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德育中心理阻抗的预防与矫治

时间:2022-07-21 11:46:53

青少年德育中心理阻抗的预防与矫治

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很多青少年德育工作者都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苦口婆心、呕心沥血的付出换来的却是青少年对德育的漠视或拒绝呢?中国农业大学宁秋娅认为,“在德育实施中,如何搞好德育工作还是一个难题,有时尽管花费了很大的力气,下了很大功夫,效果仍不明显。通过调查发现,心理阻抗是影响德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1]德育中的心理阻抗是青少年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固着于其个性结构中的有偏差或不完善的认知、情感、意志所产生的对德育的漠视或拒绝。

一、青少年德育中心理阻抗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德育中的心理阻抗是以个体已有的主观认知为基础,通过对客观现实进行折射的过程中形成的。具体来说,影响青少年产生心理阻抗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青少年的个人生活史归因

1.青少年原有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偏差。在一些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中,以打架斗殴的方式来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被看作有胆量;与班主任、老师甚至学校领导对着干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这些有偏差的道德认知,会让青少年形成一种消极的对德育的态度定势,即对教师的教育产生否定、厌恶甚至排斥的内心倾向性。同时在“高考一卷定终身”的诱导下,很多学校片面强调升学率,使德育流于形式,“学习好就可以代替一切”,在青少年头脑中形成“德育无用”的认知定势,很多学生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文化课知识的学习上,形成了对德育的漠视。

2.青少年之早年成长记忆的负效应。良好的成长环境和父母的关爱可以促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调节他们的道德行为,使其行为能与社会、集体要求保持和谐一致,处处维护社会秩序和集体利益。相反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来自家庭爱的缺失而造成一些令他难以忘记的负面的成长记忆,他们就会有意、无意地做出与社会道德要求相悖的事情,或表现出冷漠态度,或表现出强烈的对抗态度。

3.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因素的不良影响。在青少年的同辈群体中,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相近的兴趣爱好,共同的行为倾向让他们相互间很容易形成认同感,也最能达到相互转化与感染。因此,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影响也最突出。如果同辈群体中存在着与社会道德要求相悖的行为和观念,就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影响,使之对不道德的观念和行为产生认同,形成对德育的心理阻抗。大众传媒由于在信息的选择上忽视对青少年群体的考虑,一些信息进入青少年的视线,对是非观念模糊而模仿力又强的青少年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甚至诱使青少年犯罪。一旦青少年接受这些大众传媒所传递的、与现实生活中的德育内容相悖的信息后,就会对德育产生抗拒心理。

(二)青少年个体的个性心理归因

1.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首先,青少年自我意识中的“成人感”意识增强。成人感的出现使青少年在思想上要求独立,行为上要求自主,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但是在现实的德育中,一些德育工作者片面强调个人的权威性,使学生处在被管制的不平等低地位,在这样不民主的德育环境中,青少年的成人感无法得到满足,必然会对德育产生心理阻抗。其次,青少年出现心理上的闭锁性。闭锁性是一种心理防御,青少年在自我意识中一旦出现闭锁性,会让德育工作者发现不了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即使发现了问题,德育工作者也无从下手,德育工作无法展开。第三,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出现。逆反心理“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2](P244)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思想上认为德育大而空;行为上会做出与德育相悖的事情。当德育工作者对其不良的行为进行劝说和引导时,他们认为是对其的“管、卡、压”,不愿意接受,甚至是公然的反抗。

2.青少年的个性心理倾向。首先,不良价值观。青少年正处在自我认识迅速发展的时期,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和个体性。因此在价值观上一部分青少年更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弱化社会意识和集体意识。所以在这种功利性、个人本位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德育对他们来说就是“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很次要,忙起来就不要”。其次,道德信仰危机。道德信仰危机是指“人们对既有道德价值信仰体系的怀疑、动摇乃至缺失的精神状态,在现象层面上显现为道德失范”。[3]青少年道德信仰危机表现为道德情感的麻木、道德观念混乱和道德行为失范,它使青少年对现有的道德价值体系产生了怀疑甚至是否定,形成了对德育抗拒的心理。

3.青少年的个性心理特征。刚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渴望摆脱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束缚,寻求独立和平等。但是由于其意志性格处在形成过程中,所以青少年情绪不稳定,很容易产生偏激和逆反心理。而且由于自控能力的薄弱,很容易将这种情绪迁移,反映在对德育要求的漠视,甚至是抗拒,因而产生对德育的心理阻抗。

(三)学校德育视角的多维归因

首先,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使青少年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地位的低下和流于形式的过程让很多青少年认为德育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德育“无用论”,从而导致了学生对于德育的漠视,形成对德育的心理阻抗。

其次,德育目标的高期望值。德育目标的高期望值一方面会使青少年因理想德育目标的高不可攀而失去追求的勇气;另一方面又因现实中缺少基本道德规范的约束,出现道德失范的行为而陷入无所适从的迷惘之中。

第三,德育过程中对青少年主体性的忽视。在德育过程中,忽视青少年个体需要,使青少年个体无法实现道德的内化;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青少年对德育工作者的抵触情绪,继而造成对德育的逆反心理。第四,德育内容失恰与方式、方法失当和对德育对象评价中尊重与关怀的缺失也是造成青少年对德育产生阻抗心理的重要因素。

二、青少年德育中心理阻抗的疏导和矫治

(一)通过日常交流增进与青少年的互纳

1.增进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在工作中一要树立学识威信,做一个知识渊博、专业理论功底深厚、有水平又令人信服的德育专家;二是要树立品德威信,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三是树立情感威信,融入青少年群体中,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教育者产生信任感、依赖感和亲切感,增强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德育工作者通过对个人学识、品德和情感的修养与提升,不断地增进个人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在学生中树立了威信,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和尊重,达到师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和心理共融,才能消除心理阻抗,自觉地接受德育。

2.注重对受教育者的理解、尊重和关怀,用理解和尊重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打开师生间的心结,然后用关怀和关爱感化受教育者,消除受教育者的心理阻抗。

3.以细致、真诚的态度了解并接纳阻抗。青少年德育中心理阻抗的产生都有其主、客观的原因,德育工作者不能一味地指责、批评和抱怨,而是要深入到学生中用细致、真诚的态度了解阻抗产生的原因并从思想上和心理上接纳阻抗,才能有效地消除师生间的隔膜,化解阻抗。

(二)优化德育课的教学过程

1.根据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增强教育内容的适恰性。“德育的生命在于真实,而真实来源于生活。德育材料只有沟通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生活,集知识、趣味、思想于一身,才能使学生欣然接受。”[4]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内容要贴近青少年的生活实际、关注青少年的现实需要、满足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发展的需要。

2.针对青少年的个性特征增进教育方法的可接受性。首先,德育方法的选择要尊重青少年的主体性,变“单向灌输”为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其次,注重体验式德育,通过德育情境潜移默化地影响,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第三,利用非课堂教学形式的道德教育,“通过社区组织和学校课外活动进行道德教育,寓道德教育与学校及社会的全部教育活动之中,从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密切联系的多维立体的道德教育网络”,[4]使青少年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促进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由知到行的转化。

3.通过德育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实现“以情育情”。德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交流过程,情通则理达。德育工作者用情感将青少年培养成具有丰富道德情感的人,并激发青少年将这种情感投入到对自我的道德教育中,促进个体道德的发展,从而有效克服心理阻抗。

4.以欣赏性评价促进青少年对心理阻抗的自我克服。道德评价对青少年的道德行为具有强大的导向与激励动能。以表扬和肯定为主的欣赏性评价,可以让学生找回自尊和自信,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进而不断地激励自己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判断和选择,从而克服不良的道德行为,使其道德品德修养得以提升,有效地克服心理阻抗。

(三)借助心理咨询、辅导进行心理阻抗的矫治

存在心理阻抗的青少年由于其行为常常危害他人而经常受到指责、批评,甚至是惩罚,常感到四面受敌,进而对周围的人产生厌烦、敌意和偏见。同时又由于他们身上存在缺点与不足,内心敏感,一旦受到不友好对待,就会感觉自尊心受挫,对自己不能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缺乏自信心,甚至是自卑。所以在这些负面情绪的困扰下,青少年不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倾诉内心的烦恼,不仅给他们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同时也难以消除阻抗心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对青少年进行心理阻抗情绪的疏导和行为的矫治。

首先,维持与心理辅导老师的经常性联系。心理辅导是一种建立在心理辅导老师和学生之间和谐、信任的良好关系之上的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与德育工作者相比,心理辅导老师更能深入学生的内心而赢得学生的信任,也能更快地找到学生产生心理阻抗的原因。所以在德育过程中,德育工作者要维持与心理辅导老师的经常性联系,通过心理辅导老师的心理辅导来帮助心理存在阻抗的学生克服阻抗,健康成长;同时,德育工作者也能在与心理辅导老师的交流中提升自己,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以使自己在工作中改进工作方法,预防学生心理阻抗现象的出现。

其次,建立发现心理阻抗的日常工作体系。改变以往的“青少年德育是班主任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任务”的错误思想,构建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家长三位一体的日常德育工作体系,全员参与,合力育人,及时地发现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对德育的心理阻抗,相互间及时沟通、交流,以便对其进行矫治,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第三,针对心理阻抗的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在德育过程中,心理阻抗有可能只出现在个别青少年身上,但也有可能是群体性的,这时候就需要我们采用不同的心理辅导方式来疏导和矫治。对于个别现象,我们可以用个别辅导的方式,而对于群体性的现象,我们就可以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

上一篇:水利施工的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下一篇:水果气候区划原理与方法