定了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状况。目前我国企业的生成和发展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需要转变传统思路,认真研究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行为,为企业公平竞争创造环境。

(六)加强对劳动力需求变动的预测

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必须通过与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供给方相匹配才能形成实际就业。而要把劳动力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就必须强化对劳动力需求的结构和规模的预测,对产业兴衰与转化所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变动进行科学分析,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调节劳动力供给规模和结构,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形成有效的就业。

(七)统筹城乡就业工作

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就业制度是实现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有效衔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而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上还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分割、产业分割以及部门分割等,制约了劳动力的流动,难以形成有效的集聚,降低了分工和专业化的程度;劳动就业制度仍带有浓厚的二元经济色彩,城镇和乡村是完全不同的体系。这些都阻碍了产业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有效匹配,所以,必须在统筹城乡就业观念的前提下,进一步构建与完善全国性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制度,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隐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上一篇:如何加强电力企业财务战略创新 下一篇:美国零售电子商务的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