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工程力学教学方法探讨

时间:2022-07-22 03:06:40

中职学校工程力学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工程力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基本运算能力、使学生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等问题,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加强习题训练、及时归纳总结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工程力学;教学方法;探讨

工程力学是中职学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许多工程实践都离不开工程力学,工程力学又和其它一些后绪课程及实习课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工程力学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课程。但是,由于中职生的数学和物理基础不扎实,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偏弱,学起来较吃力,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为工程力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促进人们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思维水平的动力之一,它能有效地激励人的创造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引起学生的好奇,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力矩理论时,首先提出问题:分别用大、小板手拧紧同一螺母,哪个更省力?学生的回答是显而易见的,紧接着提出为什么,从而引出力矩的概念。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力矩概念的理解, 学习兴趣也就会大大提高。

又例如讲到有关应力的内容时, 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两根长度相同,材料相同,截面均为圆形的杆件,直径不同,一粗一细,如果两端用同样的力拉伸,当外力逐步增加时,两根杆的轴力是否相同?哪一根杆先断?由此我们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出应力的概念。

看似简单的问题, 但并不是每个都能够解释清楚。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 就不会感到内容枯燥。通过学习,学生自己就可以找到答案。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同时也提高了获取知识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合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其新颖、直观、动态的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当然,黑板和粉笔的作用也不容抹杀,它们在推导公式和讲评习题时特别有效。如何使各种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笔者的做法是,对那些抽象的知识内容、复杂图形和工程实际问题采用多媒体教育技术。例如:通过动画和视频演示工程实际问题的简化、约束与约束反力、扭转变形、弯曲应力、压杆稳定等在课堂上难以讲解、难以实现的较为复杂和抽象的知识内容、图形和实体,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如果不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花费很大精力、耗费很多时间,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应把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交替使用,合理安排,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三、加强习题训练,培养学生基本运算能力

工程力学的基本知识必须通过一定的习题训练才能掌握。解题能力的高低既是衡量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掌握的牢固程度,也是度量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高低的标准。教师讲述后,可出一组精选的题目,让学生练习,使学生在听懂与基本掌握的基础上,加深理解,进一步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为下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题目的难易程度要适度,数量要少而精,要做到巩固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练习的题目要避免单调、孤立和重复,防止削弱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质疑在课堂上完全消化。课后还应布置足够数量的作业,对于作业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要及时讲解和引导,按类型适时梳理小结,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

四、及时归纳总结,使学生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工程力学课中各章节前后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前面章节学不好, 会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困难。在讲课时一定要使学生认清各章节之间的相互联系, 开始时就把基础打好。为帮助学生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 每讲一章之前, 都要先让学生明确本章节的要求、重点、难点, 每学完一部分就总结一下, 向学生讲清本部分与其他部分的联系, 比较它们的含义和表达形式,找到它们的异同点,以利于真正理解和掌握。这样学过的东西就不会感到杂乱无章了。

例如:平面任意力系、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平行力系、共线力系,它们的共同点是各力都在同一平面内,不同点是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不同;杆件的基本变形中拉伸(压缩)、剪切、弯曲四种变形的相同点是都用截面法研究内力,强度条件的表达形式也很相近,可用通式表达,杆件拉伸压缩时是,剪切与挤压时是和,扭转时是,弯曲时是不同点是变形形式不同。通过比较、归纳和总结,可以从本质上理解和掌握概念、规律、公理,提高认知能力、强化记忆、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总之,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各自特点,因材施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罗逊谊,浅谈工程力学课程的教与学[J]. 职业教育研究,2007,(10):159-160.

[3]邹冬平等,小议《工程力学》课程教学[J]. 职业教育研究,2008,(2):76-77.

[4]孙翠娥,《工程力学》教学探讨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6):85-86.

上一篇:爱日租:遍及全国的私居旅地 下一篇:探全球变化奥秘谋可持续发展之“稻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