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中年级英语语法教学

时间:2022-07-22 03:15:36

谈小学中年级英语语法教学

【摘要】语法是语言赖以形成和发展的要素,是学生规范运用语言的保证,小学阶段进行英语语法教学十分必要。教学实践中,利用TRIZ九屏幕法解读教材是“要领”,基于语法结构建构语境是“纲要”,挑战篇章语法激活语言系统是“必然趋势”。

【关键词】语法教学;系统;语境;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9-0043-04

【作者简介】顾丽娟,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江苏常州,213000)教师,高级教师。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法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以指导他们更好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语法教学能让学生对英语语言规则有明确、系统的认识,有利于学生语言规范意识的建立。

当前,有不少小学英语教师已经认识到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虽然三、四年级教材中没有语法板K,但进行语法教学仍有必要,因为高年级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出现的问题很多源于三、四年级时的基础词法、句法掌握不牢。那么,教师应如何对三、四年级学生进行有趣、有效的语法教学呢?

一、利用TRIZ九屏幕法解读教材

译林新版《英语》教材中的语法项目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编排的。在明确小学阶段语法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我们一线教师完全有必要对3~6年级《英语》教材中的语法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解读。只有了解了语法项目的结构网络,才能确定各阶段语法教学的目标。

虽然三、四年级没有特定的板块罗列语法内容,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阿奇舒勒TRIZ九屏幕法对教材中的词法、语法现象进行梳理。

1.基于教材的语法内容的显性呈现。

阿奇舒勒TRIZ九屏幕法是一种思维方法,它能够帮助人们展开丰富的联想,构成体系,解决问题。TRIZ九屏幕法的表现形式为由X轴、Y轴、Z轴构成的立体图。Y轴叫系统轴,从下到上分别是子系统、系统、超系统;X轴是时间轴,从左到右分别是过去、现在、未来;Z轴为空间轴,分别为阴性环境、中性环境、阳性环境。

我们把译林新版《英语》三下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中的Is this your pencil?句型放入TRIZ九屏幕中进行解读(此处不涉及空间轴),见表1。语法内容是Y轴,Is this your pencil?是我们当前要学习的一般疑问句,称为当前系统;它的下一级单位是这个句子的陈述句This is your pencil.这是当前系统的子系统;它的上一级单位应该是be动词(am、is、are)的简单陈述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等的变化,这是当前系统的超系统。然后以时间为X轴,考察这三个层级语法内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如此便构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分析图。

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找出教材中某个语法项目的过去、现在、将来所对应的内容。当然我们同样可以预设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过去、现在、将来需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特别是最低要求。教材中的语法点是显性的,我们能够找到其形式、意义以及使用的语境;而学生的能力是隐性的。

用TRIZ九屏幕系统思维方法,可以串起小学阶段语法知识的整个网络,可以帮助一线教师系统解读教材。

2.基于单元的语法知识的作用分析。

新课标对语言知识的要求是“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语法的意义和用法”。英国教育专家Jayne Moon 的研究表明,儿童具有Go for meaning的天性,即在学习语言时,儿童的注意力通常放在语言的意义上,他们很少注意语言形式或语言规则。而语言只有在情境中才能体现它的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图1明确单元整体教学中语法知识在整个单元语言中的价值和意义。

从图1可以看出,语法内容是与第一课时的语言情境相承接的,同时起着小综合的作用,语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明晰话题中用词造句的规则,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基本的语言知识,更好地进行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

语法教学是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服务的,我们一定能从这些显性的语法项目中窥见隐性的儿童语言能力所要达到的层级。这样,显性的分析就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基础。

3.基于学情的语言能力的隐性分析。

帮助学生形成、内化语法规则不应仅仅发生在高年级的语法课上,中低年级同样需要。而中低年级学生语法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梳理巩固。那么,有哪些比较好的梳理巩固方法呢?

笔者认为可让学生探索后进行归纳。以可数名词及其单复数的教学为例。通过TRIZ九屏幕法梳理后,我们发现译林新版《英语》三上依次出现了my friend(Unit 3), my family(Unit 4),my T-shirt(Unit 5), a cap (Unit 5), my new skirt, my cap and my jacket(Unit 5), this T-shirt, an egg(Unit 6),an ice cream/an egg (Unit 7),玩具礼物类词汇a doll,a ball,a CD(Unit 8),对于这些语言现象,我们一线老师有必要从语法的角度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梳理。

第一步:借助情境复习,教师呈现相关物品。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试着发现词汇的共同点。

第二步:教师指出课文中这些词汇都是戴着“帽子”的,谁能够找到它们的“帽子”? 学生翻书,找到相关句型,找出含有这样的词汇的句子,并圈出“帽子”。

第三步:教师板书词汇。 学生继续读一读,想一想,黑板上有几种“帽子”?小组合作交流。

第四步:师生一起归纳,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适度拓展,学生尝试总结:在英语中,一个名词在句子中必须符合以下三种情况的一种,第一种,a/an+名词;第二种,my/your+名词;第三种,this/that/ the+名词。

到了三年级下学期,我们可以在原有归纳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在英语中,一个名词在句子中必须符合以下三种情况的一种,第一种,a/an +名词单数或者直接是名词的复数形式;第二种,my/your/his/her +名词单数或名词复数;第三种,this/that/the +名词单数或者these/those/the +名词复数。

当然,我们还要把这样的方法运用于学生的口语表达、笔头练习中,从而增强学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识,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

二、基于语法结构构建语境

Larson Freeman 对语法做了明确的阐述,他认为语法应当包括三个方面,即语形(morphology)、语义(semantics)、语用(pragmatics),语法是形式、意义和功能构成的三合体。在整体分析一个单元、一册书、一个年级、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法内容之后,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小学阶段的语法体系。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语法现象,就应让其在具体语境中理解体验,在意义呈现中聚焦形式,在实际运用中内化巩固。

1. 语境中的语言呈现。

克拉申的可理解性输入告诉我们:试图让学生掌握的东西应是有意义的、有趣的,其y度应比现有的语言水平再大一点。语言输入如果太容易,学生完全能够理解,则无助于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反之亦然。因此,教学语法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含有所教授的某个语法的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材料。比如,在教学should/shouldn’t语法点之前,教师会设计相关语境(或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情境,或是统一话题、主题内容,或是来自于学生生活的、典型的语言材料),然后在语境中突显目标语法项目,在以意义为中心的听、说、读、写等交际任务中使语言显露。在这个环节中,语法三合体中的语义占主导。

2.意义下的形式聚焦。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很好,可是在作业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语法错误。要想学生在语言形式方面少出错,教学时,教师就要有效聚焦语言形式,让学生注意到形式的变化。因此,在学生感知语言、体验语言、意义理解之后,教师可直观地呈现包含语法点的语言内容,然后点拨学生发现语言结构,并将学生的视线聚焦于语言形式。

比如,图2的教学中,学生发现,with后面跟随着的是her/him/them等词汇,而相应的回答中使用的却是she/he/they,谈话的角色是同一个人,但是由于在句中位置不同,所以使用了不同的形式。此时,教师再进行讲解将事半功倍。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用人称代词的宾格形式,什么情况下使用主格形式。通过这样的启发,学生结合语言材料所提供的语境,就不难理解人称代词在句中不同位置的不同结构和功能。学生理解了语法点的核心意义,他们的语法错误就会大大减少。

3.情境中的语言运用。

在学生对语法点形成概念,掌握了核心意义之后,教师应结合相关情境让学生运用相关语法,只有这样才能将语法知识转化为语法能力。创设的情境越真实,则越有利于学生语法能力的提升。所谓真实的交际过程,大致有三个特性:信息空白,自由选择,信息反馈。因此教师一定要设计信息空白,且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和反馈的练习和活动。

三、挑战篇章语法激活语言系统

笔者认为语法教学不仅需要在语境中进行,更需要在篇章中展现其生命力。语言学家廖秋忠先生也曾预言:现代语言学的研究重点正在从句子语法向篇章语法转化,这是语言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1.强化语篇输入,加强语言积累。

语言学习的一大原则就是进行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因此,让学生阅读那些低语言难度,高认知难度的篇章,对于他们语言知识的积累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四年级课前的热身环节中,学生要对相关话题的进行交流(关键词是fruit),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相关信息,可以说词,可以说句,可以说几句话构成的小段落。有学生脱口而出,Tom likes bananas very much.听到这样的答案,笔者惊喜之余是感慨。动词的三单形式,需要到五年级上学期才能真正得以落实,而之所以学生能够这么自然准确地表达,是因为有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学生在课后利用软件“少儿趣配音”平台听读、配音了很多故事,有了足量的输入,不知不觉就形成了语感。通过课外、课后的持续输入能够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2.内化句子语法,促进深度理解。

语篇输入,能够让学生产生生动鲜明的画面感,促进学生理解语言内容。而在篇章语法的基础上内化句子语法,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单句语法的功能,更能突出重点语法的语用范围,即突出了genre(体裁、类型)。在genre下的句子语法解读,让单句有了情境,这必然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与运用。比如,笔者在澳大利亚学习期间内,语言教师的一堂写作指导课,就是首先明确genre,之后再进行词汇的归纳和句型的语法讲解与运用。这样的教学结构,使句法变化丰富而不偏离其核心功能。语篇层面的语法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明白某一语言应在什么情境下使用。

3.转化语篇输出,激活语言系统。

篇章语法主要突出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时所作出的语法选择,使所建构的信息上下连贯、互有联系、安排合理,从而有效地把信息传达给读者或听众。译林新版《英语》四上Unit 8 Dolls 出现了介绍洋娃娃或者小动物的语篇。在语篇中,学生需要灵活准确地使用This is...He/She is ... His/Her ... is/are ...等句型。虽然学生对于单句His eyes are big. His mouth and nose are small.已经掌握得比较扎实,但是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进行表达,学生却出现了语词反复、be动词出错、意群外停顿、语速缓慢等问题。不过也不要多长时间,通过小组合作、TPR演示或者图片提示等方法,学生就能准确流畅、生动自然地介绍熟悉的事物了。因此,只有在语篇层面上,学生才能真正把握句法结构和语义功能,也只有在语篇层面上的转化输出,才能够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总之,语法教学需要教师在深入解读教材语法体系的基础上,注重语境的创设且必须在语篇中进行输入、输出,同时教师应不断充实语料,不断提供可理解性输入,以此激活学生的语言系统。

【参考文献】

[1]张献臣.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英语教学需要处理的几个辩证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7(4).

[2]邱岚.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3]项华.例谈小学英语语法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6).

[4]王琴.“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定位及策略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3).

[5]陈媛.语法的三维性对语法教学的启示[J].海外英语,2013(12).

注:本文获2016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改。

上一篇:谈综合板块教学的有效性 下一篇:试论幸福教师追求的三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