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心理问题”教学方法的几点探讨

时间:2022-07-22 06:52:41

针对“中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心理问题”教学方法的几点探讨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基础教育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素质教育受到人们普遍重视,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自觉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影响训练创造性思维和发展智力。因此,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这些问题,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这是数学学习方法研讨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摆在教师面前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中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心理问题教学方法探讨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基础教育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素质教育受到人们普遍重视,但是,目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自觉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学习懒散,不肯动脑,机械模仿,没有学习计划,忽视预习,死记硬背,不懂不问,不重基础,赶抄作业,不会自学,不注重总结复习”等等,而且长期以后,就会对学生的心理带来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数学学科而言,他们甚至会产生厌学、害怕学习数学的心理,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就阻碍了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影响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和习惯。而这些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依赖心理

在中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对教师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一方面期望教师能够对数学问题和知识进行系统地归纳总结并分类一一讲述,特别是能够突出重点和关键。另一方面期望教师对问题能够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然后一步一步地模仿照搬。事实上,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许多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习惯于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满堂灌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只是盲目的布置作业,不要求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几道练习,导致学生盲目地跟从教师的思维,学完就丢。长期下去,学生的钻研性和创造性就被压抑和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依赖性,自卑、厌学和封闭的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对学习产生高涨的激励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感觉到自己的智慧,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急躁心理

目前,绝大多数的中学生年龄都在12――18岁之间,心理发展阶段属于青少年期,他们对新事物、新问题都有着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理,导致他们对数学问题解题出错。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间接条件,以及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等;二是未进行条件的选择,没有从知识和条件问题中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和筛选就盲目地尝试解题;三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这些包括:该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可找出另外的解答,该问题涉及到哪些知识点,能否将此类问题进行推广和发散等等。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思维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

3、偏重结论心理

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这也是数学学习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会有同学间对数学问题过程进行深层次讨论和解题方法的探讨,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有涉及;从教师方面来讲,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定理的形成过程以及解题方法的探索,一味地照本宣科,对学生的评价也只看“分数”,很少顾及学生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更是只注重结果和分数,从不过问学习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偏重结论心理,导致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致使学生的思维、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此外,还有自卑、迷惘、厌学、封闭心理等,这些心理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率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这些心理问题,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这是数学学习方法研讨的重要课题。我个人认为,这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

对于教育模式的转变,是摆在教师面前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就个人而言,这需要我们教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教学方式和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教材的不同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各种不同的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解“有理数”这一章的复习课时,为了不让学生对复习课在心理上产生轻视的意识,我运用了活动式教学:

第一步,把全章的内容分成了三类,即“概念”、“法则”、“运算”。利用三个课时的时间分别进行教学。

第二步,在第一课时进行“概念”的学习:首先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通过分组交流讨论的方式,要尽可能地找出“概念”的有关知识点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各小组派代表上来把各小组的归纳总结进行对比和比较;最后再由教师对学生们的归纳和总结进行系统地概括和补充。

第三步,在第二课时进行“法则”的学习:这一课时以比赛的方式进行,通过教师对“法则”的有关内容提问,然后学生分组进行抢答,最后由教师作为评委选出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对落后的小组要给予鼓励。

第四步,最后进行“运算”的学习:首先由教师在课前作好准备(自编一些构思巧妙,有一定灵活性的各种题型),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半小时的时间内完成,最后由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同桌之间相互交换评分,再把错误的答案进行改正。

通过这一教学活动,不仅将枯燥无味的复习课变得生动有趣,又能使旧知识得以巩固,同时教师也掌握了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这就必须要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必须学会放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的走。而且,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应从阅读开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启发,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进行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和结论,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知识层次,形成阅读――交流――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例如,我在讲解“解一元一次方程”这一课题时,为了增强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解题步骤的掌握,我并不是急于地给学生总结出解方程的步骤,而是先提出问题:给出了两个有一定难度的一元一次方程,要求学生先独立通过阅读课本,参考例题讲解和已经学习掌握的解题方法来进行求解,然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对比,若发现异同,则再次阅读课本重新进行解答,最后再由教师对学生解一元一次方程时的发现进行引导,让学生们自己归纳和整理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答过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这样做既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又有效地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引导学生培养思维应用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能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主要方面,并且思维能力的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及应用能力,当然数学的思维能力还要求速度和质量。

对于思维速度的训练,就中学生而言主要是依靠课堂,合理的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利用多种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例如,讲解完新课后,教师可以安排课本中的练习,也可以自编一些构思巧妙、概念性强、有一定灵活性的各种题型进行训练,当然这里最好是组织学生进行抢答或分组比赛,以提高学生快速答题的能力。

对于思维质量的训练,除了利用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展开交流讨论,分析各种解题方法的特点,选择简捷而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从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和发散学生思维时,要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以及进行类比。

对于逆向思维的训练,则是通过启发学生思考与已知过程相反的过程,从而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找出新的解题途径,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条途径。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中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必须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模式的转变过程中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从而适应和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肩负起的责任。本文仅是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仅供广大教师之间参考交流,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初中教案优化设计(人教版)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初中教案与作业设计(人教版)

[3]《数学教育学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数学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农村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